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談疫情衝擊:中長期改革、企業轉型的任務更加緊迫

許小年談疫情衝擊:中長期改革、企業轉型的任務更加緊迫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的經濟效應正在顯現。近日,餐飲連鎖企業西貝莜麵的負責人公開喊話稱,受疫情影響,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西貝莜麵將損失營收7億-8億元,目前賬上的現金加上貸款最多也只能再發3個月工資。

西貝莜麵的困境可以說是當前受疫情影響的不少中小微企業現狀的一個縮影。疫情的衝擊加大了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這種經濟形勢下,應該如何應對?新京報採訪了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

許小年:經濟下行的短期壓力確實比較大,除了政策性應急,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任務比以前更加緊迫,企業的轉型也更加緊迫。

從中長期看,我對中國經濟還是有信心的。第一,經濟形勢越差,改革的希望越大,改革的力度也越大,很多改革都是被逼出來的。第二,從微觀層面看,中國的民營企業生命力極強,用網絡流行的話講:給點陽光,它就燦爛。中國經濟的未來和希望在民營企業,而不在只大不強的國企,多給民企一點陽光,相信它們能大有作為。在經濟形勢的倒逼下,很多的民營企業確實都在想辦法轉型和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要學華為,到華為取經,談論研發、數字化、互聯網、創新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現象令人鼓舞。不善待民企無異於自毀長城,總書記2018年接見企業家,去年政府出臺了支持民企“28條”,說明中央對民營經濟是高度重視的。

在現實中,民企近年的生存環境艱難,疫情衝擊下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短期政府有必要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民企紓緩困難,長期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發幾個行政性的文件、省長或者市長講話是不夠的,市長調走了,過去的承諾就不算數了,還是要靠法律保障的產權和公平競爭。現在民企和國企還是待遇不同,民企融資難,國企很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一些國企充當資金的“二道販子”,躺著賺優惠政策的錢,這公平嗎?

除了保護產權和公平競爭,政府能做的還有放松管制,依靠民間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儘快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儘快實現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孫勇 校對 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