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有一座紀念館,有6位老漢的故事,他們竟讓沙漠披上了綠裝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千百年來,甘肅的沙漠給了文人墨客無限的遐想空間。然而只有身居其中,才能切身體會到沙漠不斷擠壓人類生存空間,逼迫綠洲步步後退的殘酷現實。但人類從未屈服,從四面八方向沙漠進軍,不斷延緩著它的擴展。

河西走廊流傳著兩句俗語。“要想掙銀子,來到大靖土門子”和“八步沙不治,土門子不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甘肅省古浪縣大靖土門子的人都在為“掙銀子”忙活著,唯獨有六個特別的老人卻擔憂“土門子不富”而去治沙,讓人們很難理解。

在2019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38年來,從一道溝到十二道溝,三代治沙人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栽植各類沙生植物3040多萬株。這樣的數目,是否也讓你歎為觀止?


“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位於八步沙林場,展館用大量圖片、實物、影視、蠟像等形式,再現並記錄了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艱苦奮鬥、治沙的奮鬥歷程。展廳中建有一座“警世亭”,裡面懸掛著“警世鐘”,鍾旁邊的《“五·五”沙塵暴警世鐘銘》記錄了發生在1993年五月五日的一次特大沙塵暴,這是土門子人難以磨滅的慘痛回憶。

“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以《綠之夢》為主題,多維度表達八步沙人追逐綠色之夢的家國情懷,多手段展現古浪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畫卷,旨在倡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推進生態美、百姓富、產業優的小康進程中建功立業。

展覽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主題是《遺夢·滄海桑田,生態失衡》;第二單元主題是《尋夢·篳路藍縷,力縛黃龍》;第三單元主題是《追夢·薪火相傳,砥礪前行》;第四單元主題是《築夢·篳路藍縷,力縛黃龍》;第五單元主題是《圓夢·共襄義舉,同佑綠色》。


八步沙,是騰格裡沙漠在武威市古浪縣南邊的一個風沙口。土門鎮距這個風沙口只有5公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果不治沙,村莊可能早就被黃沙埋沒,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上世紀80年代初,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老漢,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以聯產承包形式組建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一步一步、一畝一畝、一方一方,把飛沙走石的不毛之地,治理成了生機盎然的綠色海洋。這六位老人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作“六老漢”。

“六老漢”總結的“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方法頗有成效。時間慢慢給出回報,他們一棵棵親手栽種的花棒、梭梭發了芽,一片片小手一樣的綠葉在風裡左右搖擺,看似弱不禁風,卻蘊藏著無窮的生命力,一年又一年,黃色的沙漠有了綠的色彩。


如果你去過沙海林帶,恐怕早已想象不出38年前它的模樣。如今,這裡梭梭花開得絢麗無限,綻放著生命的新鮮、堅韌與美麗。梭梭林間有沙棘、枸杞、榆樹和沙棗樹,它們和梭梭林連成一片綠色防風固沙林帶,蜿蜒環合著一望無際的莊稼田。這一道南北長十公里,東西寬八公里的綠色防沙屏障,竟是用雙手一棵棵栽出來而非上帝大筆一揮的傑作。在這裡,你可以確信,人真的可以創造出綠色奇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