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大雅——清代宮廷文房臂擱拾粹


墨彩竹節式臂擱,清康熙時期所制,長17.2釐米,寬6.9釐米,清宮舊藏。 臂擱取半剖之竹形,長方形,面微鼓呈弧形,上雕刻出竹節。造型優美。通體施白釉。面繪墨竹數支,畫風蕭疏清逸,枝幹挺健,生機盎然,畫意清潤幽深。題書“琅玕枝半疏”五言絕句。無款識。 瓷臂擱始見於清代早期,有青花、釉裡紅、五彩、粉彩、單色釉等,墨彩則極為少見。

竹雕蘭花紋臂擱,清中期所制,長26.5釐米,寬7.4釐米。 覆瓦式。正面以“陷地深刻”法刻畫一從蘭花,葉片舒展自然。其刻工深峭流暢,紋飾層次清晰。紋飾左下陰刻行書“芷巖”二字,為康熙末期至乾隆早期嘉定地區竹刻名家周灝所刻。 臂擱背面陰刻行書七言絕句二首,詩後有“壬子秋仲《詠蘭》詩二絕”及“春江”款識。

竹雕留青人物山水紋臂擱,清中期所制,長23.4釐米,寬6.8釐米,清宮舊藏。 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繪劉海、和合二仙等或浮沉波濤間,或坐於孤松下,或立於雲朵上,相互間互有呼應,並與背景的海水、崖岸、岩石等構成完整的立軸式構圖。 其留青技法極為熟練,通過青筠厚薄不同與反出之深色竹肌,形成複雜的層次關係,摹寫物象的透視疊壓靈活裕如,直似用筆墨點染勾描,充分展現出留青工藝與中國古代繪畫間的關係。


象牙雕十八羅漢臂擱,清中期所制,長29.11釐米,寬6.1釐米,厚2.4釐米,清宮舊藏。 覆瓦式,仿竹節形,上寬下窄,下承雲紋四矮足。正面浮雕一趺坐焚香的羅漢,隱現華麗殿宇。淺浮雕隱起圓潤,線條流暢而有力,極富筆墨韻味。 背面則以高浮雕刻十八羅漢及彌勒。人小於豆,而鬚眉畢現,神情生動。正背裝飾效果恰成映襯,而工絕的刀法則想通,細膩的琢磨也同樣講究。此件臂擱製作極精,是清中期象牙雕刻工藝中的珍品。

牙雕竹節式臂擱,清中期所制,長25.3釐米,寬6釐米。 覆瓦式,上窄下闊。四足,足邊線陽起呈回紋式。正面近下邊處雕刻竹節紋,背面相應位置雕竹筒內凸起的膈膜,以珍貴的象牙仿製竹材特性,體現了傳統工藝中重文化內涵而不重材質的傾向,十分耐人尋味。正面紋飾為位於下方的淺浮雕長髯文士,坐於蒲團之上。 背面則以高浮雕及鏤雕技法,描繪池塘水族於荷葉間悠遊嬉戲。

象牙雕竹節式臂擱,清晚期所制,長24.5釐米,寬6釐米。 雕作縱剖竹節式,符合臂擱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較厚重,下部稍寬,上部略窄,有自然彎曲的輪廓線。雕刻以浮雕及鏤雕為主,於寫實中見剪裁功夫。 背面雕出分節橫膈,並在凹陷空間內,高浮雕蜻蜓、甲蟲、蝴蝶。此臂擱是晚清同類製品中的佼佼者。


清中期所制,長7.1釐米,寬4.1釐米,高1.8釐米,清宮舊藏。 青玉質,上有烤橘黃色皮。以半個剖開的竹節為造型,正面浮雕竹枝竹葉,在竹根部雕出一大竹筍,形象生動。 臂擱常以竹製作,故玉臂擱常雕為竹節形,為仿竹臂擱而來。

金星玻璃書卷式臂擱,清乾隆時期所制,長14.3釐米,寬4.7釐米,高1.2釐米,清宮舊藏。 書卷式。上面陰刻船頭獨坐垂釣老翁,四周水面波光粼粼,松石林立。整體畫面猶如工筆繪畫,生動自然。 此臂擱以金星玻璃琢成,質地光潔,金星閃爍,為書房陳設用具。

掐絲琺琅花卉紋長方形仿圈,清晚期所制,長19.7釐米,寬7.5釐米,清宮舊藏。 仿圈做長方形。兩面裝飾相同,均在寶藍色地上飾多種花卉紋,有蘭花、梅花、菊花、翠竹。花紋採用寫實手法,自然隨意。 仿圈為習字所用。使用時將仿圈置於宣紙之上,於圈內寫字,用以控制字體的大小以及字體之間的排列,初學者多用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