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提升認知這麼難?因為信息並不是公平的

許多私信讓我推薦書籍,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因為敷衍的回答就是推薦幾本“上檔次”的書目,得到一句“非常感謝”,實際上什麼用都沒有;

如果要深度的回答,那對於每一個提問者,都將是一部長篇大論,每個人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起點也都不一樣,想學什麼、為什麼學、某某書講的是什麼系統、對於你想學的有什麼幫助,還需要哪些書籍配合建立整體系統等等….都回答完估計我就陣亡了。

【人人渴望武功秘籍】

其實反覆尋求推薦書籍的背後,提問者是想獲得一個東西,一個能一直抓著、一直受用,就像獲得一本武功秘籍一樣。

所謂“武功秘籍”是什麼?就是一個人認知的內核!

這就是你們最想要的東西,有了一個內核,那麼在生活中所聞所見皆可以“插”到內核上。

與人辯論,首先要把對方拉到自己的體系裡,你才能勝利,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所謂內核!

有了內核,無論具體做什麼,在思想裡都有了一個陣地。

為何提升認知這麼難?因為信息並不是公平的

【知識的公平】

這個世界,知識是最公平的,而我們所學的任何知識,都是前人留下來的。

知識的載體是文字,文字是沒有版權的,是整個人類的,隨意用,很公平。

說這些要表達什麼?

表達的是:誰也不要認為自己多了不起,因為我們任何的思考,任何的理論,任何的認知,都已經存在了,所能做的,就是要謙虛富有包容。

【信息的不g平】

但知識又是不g平的,因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巨大差別。

一個人腦子中的認知層次,才是考量人與人孰高孰低的最根本邏輯!

知識的不g平表現在三點:

1、真正的知識,都是被藏起來的,或者是“暗自交流”的;

三眼在《養殖》一文裡說過,世界是個養殖場,上層養殖下層,而養殖方法從奴隸制一直髮展至今,變得更為精密複雜,也就是“認知zhi民”,而認知zhi民就一招,就是認知區隔。

人和人之間,為何你玩不過對方?

就是因為認知差異,你去幼兒園可以把小盆友們玩得團團轉,但去某一政治組織,大概率是被玩。

不要和我抬槓說什麼你認知夠但缺資源,資源無比重要之類的話。

只要認知真的夠強了,即可把控利益交涉,即可逐步積累資源,即可逆襲,人出來混就是這麼一點點壯大起來的。

三眼經常說:認知就是接近真相的距離。

無論小群體大群體,小組織大組織,只有越接近真相,越有所謂頂層思維,才能真強大!

被藏起來說的是啥?

秦皇為何燒書?為何歷朝歷代都有文字yu?這就是認知的區隔!

書同文車同軌,同文不是統一文字這麼膚淺的,而是要統一大腦。

如果從小給一個人講述的都是如何成為殺手,那麼這個人註定成為殺手,對於什麼經濟社會文化之類的,根本就不知道。

為何士農工商這麼劃分層級?商為何一直被壓制在最底層?

是因為從商者想做大,自然而然的就要去思考整個社會,思想自然就要越來越接近最高處!官和它是不分家的,商做得好自然可以做官。因為大家做的都是一件事、一個目的,就是把底層的價值逐步集中到上面來,統一管控和分配。

暗自交流說的是啥?

就是這個世界,交流語言其實有很多套系統,雖然都使用的是一種文字,但是用法是不一樣的。

一是文字在逐步的擴容,越來越多;

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文字量很少,那時的交流系統和今天完全不一樣,所以需要翻譯,而翻譯的人系統也不一樣,所以自然眾說紛紜。

你能看明白政策報告嗎?

使用的都是3000常用漢字,但如果真如字面意思去理解,那絕對是看不懂的。因為那是一套暗自交流的系統,你首先就不瞭解這個系統是個啥,更不瞭解每一個詞的用意。

為何提升認知這麼難?因為信息並不是公平的

2、被灌水的混亂的信息流動

首先要感謝互聯網,這是人類發展幾百萬年,能開啟民智的最大工具。

但真的能開啟嗎?

