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生,貧窮還是富貴,從出生就被決定了

BBC有一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 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震撼了很多人。

導演似乎想要證明: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

導演選擇了 14 個來自上流社會、中產階級、或者來自社會底層甚至孤兒院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從他們 7 歲、14 歲、21 歲、28 歲、35 歲、42 歲、49 歲,一直到 2012 年他們 56 歲的生活。

你的一生,貧窮還是富貴,從出生就被決定了


這部 150 分鐘的片子基本上證明了導演的初衷:社會階層的鴻溝很難逾越。

是因為這些窮人不夠努力嗎?是他們沒有機會?還是他們基因不好嗎?

我們帶著懸念,繼續往下看另外一個案例。

不光英國,生而為人,我們都籠罩在階級固化的陰影當中。

日本是個階級社會,遵守的規則是血統論和出身論,且階級日益固化至世襲,個人的命運被鎖定,貧者世代貧,富者世代富,代代如是,循環不息。

一個日本女孩家境一般,在年少時不幸被親生父親強姦,又遭到自己冷血母親的歧視,她決心通過個人努力逃離這個家,過上精英人士的生活!

你的一生,貧窮還是富貴,從出生就被決定了


終於,她考進了一流大學,原本著以為就此可以改變自己悲慘的命運,卻不料噩夢剛剛開始。
在階級分明且嚴重固化的社會形態下,想要往上爬的她,因為原生家庭的卑微出身,被所謂的“內部生”(上層階級的孩子)蹂躪玩弄於股掌之中,最終夢想破滅,自己身敗名裂,生命也被撕得粉碎!

你的一生,貧窮還是富貴,從出生就被決定了


這是影片《愚行錄》的故事梗概,由妻夫木聰和滿島光主演,於2017年在日本上映,是一部典型的暗黑人性影片,緩慢的人物對白和冷色調的構圖,將觀眾的壓抑感慢慢挑起,全程給人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

整部影片的核心關鍵詞就一個——階級社會,這個詞彙是通過影片裡宮村淳子的口吻說出的:日本不是格差社會,而是階級社會。

什麼是格差社會?簡而言之,即收入和成就在最大程度上決定著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什麼是階級社會?簡而言之,即原始出身在最大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社會地位。

也就是說,日本是個階級社會,遵守的規則是血統論和出身論,個人的出身對其命運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你在日本出生長大,一輩子就被階級決定了!大部分情況下,你的一生,是貧窮還是富貴,一出生就被決定了!

你的一生,貧窮還是富貴,從出生就被決定了


在這個階級社會當中,你的機會在哪?

讓我們回到開篇的紀錄片《 BBC跟拍49年:窮人與富人的人生七年》當中,最後14個人的結果並沒有逃出社會的枷鎖

底層階級的大部分孩子在第一個7歲,大部分孩子都童言無忌,臉上還有笑容,後面差距就慢慢出來了。顯然,底層階級的孩子在鏡頭面前特別不自信。觀念保守,對未來沒有規劃,走一步算一步。

他們大多很早就結婚生子,而他們的孩子, 極少能上到大學, 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 、 保安之類 。而他們自己, 常與失業相伴, 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 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而中產階級的幾個孩子大部分都上了大學,無論生活的浪潮如何影響,他們中的大部分依然穩定在中產階級中;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上流社會的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

到這裡,似乎驗證了一句話,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舊是窮人。然而,底層階級的中的一個特例吸引了我的眼球:

紀錄片裡有一個叫Nick的小孩,雖然出身貧寒,但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獎學金,到城裡讀書,考上了牛津大學物理系,最後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成為了唯一一個跨越階級的底層階級的孩子。

那麼,從Nick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