晉祠大米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

晉祠大米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

晉祠大米有3300多年的栽培歷史,有“北稻一絕,皇家貢品”的美譽。在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中記載晉祠大米(現在的稱謂)作為貢品進獻宮廷的情形。“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於東,作饋禾。禾本嘉穀,二月種,八月熟,得時之中,故謂之嘉禾”。這就是歷史上“晉獻嘉禾”的由來。《史記》《左傳》等歷史文獻資料中就有西周時關於“唐叔得禾”“進獻嘉禾”的記載,唐宋文人對晉祠大米的種植盛況屢有著述。3300年的種植歷史,1400年的輝煌,眾多的史料和傳說,賦予了晉祠大米厚重的文化內涵。

晉祠大米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

晉祠大米的生長環境得天獨厚,晉源區自古氣候宜人、地肥水美。晉祠大米生長過程由晉水灌溉,而晉水由地下岩溶排洩而出,已有二百萬年的歷史,並保持著恆溫17℃的特性,含有明礬、鉀等多種礦物質。此外,晉祠大米生長的地表土有深厚的黑土,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四季分明、溫度適宜的氣候,黑色弱鹼性有機土壤及水溫恆定、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晉水,共同造就了晉祠大米性軟而韌,味香而甜的獨特品質,自然造化,孕育出“晉祠大米香噴噴、肉筋筋”的品質。

晉祠大米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

晉祠大米栽培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便有大面積種植。據史書記載,隋開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晉水灌溉稻田,週迴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間,稻田種植面積更是達到萬餘畝。范仲淹曾用“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田”的詩句來描繪晉祠稻田生產的盛大景象;清代許榮也曾留下“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聯。專家介紹,晉祠大米顆粒飽滿,色澤晶瑩,性軟而韌,連蒸數次仍粒粒分明,吃起來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爛”之說,人們因而將其與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為華北名產,晉源也因此有了“北國江南”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