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傳承文明五千年
董仲舒像
若干年前,衡水軍分區有一位朋友,老家在四川的深山裡。他告訴我,來衡水當兵後,第一次回老家探親時對父親說:我當兵的地方,走一天也看不見山。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的父親,聽後居然打了他一巴掌:當了幾天兵學會胡說八道了,天底下有走一天也看不見山的地方嗎!
天底下真有走一天也看不見山的地方,我的家鄉衡水就是。
這個既無名山也無碧海的純平原地區,卻有著久遠並且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有著深厚並且令人引以為傲的文化。
春天,衡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了“文華衡水”展覽,大氣磅礴、底蘊深厚,轟動京華,為展示衡水形象譜寫了餘韻悠長的一曲。秋天,衡水又舉辦了“禮讚新中國謳歌新時代——衡水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把衡水發展脈絡梳理得如此清晰,而且資料翔實,極富感染力。我贊成《衡水日報》記者韓雪的話:如果說上半年在國博舉辦的“文華衡水”展是“濃縮版衡水通史”,那麼,這次70年成就展可謂“精華版衡水當代史”。
如果把兩次展覽比喻為挖掘,它們挖掘的是光耀古今的文化礦藏;如果把兩次展覽比喻為火把,它們點燃的是衡水人的自信與自豪。
家鄉重文化,代代有名人
中華民族自稱華夏,一個重要的來源是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奴隸制王朝叫夏。夏朝傳到太康這一代,曾被東夷的后羿打敗,這便是“后羿代夏”。后羿麾下有“四大賢臣”,為首的叫武羅,武羅的封地就是武羅國,沿襲下來,逐步演變成武邑。《路史·國名紀》中說:“世本雲,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我們民族的歷史悠久,區劃和地名的歷史自然也悠久,但是真正悠久到夏代就有,並且綿延不絕、傳承有序,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也不多。而歷史證明,衡水一帶在夏朝就屬於夏的版圖,是華夏的起源地之一,華夏之光已經照耀了衡水5000多年。作為華夏子孫,衡水人為傳承華夏文明接續奮鬥,並且代代名人輩出,貢獻卓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曲大氣磅礴、蒼勁雄渾的《敕勒歌》至今仍然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公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歷史上最早記載《敕勒歌》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齊書》,《北齊書》的作者就是安平人李百藥,準確說是李百藥和他的父親李德林。
李德林曾任隋朝內史令,《齊史》編修由他開啟,但未能完成。李百藥最初也是隋朝官員,隋朝滅亡後歸順唐朝,先後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貞觀年間奉唐太宗之命編修《齊書》。在父親《齊史》的基礎上,李百藥傾情投入,貞觀十年成書。唐太宗對於《齊書》給予高度評價,李百藥也因為修史有功,遷任散騎常侍。宋朝為區別於《南齊書》,李百藥所編《齊書》被稱為《北齊書》。父子兩代接力編撰,終於修成一代正史,這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令人景仰的一幕。
《北齊書·神武紀》以生動的筆觸記載了演唱《敕勒歌》的情景: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一月,高歡率軍進攻西魏的玉壁城,因為久攻不下而撤兵,高歡身心交瘁病臥晉陽。這時候,西魏又散佈謠言說高歡已中箭身亡,“神武聞之,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氣氛悲壯。這是《敕勒歌》第一次出現在歷史典籍中。
衡水人為民族文化發展的貢獻,不止一個第一次。
