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過年:物質雖不豐富,但人們快樂熱情高,勁頭十足


不論過去,還是現在,瘋狂購物都一樣。和現在不同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平常只能去百貨商店購物,逢年過節才會有規模較大的“物資交流大會”。

圖為1960年春節,北京一處年貨市場。

選購年畫,依然是六七十年代人們過年的必選動作。

1961年,一家商店在準備春節出售的商品。

1961年春節,北京廠甸廟會上,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大串糖葫蘆。

1961年春節,南京夫子廟花燈市場上選購花燈的人們。

那個年代,有點文化的人,就去幫大家寫寫對子。儘管不是什麼書法家,但一筆一墨也毫不含糊。

一年到頭,算算收成、謀劃來年,古今相同。

過年了,最讓孩子們開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那個年代的新衣服不,止商場能買到,媽媽的巧手也會變出一件來,就是為此要熬許多個日夜。

過年了,一家人穿上最漂亮衣服,頭髮梳得整整齊齊,聚在照相館合影,也是那個年代很重要、很幸福、很有紀念意義的事。

過年了,幼兒院的小朋友會去敬老院,給爺爺奶奶演出小節目,向老人們拜年。

過年了,文體活動必不可少。圖為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節環城賽跑從天安門廣場開始。

環境再艱苦,也歡度春節的熱情絲毫不減。沒有禮堂,天可做頂,石可做椅,文藝節目照樣表演。

一地有一地的風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春節不放假”、“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也算是六七十年代有別於其它年代的特徵之一。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圖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市民正在書寫春聯,喜迎新春佳節。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圖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某地迎新春聯誼會上翩翩起舞的人們。看得出,與往年已有很大不同。 【如果您喜歡攝影、行遊、歷史、國學及傳統文化,歡迎關注“行攝驛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