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不能心生“敬畏”,必當食得應有的惡果

馬上就要跨入新的時代,新的一年了,小時候覺得2020年就像是一個穿越未來的年代,現在卻那麼真真切切的步入到了這個嶄新的時代。

每每跨年,人們總是對新的一年寄託了太多的希望,有期望改運的,有期望延續上一年好運的,也有期望平安順遂的一年又一年如此過下去的,總之,在每年的新舊交替之日,人們總是在總結過去與展望未來的同時,抱著太多的期待……

明年又會是生命的重生,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重燃希望。

2020年,正當人們都沉浸在對新的一年的憧憬與千家萬戶歸心似箭的準備傳統的春節時,卻發生了一件大家都憂心忡忡的大事件——冠狀新型病毒肺炎的入侵。

讓2020年的這個春節被帶上了緊張的氛圍和紅色的預警,大家在“備戰”過年的同時,也在“備戰”病毒的抵抗,那些仍然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與工作人員們,對他們肅然起敬!

這次病毒的來源讓我想到了一個非常神聖的詞——“敬畏”!

為何會發生此次的大事件,為何會帶來這些病毒,為何會引起如此廣泛的傳播……

或許人類缺少的更多的便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靈的敬畏,對一切信仰的敬畏!

人若不能心生“敬畏”,必當食得應有的惡果

何為敬畏之心

何為敬畏?指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意思是說,君子應該有三點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德高的君主,敬畏聖人的遺訓。

畏天命:便是遵從大自然的法則,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

畏大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任何環境當中生存,自然是要遵循任何地方的法規與規矩;

畏聖人之言:便是對先輩們得來的教訓和經驗總結的尊敬,也是謹記先輩之教導對於我們後世為人處世的正確指引。

雨果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

人類唯有對大自然隨時保持一顆敬畏的心靈,才會與大自然共存,才能享受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比如陽光、水、空氣、溫度等等。

當我們在接受大自然的饋贈的同時,還需要對大自然抱以感恩的心,珍惜它賜予我們的美好資源,善於利用與保護好這些有限的資源,才是整個生靈與大自然處於和諧共生的友好狀態。

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類都懂得這個道理,也並非所有的生靈都是善類,部分人類在自己所得到的資源的同時卻從來不珍惜,也從來沒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認為所有生命中之所得皆為“理所當然”,卻從來不曾想過這些資源從何而來,如何回饋,如何善待。

當人類把這一切都認為是理所應當該得的時候,大自然便會給予人類應有的懲罰,在他溫柔的時候像極了母親,可在他發怒的時候,也像極了猛獸。他就是人類的一面鏡子,施予怎樣的態度,便回贈以怎樣的結局。一切皆為種何因,得何果。

人若不能心生“敬畏”,必當食得應有的惡果

“敬畏之心”理論所呈現的價值

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的法國思想家史懷澤,在1992年他的代表作《敬畏生命》問世,他提出“敬畏生命”的理論,將倫理學的範圍由人擴展到所有生命,成為生命倫理學的奠基人。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懷澤生命倫理學的基石。他認為:

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則。

由於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世界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人類依賴於大自然所提供的這些資源,可是由於人生存的現實性決定了人的行為,故而人類不可能對待所有的生命都如自己般去善待,任何生物都有其個性需求,必然決定了他們會去消滅一些生命來滿足自身的需求。

那麼,人類所認為的一部分沒有價值的生命是否就應該受到不平的待遇或是殘忍的殺害?

這個問題,史懷澤認為,即使不可避免的要去消滅一些低等生物,人類也應該懷有“自責”的意識,這種“自責”是對“敬畏一切生命”原則的妥協,也是一種自覺。

史懷澤說: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只有當人類與世界上的生靈和諧相處,共生共存,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條件下,隨時保有一顆敬畏生命與的自然的心,人類也才能夠得以長存,才能和諧的共生下去。

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聖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史懷澤

人若不能心生“敬畏”,必當食得應有的惡果

如何保有一顆敬畏之心

史懷澤的“敬畏生命”理論實際上是一種人類對於生命的反思。

在人類生存的現實環境中,我們應該如何隨時保持這樣的一顆“敬畏之心”去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與這顆充滿神奇的“藍色星球”呢?

這次2020年春節來臨之際所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大爆發,在我看來,實則同樣是大自然對於沒有懷有敬畏之心的某一群人類的一種懲罰。

當人類過於忽視或極度蔑視其它生物的同時,人類同樣在遭受一種大自然的懲罰,這是因果的關係,也同樣是共存共亡的關係。

人類又當如何去懷有這顆敬畏之心呢?

1、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是我們從小就受到的教育,然而卻是我們一生似乎都沒有學會的一門社會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有時候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衝突

,人們在生存的過程當中會不知不覺的忘記所有的理論,而著重於眼前的現實追求與身體上的物資需求,從而導致了把“環境”這個理論上升到了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根本就沒有在行為上受到相應的對待與追求。

只有當人類真正的意識到了“環境”對於人類的生存處於極度重要的地位時,才能引起所有人類的關注與行為上的妥協。

2、除了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以外,人類還應當敬畏我們每個人的天職與道德。

就好像這次疫情爆發以後,春節期間依然在各自崗位堅守的工作人員們,他們都是對於自己職業的敬畏,對於祖國與人民的和平安全的敬畏。

人們在自我保護狀態之下,不受疫情的感染,人們適當出行,自覺佩戴口罩的行為,都是對於自己生命的敬畏與對他人安全道德的敬畏之心。

3、有節制,有本份,有限度,有意識的利用這個世界的各項資源,便是對於我們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的敬畏。

曾國藩曾說: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人心存有敬畏,方知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放任慾望的滿足,不可肆無忌憚的開採資源,不可心止由心的去放任自己的行為。

唯有在一切都心存“敬畏”的情況之下去做人做事,人類才能和諧美好的享受這雨露朝陽,春風沐浴,天高海闊。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周國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