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內事不決問百度,香事不決,上『百料匯』!


我國傳統薄荷主產區的安徽太和縣,近幾年來薄荷產業嚴重萎縮,這種萎縮也是我國薄荷產業發展現狀的一個縮影。曾經做為全球薄荷產業第一大國的中國,近10年為何在薄荷生產上大幅衰退?未來發展之路又何在?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一、薄荷之國,曾經一度輝煌

薄荷,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全株有清香氣味,既是傳統中藥;又可食用;更是國際上重要的香精和食品添加劑原料來源。

除薄荷葉之外,其全草皆可入藥;經加工提煉成薄荷油,再精製加工成為薄荷冰(腦),用途極為廣泛。因此,全球對薄荷原料的需求呈逐年遞增之勢。據初步預估,全球薄荷類產品年需求量幾乎每10年一個臺階,上世紀80年代需求量尚在1.5萬噸左右;到目前已經增長到5萬噸以上。

而薄荷栽種方式有根莖栽植、分株栽植和扦插繁殖三種,種植簡單適應性強。做為中藥原料大國,我國種植薄荷歷史悠久,多地可產,主產區原位於安徽太和縣、江蘇南通和河北安國等地。到上世紀90年代,薄荷產品兩次價格大漲,極大刺激了全國薄荷生產積極性。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據天地網數據反饋:1996元-1997年,薄荷油賣價曾高達500元左右(公斤價,下同);薄荷冰最高價600元,種植薄荷每畝收入4000元-5000元(而當時小麥每公斤價格還不到1元錢)。在高價刺激下,農民種薄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傳十、十傳百,農民紛紛改種薄荷。

據天地網太和縣信息站和華中藥材專家王雲興老師反映:太和縣歷史上就是國內薄荷的主產區之一,當時還只是太和縣和阜陽市幾個鄉鎮種植,隨後迅速發展為全縣80%以上的農戶都開始生產,並且自己採割蒸油。由全縣又向四周擴散到阜陽地區、亳州地區和河南商丘、周口地區等地,形成了強大的薄荷生產基地。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這種生產積極性,很快在全國都形成加劇之勢。到1998年前後,我國的家種薄荷主產區,已發展到包括江蘇省的海門、太倉、東臺和泗陽;浙江省的餘杭、鎮海、開化;上海市的嘉定、崇明;山東泗水、濟寧;江西省的吉安、安福、泰和、吉水、永豐、宜春、九江;安徽省的宿縣、六安、銅陵、太和;四川省的中江、金堂、三臺、仁壽、閬中及河北省安國市;甚至一直擴張到新疆昭蘇、阿勒泰等地建設兵團。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已成為全球名符其實的“薄荷生產大國”,薄荷及薄荷產品產能達1.7萬噸以上,佔據全球80%以上份額。


二、產能擴張和產區轉移,國內薄荷產業瀕臨崩潰

2.1 嚴重產大於銷,終於釀成“爛市惡果”

但產能的快速擴張,很快就釀成嚴重產大於銷惡果,薄荷及相關產品行情從1998年開始一落千丈。以薄荷的主要加工品薄荷油為例,1997年8月產新時,薄荷油行情還在500元,但到1998年同期,其行情直落到100元以下;2001年更是落到64元左右,可謂是“爛市行情”。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而由於薄荷油有長期存放不變質、體積小等特點,所以大部分農民就把薄荷油存放在家中待售,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幾年,行情也沒見好轉。最終,多數農戶將手中的薄荷油賠錢賣出,從此再不種薄荷。

到2003年春夏之交,安徽太和連續降雨,導致本來種植量很少的薄荷產量更低。到2004年,國家糧食提價,更堅定了農民種植糧食的信心,全國薄荷種植面積是一減再減。由全國性種植逐步縮減到了南通東臺、海門和安徽太和縣、阜陽等地。以太和縣為例:2005年,薄荷種植僅有太和縣李興鎮、宮集鎮和洪山鎮等少數村莊,種植面積只有幾百畝,不及高峰期的5%。


2.2 印度後來居上,對國內薄荷行情“雪上加霜”

如果說單是國內產能過剩,那麼經過數年生產調減,薄荷行情應該有所反彈。但印度薄荷產區的迅速崛起,則對我國的薄荷產業捅上“最後一刀”!