《昭明文選》收錄的《海賦》,是後世見到的第一篇專門描繪大海的辭賦,被公認為同類題材中的扛鼎之作,《海賦》的作者就是晉代景縣人(一說棗強人)木華。
唐代輝煌的文學成就,除唐詩之外就是“傳奇”。但唐代傳奇深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大都充滿怪誕色彩。直到《遊仙窟》問世,這一局面才被打破。《遊仙窟》以第一人稱,敘述旅途中在一處“神仙窟”邂逅善解風情的美麗女子五嫂、十孃的故事。這是唐代小說第一次由寫神寫鬼轉變為寫人。第一次脫去怪誕色彩,轉向描寫現實生活,被譽為中國小說的開山之作。而實現中國文學史上這一歷史性轉折的就是深州人張鷙。
……
對於儒家思想的堅守和傳播,家鄉人更是矢志不渝,而且代代有鴻儒。北魏儒學大師劉獻之是饒陽人。在南北朝對峙,儒學在南朝幾近銷聲匿跡之時,劉獻之在北朝高舉儒學旗幟,開館授徒。“《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鹹決於獻之”。對於儒家經典有不同理解怎麼辦?劉獻之說了算。因此,那個年代的劉獻之“四海皆稱儒宗”。他對於儒家思想的研究極具特色,比如特別強調“百行孝為首”的理念。宋代詩人林同在題為《賢者之孝·劉獻之》的詩中寫道:“百行孝為首,諸人儻未知。下帷空自苦,躡屩竟何裨。”
“百行孝為首”成為中國人踐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行為準則。
《北齊書·列傳》中說:“通《毛詩》者,多出於魏朝博陵劉獻之。”精通《毛詩》的人基本上都是劉獻之的學生,這其中就包括渤海人劉軌思。劉軌思的學生中,又有一代大儒劉焯。“劉焯少於河間劉炫結為盟友,同受詩於同郡劉軌思。”
劉焯是武邑人,就是他和劉炫在武強交津橋劉智海家足不出戶,苦讀十年。他的學問確實精到。《北史·列傳》記載:時任隋朝宰相楊素,常常組織一些名人大家和劉焯辯論,“每升座,論難鋒起,皆不能屈。楊素等莫不服其精博”。“天下名儒後進,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劉焯是那段中國歷史上數百年間最傑出的儒學大家。
那麼,劉焯的學生又有誰呢?和孔穎達並列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位的桃城區人蓋文達就是。《舊唐書·列傳》說蓋文達“博涉經史,尤明《三傳》。性方雅,美須貌,有士君子之風。”那時候有個刺史叫竇抗,經常召集儒生相互辯論,劉焯、劉軌思、孔穎達這些大儒都到場,蓋文達也參加。但每次蓋文達發表的見解,都獨特而深刻。竇抗很驚訝:這是誰的學生?劉焯說:蓋文達天賦聰明,如果一定要問老師是誰,首先是我。竇抗大為感慨:真是冰生於水而寒於水啊!
從劉獻之到蓋文達,歷經南北朝、隋、唐初近200年,其中的師承關係非常有意思:劉獻之的學生劉軌思,劉軌思的學生劉焯,劉焯的學生蓋文達,在這個譜系中,除去劉軌思是與我們相鄰的獻縣人之外,其餘均為衡水人。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那個最為動盪的年代,衡水人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儒學傳播的重任,為儒家思想的薪火相傳建立了不朽功勳。在那樣的背景下,這一切肯定不是政府行為,而是衡水人的傳統和自覺。
現代安平籍作家孫犁用他生動細膩的筆觸寫出傳世作品、並領軍“荷花澱派”。把孫犁和他的“荷花澱派”放到歷史的天幕上,就會發現從遠古到今天一顆又一顆璀璨的星斗,沿著衡水一路走來的軌跡,形成一條從未間斷的星河,燦爛而壯美。
安平逮莊漢墓壁畫
家鄉重擔當,輩輩出豪傑
河北安國被譽為“藥都”,藥都有個藥王廟。從電視劇《大宅門》裡可以看到,每年安國藥市開市交易之前,要先拜藥王,那儀式蠻隆重蠻虔誠的!有意思的是,藥王廟裡供奉的藥王並不是安國人,而是東漢時期的一代名將,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的信都(今冀州)人邳彤。
