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巨無霸的價格變化看中國通貨膨脹率

今天閒來無事看到經濟學人介紹的巨無霸價格指數,本權當娛樂,但是卻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2000年的時候,一個巨無霸的價格為9.9元
2008年的時候,一個巨無霸的價格為12.5元
2015年的時候一個巨無霸的價格為17.2元
今天到麥樂送官網看到,一個巨無霸價格似乎是23元?

我把巨無霸的價格變化大概看做為通貨膨脹率的話,選擇08年,15年作為時間節點,是因為這兩年都發生了大事件,我發現了一個現象:

00年至今的漲價幅度約為23/9.9 = 2.32 ,大約 年化通膨4.5%, 恩,很正常的樣子。

但是:
00~08年的漲價幅度是12.5/9.9 大約是1.26,也就是這八年年化通膨大約2.85%
08到15年的漲價幅度17.2/12.5 大約是1.376,也就是這七年年年化通膨大約4.65%
15年到現在19年的漲幅大約是23/17.2=1.3372,也就是這四年年年化通膨大約7.5%
我以為物價上漲是正常現象,但是沒想到物價上漲速度也在加快,可以這麼理解嗎?
歷史巨無霸價格來源:http://bigmacindex.org/
今天巨無霸價格:https://www.4008-517-517.cn/cn/browse/menu.html?daypartId=1&catId=3

草叢裡的眼睛

麥當勞這樣的大企業把價格提升都是有嚴格計算的,所以他的正常價格(非打折價)包含了通脹,保證了自己的合理利潤,所以這個通脹數據大概上是可信的,且本來真實感受的通脹就是如此。

tominvest

金融時報旗下的研究中心,根據自己的調查及統計數字,測算出這幾年中國的實際cpi為7%左右。這個數字跟我個人實際感受相符,也跟周圍工人工資實際漲幅相符,跟政府公務員,退休人員退休金漲幅相符。
跟把豬去掉全部是通縮不相符。

candycrush

我年輕時一頓吃一個巨無霸就差不多了,現在年紀大了,胃口也不行了,經常吃完一個還想吃。這是怎麼回事?


債券小白

巨無霸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9月推出,此後該報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數。該指數在英語國家裡衍生了Burgernomics(漢堡包經濟)一詞。


巨無霸指數是以一個國家的巨無霸以當地貨幣的價格,除以另一個國家的巨無霸以當地貨幣的價格。該商數用來跟實際的匯率比較;要是商數比匯率為低,就表示第一國貨幣的匯價被低估了(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相反,要是商數比匯率為高,則第一國貨幣的匯價被高估了。即假設全世界的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都是一樣的,然後將各地的巨無霸當地價格,通過匯率換算成美元售價,就可以比較出各個國家的購買力水平差異。
樓主在用巨無霸價格進行各國橫向比較的同時,創造性的發展了用一國不同時期的巨無霸價格變化衡量通貨膨脹率,應該給與掌聲鼓勵。

yiyayi

麥當勞等洋快餐的漲幅是最低的,從價格來說,以前的麥當勞算是中檔餐廳吧,現在完全是低檔了。肯德基的奧爾良烤翅,10幾年前是9.5元,前幾天我去買,12.5元。同期肉夾饃,雞蛋餅什麼的漲了3倍。

jsl20190118

不能只從吃的上來判斷通脹 很多用的東西沒漲價甚至降價 吃的也有一直不漲的: 超市裡的大白豆腐 多年以來一直是2.5元/塊 大小也沒啥變化 大白菜秋天上市價 也是多年正負變化不大。


罔兩

CPI肯定是用一攬子商品更加合理。也有不少東西長期價格上漲較少,比如電子產品。

cat

從可口可樂價格的看待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娛樂還是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