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曲解“挫折教育”,“挫折教育”這麼重要,九成父母卻都錯了

最近幾年,有個詞很火叫“挫折教育”。家長和老師大都把這個詞掛在嘴邊,並且這種教育模式已經被穿插在教學環境和教育理論中。

我們不禁好奇,所謂的 “挫折教育”到底應該怎麼理解?挫折教育真的就是對孩子最合適的教育方式麼?

一、挫折教育並不等同於學習條件艱苦


別曲解“挫折教育”,“挫折教育”這麼重要,九成父母卻都錯了

我們提倡在孩子的教育上,讓孩子多接受一些考驗和磨難,這樣對他們探索學習和未來的路途有所幫助。可有些教育方式並不等同於挫折教育,像有的家長說,孩子學習就應該送到艱苦的地方,做不到頭懸梁錐刺股,也得是離家千萬裡的苦行僧生活,只有這樣艱苦的環境才能讓孩子磨練意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打著讓孩子遠離父母和家鄉求學,培養獨立人格的心理,實則是對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打壓。

粗暴地讓孩子接受從小就和父母分離,獨自承受學習之苦,會讓孩子幼小心靈產生對安全感的陰影,他們得不到來自大人安全感的保護,長大會更加害怕分離,也無法做個有幸福感的人,一個孩子從小沒了幸福感,生活的意義又在哪呢?這樣所謂的挫折教育,或許只會讓孩子感到挫敗和自卑,而不是鍛鍊意志,成長為更加更加堅強的孩子。

二、 挫折教育不等同於打壓教育


別曲解“挫折教育”,“挫折教育”這麼重要,九成父母卻都錯了

中國家庭,往往都有傳統思想,教育成果必須通過學習成績體現。為了讓孩子們始終保持良好的成績,父母認為給予打壓是最有利的激勵辦法。不論考試多麼出色,不論比賽拿了多少獎,也不論老師如何讚揚,在家長眼裡,孩子永遠不能被表揚和認可。

家長或許認為,這就是挫折教育,一旦對他們嘉獎或是肯定,孩子就會浮躁,要給他們挫折才能有更好的成績。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如果一直得不到家長的認可,他們會自我質疑,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父母還是不喜歡。久而久之,這種打壓教育,會讓孩子迷失自我,變得自卑和不自信,好好的前途可能就毀在家長這不正確的挫折教育上了。

真正的挫折教育到底是什麼?父母應該怎麼做?


別曲解“挫折教育”,“挫折教育”這麼重要,九成父母卻都錯了

1、 及時止損,適當鼓勵

毋庸置疑,適當的挫折教育能培養孩子的逆商。但是很多父母對挫折教育存在誤解,挫折教育,其實應該是一種鼓勵,鼓勵孩子在學習的路上大膽前行。挫折教育的度必須把握好,如果麻木的挫折教育,就會變成打擊教育,及時止損,適當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2、認同教育,堅強後盾

父母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告訴他們不怕困難,遇到困難父母是最堅強的後盾。挫折教育過程中,孩子的膽小、退縮及懦弱等負面性格會畢露無遺,這時候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無論面對到什麼問題,父母都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孩子只需要鼓起容易,勇於面對失敗和困難,越挫越勇,必定會成功,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切忌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多些認同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更是這種挫折教育模式上的砝碼,認同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自家孩子始終都是最好的,時刻在孩子身邊,給予他們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才是最有利於他們形成正確教育形態的方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挫折一直會在這條路上出現,關鍵看應對的辦法,化挫折為動力,為支持,孩子們會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