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化》:無知的儀器校準危害科學,成千上萬的XPS數據不靠譜

《德國應化》:無知的儀器校準危害科學,成千上萬的XPS數據不靠譜

劉田宇 高分子科學前沿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是一種樣品表面元素分析的常用分析方法,其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無需筆者贅述。

《德国应化》:无知的仪器校准危害科学,成千上万的XPS数据不靠谱

問題:你的XPS譜圖是用C 1s峰的結合能(峰位置)來校準的嗎?

我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

來自瑞典林雪平大學的G. Greczynski博士L. Hultman教授近日在《德國應化》期刊上發文說: C 1s峰校準?不靠譜!

《德国应化》:无知的仪器校准危害科学,成千上万的XPS数据不靠谱

【飄忽不定的C 1s峰】某些讀者可能已意識到,C 1s峰位置並非恆定。光這一點便足以剝奪此峰 “基準”的資格。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K. Siegbahn指出XPS儀器的真空泵中的真空脂產生的C 1s峰強度高,可作基準。然而此說在接下來近十年中遭到了不少學者的反對。實驗測得不同金屬表面的C 1s峰不僅出峰位置橫跨近5 eV,峰形更是大相徑庭(圖1)。小木蟲論壇上也有不少關於C 1s峰校準的問題,提問者所貼出的C 1s峰譜圖同樣“千姿百態”。

《德国应化》:无知的仪器校准危害科学,成千上万的XPS数据不靠谱

圖1. 不同金屬表面C 1s XPS譜圖。圖源:Greczynski G, Hultman L. Prog. Mater. Sci. 2020, 107, 100591。

諷刺的是,作為標準制定大佬,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均推薦利用C 1s作基準,但同時又指出C 1s峰的位置會在284.6 eV到285.2 eV變動(實際範圍更廣,圖1)。波動的數值不明顯地給“基準”二字打臉嗎?

飄忽不定的C 1s峰,為什麼?

【C 1s峰的來源之謎】近乎所有的被測試樣品,無論有無碳成分,都會產生C 1s峰。文獻中往往將這種碳稱為外界汙染碳,或英文Adventitious Carbon。但是,這些來自外界的碳的化學成分是什麼?真空脂?碳氫化合物?灰塵?都有可能。好,既然汙染碳來源廣泛,成分又各有不同,那為什麼它們的C 1s峰位置就是一樣的呢?這個問題並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還與不少實驗結果相左,但我們就這麼認為了,堪稱XPS技術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謎。

再者,C 1s峰位置還受所附著樣品表面性質有關。如半導體或絕緣體,在X射線照射下表面可積聚電荷,從而改變來自樣品或汙染碳的電子電離後的動能,進而造成C 1s峰位置移動。此外,樣品表面具有催化碳分解或反應的成分亦可改變汙染碳結構、成分或形貌,同樣將移動C 1s峰。

【該用什麼來校準?既然作者宣判了C 1s作為基準的“死刑”,那他們提出了什麼替代的好方法呢?很遺憾,作者們認為當前尚無校準XPS譜圖的金科玉律。但是,作者們指出一篇文獻(圖2),認為對於大部分導電的樣品而言,其功函(圖2橫座標)和相對於測試儀器的費米能級的C 1s峰位置之和幾乎是一個定值:289.58 eV。這是這些樣品的真空能級(vacuum level)是一致的。然而,這一規律對於導電性差的半導體及絕緣體(如大部分高分子化合物)而言並不適用,因為它們表面在測試時積累的電荷會影響結合能的準確測定。

《德国应化》:无知的仪器校准危害科学,成千上万的XPS数据不靠谱

圖2. 導電化合物的C 1s峰位置(縱軸)與材料功函(橫軸)關係。圖源:Greczynski G, Hultman L. Appl. Surf. Sci. 2018, 451, 99-103。

【結語】

作者們認為XPS測試專業人員往往都知道C 1s峰校準的問題,但因這個“基準”實在方便好用,又是文獻主流,也便不再提出質疑,使得上世紀70、80年代對“基準”提出質疑的文章被淹沒在文獻汪洋中。如今舊事重提,作者們意在告訴年輕一代的科學家們,要意識到XPS譜圖校準的問題,批判地看待XPS數據。只有當問題被廣泛認知後方能期盼解決之法。

改編一句B站流行的“奧利給”視頻中的話來結束本文:

“消除XPS譜圖校準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對它!您怎麼看待?評論留言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16000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德国应化》:无知的仪器校准危害科学,成千上万的XPS数据不靠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