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寫在前面:具體答案見文末哦~

為什麼Ta還沒回我微信,不回我消息Ta在幹嗎?

這是無數人每天都在面對的難題。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在全是綠框的個人回覆下,我們不禁猜測——對方是否看到消息?是否故意不回?為什麼不回?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揣摩另一個人字面意思之餘,甚至翻對方微博、知乎等平臺看Ta這段時間是否還在線上。

所以如何破解這層焦慮?是直接語音還是繼續消息,還是蒐集更多表情包更多的梗?

只因它背後“完美掌控一切”的幻覺

不得不否認,我們越來越宅、越來越不愛群體活動了。

就算聚會,我們也得強忍住拿起手機的念頭才能讓一場談話繼續下去。其他時刻我們也無時不刻想掏出手機,總怕錯過正在發生的事。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毫無疑問,自微信普及重塑人們生活的同時,它反而讓更多人縮在延時溝通的舒適窩裡,讓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

因為,人的本質就是迴避即時交談。

除了家庭、親友間的交談,任何面對面交談都充滿意外,都需要你即時作出回應。這意味著靈活應變,意味著你可能不得不目光飄離地撒謊,或手段高明地掩飾。

要麼需要溝通技巧、要麼克服內心矛盾,總之面對面交談充滿了意外。

但微信完全規避了這一點:一切盡在掌控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你可以延時回覆、可以編輯潤飾回覆、甚至可以隨時逃離一段對話。

微信讓你保持完美的“零摩擦”溝通,絕不拖泥帶水。想走就走,想把注意力放哪就放哪,及時抽離任何一段不爽的交談。

直到確認自己可以回覆才去回覆。

一來一去的文字讓我們有了更多自己拿捏的時間。

但這些看似完美掌控的選擇,卻為我們帶來了無數障礙:你在掌控對話的時候,對方也在掌控對話,最終的結果是我們把一段原本三兩句就能解決的對話拉得無限長,永遠都在心裡掛念著它。

直到消息回覆前,你都處於焦慮和等待之中。

最終場景是,無數人在這種緩慢殘忍的“無聲酷刑”下發出“為什麼Ta還沒回我微信”的怒吼。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同時,掌控感和“零摩擦”正在讓微信上的我們過於完美。當我們猶猶豫豫、吞吞吐吐或沉默時,我們才將真正的自己展現在了別人面前,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人失去的是真實和幸福

為什麼電話會議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輾轉十幾個小時的交通去和對方當面談?

想必這是很多人剛工作出差受夠舟車勞頓時都會起的疑惑。

原因是文字或圖像背後,人可以隱藏的東西太多:比如當你看著對話框“對方正在輸入”的提醒不斷閃爍、消失時,你無法確定你最後收到的那條信息背後Ta過濾掉了多少。

人類使用文字溝通的歷史只有幾千年,相較於表情和肢體語言,文字的信息量只有區區5%,最有效的溝通莫過於彼此注視著對方。

這也導致經常發生這種事:你讓死黨、室友或網友幫你揭秘一條微信消息背後的真實意圖。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越來越多人把自己的聊天記錄放到網上,讓網友幫ta解答。

面對面或一個視頻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自己解密+網友解密+自己不斷甄別,其間浪費的時間精力可想而知,文字攜帶的信息量和接收度太低了。

當然,人類早已發現了這一點,然後發明了無數“新穎有趣”的表情包、發更多的“哈哈哈哈”來活躍氣氛,但有時往往會適得其反:當你發出表情包,想表現得非常關注、理解對方時,Ta往往覺得這是你在掩飾彼此的尷尬。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人類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聊天,不得不重新學習語文

以常見的情侶道歉來說,很多人依舊選擇輕鬆的短信道歉:發一張含有“道歉意味”的萌蠢表情包,點擊發送。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如果是面對面道歉,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你看到自己對對方的傷害;接受道歉的人也會看到你的難過,也會站在你的立場為你想。

正是在這種互相體味彼此的過程中,人才會燃起寬恕之心化解掉心中的隔閡。

而短信道歉,你看不到對方的表情、神態等肢體語言,你的道歉表情包往往被理解為和好的標誌:

“我不希望我們這樣下去了,我們和好吧”

“你生氣的時候我不在你身邊,如果你覺得現在沒問題了就告訴我吧”。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以上只是一個微信消息適得其反的舉例,其他“表白”、“道歉”、“感謝”等場景下的誤會更層出不窮。

我們的文字本意隨著互聯網的垂直髮展不斷衍生新意,作為一位優秀的網聊選手,你得一個月替代一次表情包、每週熟悉一下新梗,力求做到聰明優雅、不露痕跡地在互聯網大海中衝浪。

挺累的,不是嗎?

所以說到開頭——

一、不要採取“沉默策略”

時至今日,無數人在“被沉默”後,也有意無意地反向選擇“沉默策略”(意即為了防止自己姿態過低,故意拖延回覆時間)。

這其實很糟糕,你明白對方不回微信會傷害到你。你心裡不爽,假裝不在乎,這隻會讓你處於被壓抑狀態。

一切衝突都不會永遠被完美控制,一切壞脾氣也不會永遠被隱藏。總有一天,你會因為受不了內心越積越多的情緒矛盾而爆發。

甚至長此以往,“沉默策略”也會不知不覺摧毀你的同理心,導致你成為另一個嫻熟的“沉默者”。

二、大膽說出來,沒什麼大不了!

想必很多人很鄙視這一點,覺得這不是廢話嗎。

但其實很多人早已忘記微信、短信只是“聊天工具”了!

它是工具,永遠代替不了你自己,永遠無法100%傳達你的真實情感。

即使有無數人告誡不要在微信上表白或談重要的事,但遺憾的是無數少男少女依舊還在赴湯蹈火。

人們恐懼交談的根本原因是害怕開口說完立馬聽到別人的否定。

但一來一去的文字提供了緩衝空間,讓你不即時作出回應,其實等待和回應也格外焦慮。

也有無數人問過微信為什麼不開通“已讀”提醒,對此微信之父張小龍用剋制極簡的產品美學解釋了它:

對方5分鐘不回微信,就能讓你焦慮一天,這屆年輕人太苦了

“自然是種直覺”,很多時候其實你知道對方是看到不回覆了。如果有了“已讀”提醒呢,反而讓雙方更敏感,不敢點開對話框了。

所以不如大大方方說出來,或重拾交談吧!

(全文完)

參考資料:《重拾交談》【美】雪莉·特克爾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