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寧波,還是一個江南水鄉,以前的古城牆1930年就被拆除了


月湖橋位於寧波市海曙區月湖花嶼東南側,又名湖心東橋,是月湖的古蹟之一。該橋始建於宋元豐七年,現存建築是經清乾隆四十六年修建的。它為一座石拱橋,橋兩旁置石欄,設有六個望柱,柱頭雕有荷花,橋心鋪荷花石板;由胡逄孝和橋邊月湖庵的住持際達重修。

《鄞縣通志•政教志》記載,呂祖殿屬道教龍門派,亦名蓬萊宮……清乾隆五十年間有云水道士來南門水月橋下餘相國祠前隙地結茅修行,立呂祖壇,漸積施金,募地建屋三間。里人崇奉日盛。嘉慶間居士李同為之售地於餘氏,建造呂祖殿,供奉呂真人於大殿,殿樓供三清玉帝。

水月橋,也稱延慶寺橋,跨日湖,東通延慶寺,西通倉基巷。始建年代不詳,宋《寶慶四明志》已有錄載,清道光十二年重修。延慶寺,位於寧波南門歷史上的日湖之上,是著名的“四明古剎”之一。該寺始建於五代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當時稱報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l0年)改今名,為天下講宗五山之第二。


惠明橋是浙東最早的唐代古橋 惠明橋位於鄞州區洞橋鎮洞橋村,橫跨原南塘河,為2孔石墩高拱橋。惠明橋始建於唐,宋、明兩代重修,明正統5年,寧波知府立有 《惠明橋記》碑。該橋橋身全長26米,寬3.7米,橋面兩側有石欄板共14塊,望柱16根,抱鼓石4塊,步階各10級。

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人蜂擁至寧波,英、法等國採用奪取主權,建立據點,霸佔海關、控制海口,壟斷航運。寧波海關作為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海關之一,自1685年清政府在寧波設置浙海關開始計算,至今已有330餘年的歷史。

寧波的近代商幫利用身處當時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及對外貿易的先天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從事寧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特別是從事當時頗有風險的對外經濟活動,從而大大促進了寧波商幫的近代化進程。《鄞縣通志》稱:“至五口通商後,邑人足跡遍履全國、南洋、歐美各地,財富日增。”


天封塔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交匯處。 始建於唐武則天“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後塔高18丈,約51米,共14層,分7明7暗,六角形。嘉靖三十六年(1557)颱風飛墮塔頂,三十八年重修。清順治十七年(1660)大修。1935年重修。

寧波城牆,位於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市區。寧波城牆始於唐代,1930年代拆除。原城基現為環城公路。唐長慶元年,明州刺史韓察主持修建子城。乾寧五年,明州刺史黃晟築羅城。北宋年間,寧波城牆多次修繕。此時城牆共設10門,分別為望京門、甬水門、鄞江門、靈橋門、東渡門、來安門、鹽倉門、達信門、鄭堰門和永豐門。

明朱元璋洪武元年,中國沿海地區海禁,唯獨明州對外開放。明洪武十四年,為避國號諱,朱元璋採納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義,將明州府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