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1月16日,大众日报报道先行区征地拆迁工作。先行区一年内拆除64个村居335万平方米,被大众日报点赞,创下全省新纪录,下好发展"先手棋"。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天兴5天清零”,“杨家3天清零”,“谷庙1天清零”……在位于黄河北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工作进程表上,不断刷新的箭头,一遍遍书写着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的“答卷”。

没有大拆迁,就没有大建设,更难图大发展。作为担负着先行先试、先行先改重任,全国唯一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必须下好拆迁这步“先手棋”。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从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两年来,准确说自2018年9月底正式启动村居拆迁以来,先行区累计拆除村居85个,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其中仅2019年就拆除村居64个,签订安置补偿协议17400份,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约335万平方米,累计支付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费用约95亿元,均创下全省新纪录。

“是一个个重大项目的顺利落地,一个个疲惫不堪仍奔跑不止的基层干部的身影,一张张拆迁群众充满期待的笑脸,为这份‘答卷’打出了最高分。”先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国祥感慨地告诉记者。

阳光拆迁,一把尺子量到底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我家有两个户口本、两个宅基地,为什么不能按两户两宅来安置?我看这政策有问题。”崔寨街道郑家村拆迁协议签订的第一天,村民老陈一大早就来到拆迁工作组嚷嚷起来。

“有问题不怕提,关键是要给村民讲明白。”工作组组长韩长运笑着把老陈迎进屋里,拿出了政策手册。“爷爷奶奶虽然有单独的户口本,但是没有宅基,按政策只能合并至陈某家进行安置。而你又与父母一个户口本,有两处宅基,按拆迁政策属于一户两宅,一宅进行安置,另外一宅只能是享受地上物补偿。”韩长运一边给老陈解释政策,一边又将2013年的国土部门测绘数据拿给他看。老陈边听边点头,最后在村里第二个早早签订了拆迁协议。

“征地拆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含糊。一边是群众的利益,一边是政策的红线,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先行区建设管理部副部长马洪涛告诉记者,他们对各项补偿费用标准和征地面积、地上附着物进行“两公告一登记”,谁家地上附着物是啥?补偿多少?补偿标准是什么?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让一切数据都晒在“阳光”下。

“今天把咱们村群众代表召集到这里,就为了商议表决拆迁的相关事宜。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拆迁政策……”这是去年8月26日上午9点半,崔寨街道李善仁村的30名群众代表齐聚办事处会议室,听取街道拆迁工作分管负责人王永杰讲解政策的一个镜头。这样的群众代表大会或村民全体大会,已是先行区拆迁工作的“标配”。让每个村民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成为先行区征迁工作“稳”“快”“好”的不二法门。

带头拆迁,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头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刘序勤是先行区崔寨街道武大村的老党员,至今已经有27年党龄。他家的三个大棚全部需要拆除,作为大棚户的一员,大棚户的心思他最了解。

“西红柿快熟了,现在拆大棚确实会有一定的损失,也确实让人心疼。可是你想想,这么大的项目落到了咱们村,这是多么好的发展机会啊。”刘序勤不厌其烦地和村民说道理拉感情,“以后咱们能住到楼上,孩子们在周边工作,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去市区打工了,咱们得往长远了看……”

为全力破解拆迁难题,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先行区各街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做工作,党员带头签协议,保障了 征地拆迁的顺利推进。

在大桥街道倪家村的拆迁现场,街道纪工委书记孙明一大早就到村委会开始工作,晚上又忙碌到很晚才能回家。整整14个小时的工作已是常态。孩子要上辅导班,也没空去接送,他只能叮嘱孩子下了课自己走。倪家组工作人员刘岩,父母双双住院,她来不及照顾,请了护工照顾老人,自己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在征拆签约一线。像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在先行区拆迁工作现场比比皆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先行区,正因为有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保证了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

留住乡愁,积极保护乡村文化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乡情难却,故土难离,如何留住乡愁?成了摆在先行区各级领导面前的新课题。为了留住乡愁,保护好济南黄河北部地区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文化,先行区在规划制定之初就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形成了《济南先行区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全面阐发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彰显黄河文化独特魅力。

崔寨街道的清宁书院就是重点保护的文化场所。自启动村居拆迁后,街道与清宁书院联手启动了“保护乡村文化,留住乡愁乡韵”活动,动员各村群众将自家老物件寄存在清宁书院,待搬到安置房后,愿意拿回的随时可以拿回家,大物件不愿意拿回的可以永久性的寄存在书院里,随时到书院观看。

牛家村的牛玉东让儿子开着三轮车把家里的老式木桌子、大衣柜和以前的农用具送到了清宁书院,清宁村的史秀华也将一些原清宁寺的老砖、砖雕和石刻等拉过来。“我们村马上拆迁了,这些老物件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扔掉或者卖掉都太可惜了,听说清宁书院愿意收集老物件,我就马上送过来了。”牛玉东说。据清宁村党支部书记刘德港介绍,自从村居拆迁以来,清宁书院陆续收到了各村群众送来的老物件1200余件。

“群众为先行区建设发展腾出了空间,我们也得像盖自家房子那样高标准打造全市安置房样板示范工程。”李国祥告诉记者。目前先行区引爆区西安置区、东安置区和孙耿安置区等五大安置区都在顺利推进,跨河交通快速建设,骨干交通初步成网,两次集中开工3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绿地国博城、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初见形象……先行区拥河发展的框架已全面拉开。

大众日报点赞先行区拆迁工作:下好发展“先手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