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是俄羅斯海軍隸下的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蘇聯1144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4號艦。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非航空母艦戰鬥艦艇,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艘現役的非航空母艦核動力水面作戰艦艇。也是俄羅斯海軍現役的最強大水面艦艇。
主要用於實施遠洋反艦、反潛和防空作戰。在作戰時,它主要充當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與其它艦隻共同組成導彈巡洋艦編隊,執行攻擊敵方戰鬥艦艇和破壞敵方交通線的任務。
1986年4月25日作為1144型巡洋艦的四號艦(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建造序號803,1989年4月29日下水。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該級艦,由於經濟低迷,俄羅斯政府無力負擔,該級艦陸續除役,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在完成了80%的工程量之後被中止建造 。
1992年初,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視察北方艦隊時拍板繼續建造該艦,同時下令“基洛夫”級全數易名。
1992年5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對現役的四艘基洛夫級巡洋艦進行了改名,前3艘改用俄羅斯籍海軍名將命名,4號艦則以俄海軍的締造者“彼得大帝”號之名命名。
為確保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能夠順利建成入役,俄羅斯政府和海軍在國防預算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仍然節省開支繼續為該艦撥款,使其得到特殊的照顧。
1995年,彼得大帝號舷號更改為183。1996年8月,彼得大帝號在俄羅斯海軍300週年慶典前掛上安德烈旗,編入北方艦隊,成為北方艦隊旗艦,但其真正服役卻是在1998年4月18/19日,同時在這一年將舷號更改為099。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外型類似於二次大戰時的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具有明顯的外飄船體剖面和豐滿的尾部水線面。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外形設計比較緊湊,艏部細長,頂端上翹;艉部呈方形,設有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從艦體最寬處到艉部末端的寬度幾乎不變。
彼得大帝號的艦體結構採用縱骨架式,甲板室採用的是鋼、鋁合金的混合結構,重要艙室如指揮艙、彈藥艙等部位都有厚裝甲鋼板防護,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反艦導彈攻擊造成的損害。
彼得大帝號雖然也有為數眾多的天線,但是電子天線基本上被集成到了中間的主桅杆上,整體外形為內傾斜構造;和凌亂的蘇聯其他艦船相比,其前後甲板相當光滑。
彼得大帝號上層建築主要佈置在中後部分為兩部分,秉承了蘇聯設計的一貫作風,在其上密密麻麻布置了海量電子設備;艦體前部主要是導彈發射區,也是全艦主要的火力投射區,有各型垂直髮射裝置;上層建築後方為一門主炮以及直升機起降及維護區;另外從舷窗佈置來看,居住艙比較偏近中間,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
彼得大帝號高大的桅杆和煙囪一體式建築位於艦中部,裝有“頂對”3座標對空搜索雷達天線; 傾斜上翹的艦首和具有坡度的艦橋,上層建築後方有切入式甲板; 第二座桅杆和上層甲板建築位於主桅後方,裝有“頂板”對空/對海搜索雷達和“頂罩”火控雷達天線。
標準排水量23750噸,滿載排水量25860噸;艦長252米,寬28.5米,吃水10.3米;2座KN-3壓水反應堆,2臺GT3A-688型蒸汽輪機,2臺KVG-2型燃油鍋爐;最高航速32節,14000海里/30節;編制727人。
1座雙聯裝AK-130DP型130毫米艦炮;6座CADS-N-1型彈炮合一近防系統;1座10管RBU12000火箭深彈發射器;2座6管RBU1000火箭深彈發射器;3架卡-27PL“螺旋”或卡-25RT“激素”艦載直升飛機.
20枚垂直髮射的P-700反艦導彈;12座八聯裝SA-N-6艦空導彈垂直髮射裝置;16座八聯裝SA-N-9艦空導彈垂直髮射裝置;2座雙聯裝SA-N-4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備彈40枚;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發射SS-N-16反潛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