可以,但沒有想象當中的強度那麼大!

為何?

因為你所能見到的信息,幾乎都是被“灌水”後故意扔出來的,隨便看。

而且越看越糊塗,越看人的認知越往下走。

1、是因為現在的信息流被閹割

比如三眼寫10篇至少三四篇發不出去,對於三眼來說,寫文字的難點不在於思考和表達,而在於怎麼表達既能發出來又能講明白一些東西,這就很難了!

一些詞彙要用拼音代替,因為人的思想構成是一個動態體,而動態的關鍵點就是一個個關鍵詞,只要把關鍵詞控制住了,動態體基本就很難動起來。

2、多數的文章都是沒有系統的。

現在打開手機,隨便點開一個資訊類軟件,只看標題,不停翻滾,你會發現幾乎90%的文章都是在描述情緒,而不是在講邏輯。

這些文章作者分兩類:

一是有邏輯,但故意寫情緒,因為利益!比如那個什麼咪蒙,本身情商智商不錯,但寫東西專門挑撥無知青年的情緒,而獲得巨大收益!

二是大部分作者根本就沒有體系,在別人那裡聽見什麼,就拿過來寫,根本不經過大腦,或者說根本沒有大腦。稍用點功夫的,還知道改寫,但更大一群人直接就是抄。

三眼有篇文章,滿網亂飛,不停的換“原創作者”。

對於垃圾信息,越去認真讀,就會越產生認知偏差和混亂,帶來的只能是情緒波動和焦躁不安。

所以三眼告訴諸位的招數,就是少讀且深度。

認知提升,首先要開始扔東西!越精簡才是越有用的。

以前比如民國是沒有互聯網的,弄到一本書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本書就會反覆讀,深讀。

而現在是漫天灌水信息亂飛,比如學經濟、或者學習營商,起碼有幾千個“系統”在亂飛,有的是忽悠,有的是假大空,就算真東西也被混亂的信息流給淹沒了。

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去理清這個混亂的流動,不停的在各種“清晰製造”間被洗腦。

為何提升認知這麼難?因為信息並不是公平的

3、基於個體的教yu

教育的核心是認知教育,而咱們的教育是“術”的教育和情緒教育。

什麼意思呢?這也是本篇最核心。

認知教育,就是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你看世界是什麼樣子,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很迷糊是吧,具體解釋一下!

任何認知系統、思想系統,都會迴歸到一個本源認識上,也就是認知內核。

儒家歸到“仁義”,圍繞此內核,演化出具體的行為和語言規範,也就是禮智信等等;

法家歸到“獎懲和權術勢”,圍繞此內核,演化出具體的治國之法;

縱橫家歸到“捭闔”,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忽悠的權謀,捭闔就是一呼一吸,圍繞此內核,演化出具體的合縱連橫忽悠套路!

這是每一套認知系統、思想系統,每一個學科存在的最底層、最內核的邏輯。

再比如西方,不同的經濟學會把這一學科的底層邏輯分別建立在勞動價值、生產力、土地等等上面!

如果失去這些底層的邏輯,那麼整套認知系統將不復存在!

而我們的教育是從來不教給底層邏輯的,只是在教各種“術”,學校時候背課文,到了社會所重視的都是各種具體的技術工種,再在情緒上教給“4有”,用腦子仔細思考一下,“4有”是不只是情緒?絲毫沒有任何底層邏輯?

這樣的教育時間久了,都變成工具了,人生的重要存在感就會放到如何幹好技術賺飯飯,因為這是無認知的必然結果,跟動物思維是一個層次的,活著就是要看家,看好家自然得骨頭,看誰得的骨頭多,我比你多我驕傲!當然骨頭不能多給,給多了管夠就會開始思考為何要看家!

所以人和人的區別在哪?在於認知!

認知的差別在哪?在於有無底層邏輯!

知識分成“知”與“識”,知就是底層邏輯,是認知內核,是武功心法;識就是一切的外界信息,通過底層邏輯把這些信息“有的放矢”,這樣就形成一個人的知識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