河北幾乎到處都有“王郎趕劉秀”的傳說,甚至許多地名都與此有關。而真實的歷史是,當年劉秀率兵進入河北後,第一個打開城門歸順劉秀的,就是和成太守邳彤。算命先生王郎在邯鄲稱帝之後,全力追剿劉秀,河北多數郡縣投降,只有和成太守邳彤、信都太守任光緊閉城門,堅拒王郎兵馬。後來王郎大敗劉秀於薊縣一帶,劉秀的軍隊損失殆盡,只剩下少數隨從侍衛,倉皇逃亡信都。邳彤聞訊,立即派出2000精騎,沿道等候劉秀,並護送劉秀到信都,隨後又親自趕往信都。在信都,發生了一場影響中國歷史的爭論,即劉秀向何處去。多數人認為王郎人多勢眾,難以與其抗爭,只能把劉秀送回長安。邳彤堅決不同意。他力排眾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詳細情況,特別是人心所向,懇請劉秀留在河北,繼續帶領河北軍民戰鬥。劉秀聽從了邳彤的意見,這才有了後來的東漢王朝和光武皇帝,也才有了邳彤跟隨劉秀浴血奮戰的生涯。《後漢書·列傳》記述邳彤在信都這場爭論中的表現時,由衷讚歎:“語曰‘一言可以興邦’,斯近之矣!”《論語》中說一言可以興邦,邳彤不就是這樣的嗎!
“一言興邦”作為一個成語盡人皆知,但真正一言興邦的故事屈指可數。衡水人邳彤一言興邦的膽識和智慧,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劉秀去世,兒子劉莊繼位,是為漢明帝。明帝為紀念當年與父親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命人在洛陽南宮雲臺繪製了二十八位功臣像,這便有了雲臺二十八將。後來雲臺二十八將被神化,說他們是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這個影響有多久遠呢?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親自為佔領南陽寫的新聞稿中還說:“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幹部,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雖然二十八將中北方人加在一起不足三分之一,但衡水人邳彤入選,當之無愧。按照二十八宿的傳說,邳彤是天界的翼火蛇翼宿。在天被奉為神仙,在地被尊為藥王,這位先賢就出生在我的家鄉。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在歷史的星空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本來就是為數不多可以和雲臺二十八將相提並論的英雄群體,李賀的這首詩更是讓其深入人心。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六的就是景縣人高士廉。《舊唐書》和《新唐書》關於高士廉的描述基本相同:“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高士廉這個人從小就有度量,而且廣泛涉獵文史知識。他不僅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謀臣之一,而且親自帶了一支隊伍,操刀上陣。
高士廉孝悌有名。他既孝敬母親,又疼愛妹妹。妹夫去世後,妹妹處境艱難,他便把妹妹接回孃家來,親手把年幼的外甥、外甥女撫養成人。他的外甥就是後來名列凌煙閣首位的唐朝開國第一功臣、宰相長孫無忌,外甥女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被譽為千古第一賢后的那位女子。高士廉不僅育人有方,而且慧眼識人。他做主把十三歲的外甥女嫁給十六歲的李世民時,李淵還沒有起兵造反,李世民不過一個翩翩少年,一介白衣,但高士廉認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唐朝貞元五年,德宗皇帝覺得有些功臣就是因為立功的時間晚了些,未能進入凌煙閣,所以又選了二十七個人,“圖形於凌煙閣,以繼國初功臣之像”。這二十七人中名列第二的就是武邑人蘇定方,被後人譽為德宗時期的大唐第一名將。作為一代著名軍事家,蘇定方的傑作包括先後領兵滅掉百濟等三國,並活捉了三個國家的國王,這便是史無前例的“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蘇定方被稱為“滅國大將軍”。這樣的業績不僅在唐朝名將中絕無僅有,在歷代名將中也難有比肩。更為輝煌的是他率軍消滅西突厥之後,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的鹹海,國境直抵波斯(今伊朗)。那時候我們和伊朗是鄰居,伊朗以東,均屬大唐!