做為全球香料和香精消費大國,印度薄荷種植在1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但規模較小。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是薄荷腦、亞洲薄荷素油及其他薄荷油品的純進口國。到上世紀80年代,印度逐步擴大薄荷種植面積,當時的生產只是滿足了國內的薄荷腦需求。但與中國、巴西和巴拉圭等薄荷產區相比,印度在發展薄荷產業上,具備以下明顯優勢: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一是自然條件適宜,薄荷一年可採三茬 印度耕地面積廣闊,且多居於熱帶亞熱帶地區,薄荷種植後一年可採摘3茬葉子。而在我國,最早以全棵採割為主;即使到後來,食用和茶飲市場興起,一年頂多也只能採摘兩茬葉子,隨後才全棵割取。如此以來,無論在產能還是在綜合效益方面,中國都無法與印度競爭;

二是農業人口豐富,勞力成本低 同時,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印度地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中國的20%左右;加上人口基數大,其勞力成本增速,從2005年到2015年只有100%;而同時期,中國勞力成本則增長了265%以上(據《全球勞力競爭成本白皮書》);同時,種姓制度現實存在,限止了印度的勞動力流動性。因而,印度在發展薄荷產業更具勞力優勢。

三是印度自身國內龐大的薄荷產品需求支撐 作為全球香料消費大國,印度同樣是薄荷的消費大國。2015年,印度國內的薄荷油消費量就達1500噸以上,佔全球總消費量的30%左右,龐大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撐了印度國內薄荷產業鏈條延伸。

據統計:在印度恆河平原有85 000公頃土地用於亞洲薄荷種植,有130萬人參與種植、蒸油和薄荷腦分離工作中,主要分佈在如下5個區域中(如圖6):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印度的薄荷生產,很快就補足了整個薄荷腦市場的需求。隨後,因為巴西和巴拉圭的產品價格無法與印度的價格抗衡,因此這兩個國家的生產幾乎停止;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印度又取代了中國成為了最大的薄荷腦生產國。

最終,印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荷產品生產國,產能達到45000噸以上,佔據全球9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相應的,中國薄荷生產則“日薄西山”,一度處於崩潰的邊緣。



三、現狀,國內薄荷產業正在恢復元氣

經歷過薄荷生產的三起三落之後,國內各產區在薄荷生產中更為謹慎,也更為現實。即避開競爭劇烈的亞洲油用薄荷系列,儘量滿足周邊省份食用、茶用和藥用渠道,從而創造穩定的收益。

據最新調研:2017年國內的薄荷產區,一是安徽太和縣大新鎮、李興和、亳州十九里,今年種植面積約1萬畝左右,較去年5000畝明顯擴大;二是江蘇東臺市、宿遷的泗陽、南通的海門和蘇州的太倉等地;三是新疆和田、昭蘇、阿勒泰、塔城、伊犁和博爾塔拉平原一帶,家種野生都有;其次是山東臨沂、濟寧,河北安國、河南南陽、廣西和甘肅等副產區。

2017年,全國預估薄荷種植面積2.8萬畝以內,薄荷葉和全棵薄荷產量在6500噸左右,較2016年的4500噸-5000噸產能有所增長,但還不及高峰期時太和縣一地產能的1/5。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據華中藥材專家王雲興調研:目前太和縣的薄荷主產區,主要在大新鎮和倪邱鎮,而李興鎮、宮集鎮則是桔梗、白朮和薄荷混種,目前正在第一輪採摘期。主要採集薄荷上半部嫩芽和葉子,迅速烘乾後,打包賣作食品、茶飲渠道;第二輪採摘要到6-7月份,也是以上半部為主;全棵採割要到8月份,過去是用於提取薄荷油,現在除熬油外,主要用於飲片生產。

在價格上,目前太和薄荷行情小幅回升,全棵薄荷價格多在5-5.5元;精選薄荷頭20元,一般薄荷頭16元;而在亳州和安國等市場上,目前薄荷油價格在130元左右,行情處於相對平穩期。

整體來看:目前的國內的薄荷生產,經歷了前10年的大蕭條之後,由於食用、茶用渠道的鮮品和優質品的需求增長;加上傳統藥用渠道需求,其產能正在逐步恢復。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四、出路,國內薄荷生產必須走精細化和創新之路

在全球健康時代來臨大背景下,薄荷的藥食需求增速非常明顯;而薄荷的商品來源,可分為10多個常見品種,除了常見的胡椒薄荷、綠薄荷和留蘭香薄荷外,還有蘋果薄荷,捲曲薄荷,菠蘿薄荷,以及水薄荷、香水薄荷、貓薄荷和意大利紫羅勒薄荷等。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中國薄荷油生產大國為什麼被印度取代?

顯然,我國如果只盯著胡椒薄荷和亞洲綠薄荷等主流產品,在油用市場上和印度競爭,肯定毫無優勢。而在薄荷的鮮品食用、茶用和保健品領域,國內需求增速明顯;在薄荷的園藝觀賞方面,同樣是全新待開發領域。國內傳統的薄荷產地,為何不在這些方面下些功夫呢?

我們相信,隨著國內民眾對薄荷及薄荷產品多元化需求的增長;以及藥用薄荷需求增長,國內薄荷生產,會在較長時間內處於上升和恢復期;特別是適宜養生保健和食用的薄荷,更將“錢途無限”。我國的薄荷產業,也必將再次煥發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