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县”改为“勉县”,在逛诸葛古镇和武侯祠时得知了原因


这里是勉县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祭祀祠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今天接说上一集,我们跟随讲解员继续游览。

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现在,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图为古朴,幽静,瞻仰诸葛孔明的好地方,不愧为“大汉一人”,国内第一座武侯祠。

这里是最早官办武侯祠,规模大,牌匾多:“大汉一人”、“知性知天”、“忠贯云霄”。

收三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拘,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驳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赞扬和概括了诸葛亮高尚品格及辉煌一生。武侯祠的大殿,正中神龛上为诸葛亮的塑像,羽扇纶巾,鹤氅方裾,潇洒睿智,栩栩如生。

提到武侯祠,湖北人想到的就是襄阳古隆中,四川人想到的是成都,陕西人想到的是汉中,河南人想到的是南阳,正如说道西湖就想到杭州,殊不知福州、海口、桂林也有西湖呢?不过因杭州西湖有许多传说名扬天下,已经成了“西湖”的代名词。


图为讲解员在给我们讲述武侯祠的故事。

小编登上了观江楼。“望江楼”矗立于汉台最高处,有三层,高约17米。古汉台为汉刘邦驻汉中宫廷遗址,又名“七星台”,坐北朝南,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由南向北逐级上升,占地1万平米。

观江楼在武侯祠最里面,是历朝历代人们来祠观瞻、拜谒诸葛亮时,登楼观览汉江的处所。

现今,站在观江楼可一观诸葛古镇风光。隔江可望十余里开外的定军山,武侯墓就处在定军山山麓,三国时期是魏蜀两军交战的古战场,古今闻名。有12年连山自西向东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龙戏珠,故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美誉。三国因定军山之战而形成鼎立局面,定军山因三国史迹而誉冠古今。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威名震华夏。

牌坊 ,这个可是按照我们襄阳古隆中的牌坊缩小后建造的呦。

武侯祠与武侯墓,隔着汉江,遥相呼应。公元263年,诸葛亮死后的第二十九年,刘禅才下诏为他建立祠堂。如果修建在首都成都,可能会影响刘氏宗庙,所以选址于定军山下,靠近诸葛亮墓的地方。

古松翠柏中的武侯祠观江楼。汉柏据测定树龄在1700年以上。

在讲解员结束讲解后,小编又在武侯祠内转悠了一圈。图为武侯祠内叶茂的古银杏。

勉县武侯祠的建筑选址、总体布局以及建筑风格等都充分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到的陕南建筑地方特色和手法。

体现了中国传统祭祀建筑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理念,成为中国传统宗庙建筑的补充,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

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

这里还有一座八仙殿。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据华轩居士考证,北宋中期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聚会时始有八仙之说。后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言。

另一含义指传统中式窗格,比如我们常见的方形桌面或者墙面,在四个角做图案,中间也有图案,我们通常叫这种图案分布形式为八仙,俗称四菜一汤。还有中式窗棂的最小构件或称衔接件,也叫八仙,并且分为明八仙和暗八仙两种。

小编从后面的观江楼又转到武侯祠的前面。说一下勉县,陕西省汉中市辖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东汉初平二年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沔阳县属之。

魏景元四年置梁州,沔阳县属梁州汉中郡。西晋武帝泰始三年迁梁州治于南郑,沔阳县属之。东晋永和三年,梁州收复,沔阳县属梁州。宁康元年,梁州为前秦所据。图为武侯祠内的钟鼓楼。

太元九年收复,沔阳县复属梁州汉中郡。义熙元年梁州为后秦所据,四年收复,沔阳县仍归汉中郡。

南朝,“刘宋取其地,置华阳郡,寄治白马城”,沔阳县属梁州华阳郡。梁武帝天监三年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郡降魏,沔阳县始属北魏华阳郡。图为武侯祠内牌坊。牌楼前,有一条青石板小道,曾经是东连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当年出秦入蜀的必经要道。

北魏正始二年分沔阳县东设汉阳县;正始中又分沔阳县西设嶓冢县。西魏改东益州长兴州,沔阳县属之。北周沔阳县属兴州。

隋开皇元年撤沔阳县,三年撤华阳郡,并入—冢县。大业三年改嶓冢县为西县,属汉川郡。图为武侯祠内的钟鼓楼。方位不同于传统的钟鼓楼建筑的方位,即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这里的钟楼位于西面,而鼓楼位于东面,意为诸葛亮不忘北伐,统一汉室,故而西钟东鼓。

唐武德元年废汉川郡,复置梁州,西县属之。贞观元年全国划十道,梁州为山南道辖,西县属之。开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西县属山南西道汉中郡。乾元二年复汉中郡为梁州,西县属之。图为武侯祠内的钟鼓楼。


兴元二年三月,德宗因避朱泚之乱,来汉中;六月,乱平,将返长安时,升梁州为兴元府,开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为府名之先例,西县升为“次畿县”,上属兴元府。图为武侯祠大殿。

北宋初,废道置路,西县属峡西路兴元府。至道二年西县属利州路大安军;三年废军,两县复隶利州路兴元府。

元初,改兴元府为兴元路,西县属沔州。至元四年沔州隶广元路,西县属沔州。明洪武三年改兴元路为汉中府,省铎水入沔州。图为观江楼下的诸葛古镇,从牌坊这里直接通往古镇。

成化二十一年沔县隶宁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复隶汉中府。图为襄阳古隆中牌坊的缩小版。

清代,沔县属汉中府。1912年废州为沔县。1913年属汉中道。武侯祠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

现在的武侯祠就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整个建筑群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规模宏大。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大体呈长方形,按照南北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

民国二年废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十七年废道,直属于省。二十四年在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沔县属之。1935年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占领沔县,成立县苏维埃,属川陕省。2月26日红军北上后,8月县治由西山谷口移于菜园镇迄今。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属陕南行署。1951年属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汉中区专员公署。

勉县原名“沔县”,因沔水而得名。后因“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196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78年起属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在游览中,小编不知不觉已游完武侯祠和逛完诸葛古镇来到了出口。

参观完武侯祠后,我们从勉县北上高速向家的方向行。你如喜欢,请于关注:今日头条《农村那些事儿》。原创不易,谢绝抄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