遺憾的是,明朝萬曆之後,在《說唐演義全傳》《隋唐演義》等小說中,虛構了一個名叫羅成的小鮮肉,為了反襯羅成的形象,必須找一個夠分量的“反派”作為對立面。於是,戰功顯赫,又曾為竇建德、劉黑闥部下的蘇定方便成了首選。這類小說越孳生越多,越寫越荒唐。為了一個歷史上並不存在的人物,肆意抹黑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英雄。不僅歷史學家看不下去,連小說家也看不下去了。金庸先生就說過:“《說唐》這樣的小說跟歷史相去很遠,比如歷史上蘇定方是一個很好的大將,打了很多漂亮的仗。但《說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蘇定方這麼好的大將軍寫成壞人,完全不對。”
好在歷史不是小說家寫的。自唐朝之後,歷朝歷代祭祀的英雄中都有蘇定方。共和國領袖毛澤東在《新唐書·蘇定方傳》旁批註:“蘇定方,大將亦名將,年七十六。”
七十六歲那年蘇定方病逝於防禦外敵入侵的西北邊境,至死都在為大唐戍邊。
漢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而只要翻開歷史,就能感受到衡水人為漢唐盛世所作的貢獻,並且不僅僅是把儒學推上至尊地位予以發揚光大,也包括橫刀立馬,號令三軍。這些鐫刻在華夏大地上的貢獻猶如來自遠古的春風,至今吹拂著衡水兒女的心扉。
我們已經習慣了衡水是大儒之鄉。但是,諸如雲臺二十八將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文武兼備,彪炳史冊,縱觀兩千餘年的歷史,不過就是這樣幾十個人,真正屈指可數。可就在這寥若晨星的開國名臣序列中,居然都有衡水人,這裡面有什麼規律?一時難以完全說清,只知道這些衡水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
往事越千年。“文華衡水”展覽第四章“紅色血脈,信念傳承”中展出了抗日英雄節振國的照片和介紹。節振國是故城縣人,他十來歲跟隨父親去開灤煤礦下井挖煤,抗日戰爭爆發後,是威震冀東的礦工游擊隊長,1940年在同敵人作戰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他和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代表的不是同一個時代,也不是同一個階層。但是,一旦國家有難,自覺匹夫有責、挺身而出、不懼生死的精神,卻一脈相承,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我們的脊樑。
故城慶林寺塔
家鄉重風尚,人人敬英模
198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40週年,有三位老英雄作為全國抗戰英雄的代表,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並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三位英雄之中,就有衡水人尹玉芬。
1939年,15歲的饒陽少年尹玉芬參加了八路軍120師。那是賀龍的部隊。遺憾的是,即使是賀龍的部隊也不能發給他一杆槍,想要槍到鬼子手裡去奪。尹玉芬硬是用手榴彈敲碎了一個日本鬼子的後腦勺,奪得了一支三八大蓋槍。從此,尹玉芬的名字便鐫刻在冀中反掃蕩、百團大戰、延安保衛戰等等瀰漫著戰火硝煙的事件中。著名的蟠龍戰役打響後,敵人憑藉地形優勢,龜縮在碉堡內負隅頑抗。趁著夜色,尹玉芬踩著戰友們搭起的人梯攀上碉堡,在用手榴彈炸燬了敵人的機槍後,碉堡裡鑽出五名敵人包圍了尹玉芬。以一對五,尹玉芬毫無懼色,刺刀上下翻飛,五名敵人全部報銷。只用了短短十幾分鍾,尹玉芬活捉敵營長一名、俘虜敵兵25名,繳獲機槍一挺,又一次榮立特等功,並升任副連長。
尹玉芬打出了家鄉的英雄豪氣,他所在的連隊,也成為名聞全軍的“硬骨頭六連”。在延安保衛戰慶功大會上,358旅政委餘秋裡把毛主席親筆題寫的“特等戰鬥英雄”的錦旗授予尹玉芬,並把金質獎章掛在他的胸前。
青山處處埋忠骨。上海的革命烈士陵園裡,長眠著一位武強籍烈士張權。他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戰車防禦炮教導總隊中將總隊長,是中國現代機械化部隊創始人之一。戰車防禦炮部隊參加了滇緬會戰,屢建戰功,張權聲名大震。在重慶他結識了周恩來、董必武,極為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並接受周恩來介紹的共產黨員王亞文擔任秘書。解放戰爭時期,張權按照黨的指示,設法留在京滬杭地區,擔任了太湖警備區司令和總後勤部中將視察員。他利用這一身份調查了江陰要塞全部江防情況,與王亞文繪成圖紙交給上海地下黨,對我軍攻克長江防線、解放南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為策動國民黨軍隊起義,上海黨組織任命張權擔任起義指揮。後因叛徒出賣被逮捕,受盡酷刑寧死不屈。張權將軍官至中將而不貪戀富貴,為追求真理血灑上海灘。
家鄉出英雄,更出模範。
勞動模範是一種榮譽,全國勞動模範更是難得的榮譽。但是,在家鄉衡水,特別是在歷史上屬於冀中地區的深州、武強、饒陽、安平一帶,集中了一批全國知名的勞動模範,實屬罕見。
耿長鎖就是其中一位。
1944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站起了耿長鎖。為度過災荒,發展生產,他響應毛澤東“組織起來”的號召,聯合另外三戶農民,辦起了全國第一個“土地合夥組”,被譽為“社會主義花開第一枝”。耿長鎖兩次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並先後擔任過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一輩子保持農民本色,不脫離勞動、不脫離群眾,沒有離開過五公村。他一輩子廉潔自律,兩袖清風,不沾公家一分錢便宜,哪怕一隻瓜、一棵菜。他一輩子信奉“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跟風,不忽悠,一是一二是二。1960年,面對村村減產的實際情況,耿長鎖感覺到我們的管理辦法必須改變。他毅然上書中央,提出自己的見解。從《毛澤東年譜》等史料中可以看到,毛澤東非常重視耿長鎖這封信。在外出視察的列車上他同中央和地方的領導同志談起這封信,能詳述信中的有關建議,並讚揚這封信“代表了農民的要求”。後來,他又把這封信作為一批材料中的第一件,批轉政治局常委閱讀。現在可以肯定耿長鎖這封信對毛澤東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後來人民公社管理體制的調整產生了積極作用。
周恩來總理說:像耿長鎖這樣一生不犯錯誤的人不多。李先念同志更是當面囑咐河北省的主要領導:河北的事要多同老耿商量商量。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期間組織婦女挖地道、做軍鞋、動員參軍、救護傷員,被譽為“冀中平原一青松”的宋欣茹,是饒陽縣另一位知名的全國勞動模範。除去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之外,她還曾當選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在某些人眼裡勞模當代表就是擺擺樣子,可對於宋欣茹來說,她把人民代表當做實實在在的責任。每一次開會之前,她都廣泛徵求幹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帶到會議上去。“麻野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有的鄉親唸叨著這首民謠向她訴說:在外工作的兒女結婚之後,如果夫妻在同一城市工作,便沒有了探親假。探望媳婦可以,探望爹孃不行。對此,宋欣茹深有同感。她唯一的兒子在武漢工作,想把她接到武漢去,她舍不下村裡的工作,想讓兒子回來看看,可已經結婚的兒子沒有了探親假。於是,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宋欣茹提出了修改有關規定的議案:應當適當安排已婚幹部職工探望父母。國務院接受了這一建議,很快便頒佈了相關規定:已婚幹部職工每四年可享受一次探望父母的探親假。當年這項極富人情味的政策惠及了多少人,沒有統計過,只知道提出這項建議的,是我家鄉的人民代表宋欣茹。
“70年成就展”專門有一章“戰天鬥地自強不息”,而戰天鬥地的領軍人物就是勞動模範。深州有三位勞模:段家左村黨支部書記甄春雙,後營村黨支部書記劉松林,後屯村黨支部書記姚福恆。三個模樣不同、性格不同的農民領袖,卻帶領農民幹著同一件事情:戰天鬥地。姚福恆從1958開始帶領群眾植樹造林,終於形成排、灌、路、林配套的平原綠化格局。那時的後屯綠蔭掩映,瓜果飄香,是中國農業的一張名片。劉松林從1952年開始摸索治理鹽鹼,最終總結出旱澇鹽鹼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為整個平原地區的鹽鹼治理提供了樣本。段家左村是沙質土壤,甄春雙面對的是另一種災害:風沙。1951年他帶領群眾築起兩米高、1600米長的防風牆,把風沙擋在牆外,在牆裡面的沙灘上種上小麥。開天闢地,段家左村第一次種小麥。收穫時節,村民們高興地歡呼“共產黨萬歲”。
這些勞模始終不忘初心,吃苦受累只為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他們乾的是改變生產條件的壯舉,傳播的是黨和政府的溫暖。
郁達夫先生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而我的家鄉歷代敬重英雄模範,崇尚英模精神。1948年9月,“特等戰鬥英雄”尹玉芬因傷殘復員回到家鄉饒陽。饒陽人民傾城出動,抬著“人民功臣”的金匾,載歌載舞歡迎他。冀中火線劇社連唱三天大戲,為英雄慶功。縣裡安排尹玉芬騎著餘秋裡政委送的戰馬,披紅戴花,走遍全縣城鄉。那一份風光,遠遠超過封建社會的“狀元誇街”。所到之處鄉親們無不由衷欽佩,無不為之動容。正因為崇尚英模,熱愛英模,英模精神無所不在,時時薰陶著家鄉,所以家鄉英模輩出。
林秀貞,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口樸素的家鄉話,卻有一顆非凡的善良之心,她把六位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裡,如同父母一般贍養,20年如一日。2009年她入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從耿長鎖、宋欣茹再到林秀貞,他們的人生輝映著家鄉,他們的精神滋潤著平原上盎然的春意和生機。
……
夜晚,我徜徉在衡水街頭。滿城歡笑,滿城燈火,讓人觸景生情,浮想聯翩。上世紀90年代後期,衡水鐵路電氣化學校旁邊一個叫“宇健飯店”的小飯館,做了一個彩色的燈箱牌匾。夜晚亮燈後,就這一個普普通通的燈箱牌匾,居然引得市民駐足觀看,甚至有人三五成群地在那裡指指畫畫,因為那是衡水市區唯一的燈箱牌匾。而今天,不論是駛出高速公路之後迎賓大道上那氣派華貴的玉蘭燈,還是市區五彩變幻的彩虹燈,那一座座用赤橙黃綠的光線勾勒出的建築輪廓,那一處處別出心裁的店鋪牌匾,要麼流光溢彩,要麼秀氣溫馨。光明和色彩融匯在一起,裝扮出城市明亮而絢麗的夜景,真的是換了人間!照明就要用電,衡水城區用電的歷史始於1950年,那年6月建成的第一家發電廠叫“衡水專區電燈公司”,裝機容量75千瓦。而去年,衡水全社會用電達到1527562.2019千瓦時。用電量是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數字,這個數字中包含著發展、包含著活力、包含著老百姓的生活狀況。這個數字告訴我們:我的家鄉地處平原,這一地理環境不可改變,但家鄉的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在衝出平原,昂首崛起。
5000年積澱,70載發力,奔跑吧,衡水!我的家鄉。
閱讀更多 白頭翁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