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世界名著裡對我影響最深的,是《簡·愛》,最近重讀我愈發體會到了這一點。

第一次讀是中學時期,我的遭遇經歷和幼年時期的簡·愛實在太像,所以它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

也因此,簡·愛後來的成長和選擇,給弱小、自卑、貧窮、不被偏愛、生活困苦、長相普通的小小的我,指出了一條生活道路:我要讀很多很多書,我要長很多很多本領,我要逃離現在的生活,我要經濟獨立,我要成為一個勇敢、獨立、自尊的女性!

十幾年過去了,當時在心裡描述的願景,暗下的決心,如今都到眼前來。現在我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相守一生的伴侶,再也不是那個弱小無助又憤怒的小孩。回顧來時路,我突然覺得我這麼多年所有的努力,好像就是為了活成簡·愛。

《簡·愛》教給我很多,我總結為6件事。


00

《簡·愛》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簡·愛》的故事結構繼承了西方文學中《神曲》的經典結構:地獄、煉獄、天堂。

小說一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簡·愛父母雙亡,被舅舅收養,可惜疼愛她的舅舅早逝,舅媽和表哥表姐們都不待見她,寄人籬下的她在欺侮中長到10歲;

第二部分:簡·愛被送進條件惡劣、主理人殘忍嚴酷的慈善學校,甚至差點在一次傳染病中喪命。但她在這所學校成長為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老師。

第三部分:簡·愛成為一個家庭教師,並和貴族男主人羅切斯特先生相愛。可是在結婚的當天,卻發現自己要嫁的是一個有婦之夫。她第二天破曉時分就不告而別,兩人恩斷義絕。

第四部分:簡·愛流落荒野,卻幸運地尋得親人、獲得鉅額遺產。

第五部分:簡·愛和遭遇火災後失明、失去一隻手臂、喪偶的男主人重歸於好,兩個人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在舅媽家以及慈善學校被苛待,這是地獄篇章;在學校刻苦學習併成才、和男主人相愛卻發現被欺騙,兩個人無法合法地在一起,這是煉獄篇章;尋親、發財、和愛人重歸於好,過上幸福生活,這是天堂篇章。

這一部分主要是幫助沒有讀過這本書的讀者熟悉情節,幫助早年讀過這本書但記憶有點模糊的讀者回顧主要情節。


01

和原生家庭的傷害和解

和弱小時遭受的欺侮和解

因為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小時候,文學作品裡有兩個小孩會激起我強烈的身世之感:一個是寄養在舅媽家的小簡·愛,一個是寄養在姨媽家的小哈利·波特。

至親早逝、寄人籬下,作為孩子,不被偏愛,只配在家庭裡獲得次等待遇,甚至沒來由地被誤解、被排擠、被欺負、被恐嚇、被懲罰,這些我都經歷過。那種弱小無助,時時活在恐懼中、時時感到朝不保夕、時時覺得自己多餘的感覺,在成年以後依然會侵擾我的夢境。

舅媽禁止簡·愛出現在自己身旁,除非“聽到貝熙彙報並且親眼看到我正在努力培養一種較為開朗和童真的性情,一種較為可愛和歡快的作風”,可是小孩是很敏感的,你明明不喜歡我,明明排斥我,我又如何開朗和快樂呢。

我也經歷過,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會變得有些乖戾、孤僻、早熟和敏感,性情其實是環境的結果,可是在大人的眼中卻成了我天生的過錯。我就越發成了性情孤僻乖戾、不討人喜歡的孩子。

所以我對小簡·愛式的憤怒和自憐感同身受。

小說剛開始的時候有個情節,舅媽的三個孩子簇擁在他們媽媽的身邊,小簡·愛被禁止出現在他們身旁,簡·愛看著“她半躺在火爐邊的沙發上,看到寶貝們圍在身邊,顯得十分幸福”。

類似的場景也曾經刺痛我。

我想起了自己,我小時候被寄養在姑姑家,每年會被接回家過年,所以和父母、妹妹和弟弟都很生疏。我記了十幾年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被接回家過年,媽媽叫妹妹一口一個“寶貝”,不到10歲的我,雖然沒有聲張,但心裡非常難過,因為我不是任何人的“寶貝”,也沒有人會把我當成“寶貝”來疼愛。

直到十幾年後,我和熊貓先生確定男女朋友關係那天,他叫我“寶貝”,才第一次有人叫我寶貝。我聽到他這麼叫我的瞬間,眼淚馬上就掉了下來,十幾年前的記憶復甦,就像終於有人給我一顆,我想吃了十幾年的糖。

可能有人讀到這裡,會覺得我矯情,可是真的,這對我來說不是普通的愛侶之間的稱呼,它帶給我的意義是:這個世界上終於有人愛我,終於有人視我如珍寶,終於有個愛的港灣供我停歇,我終於不再顛沛流離、無枝可依。

小簡·愛在舅媽家被苛待的童年、在學校被主理人布洛克赫斯特先生體罰、孤立的學習生涯,為何引起廣泛的共鳴?因為讀者裡有太多人有相似的經歷了。

簡·愛父母雙亡,作為撫養者的舅媽等著簡·愛說感謝,作為外人的布洛克赫斯特先生也覺得簡·愛應該心懷感激,可是作為被撫養者的簡·愛卻在等著舅媽說對不起。簡·愛說:“他們全都說她對我恩義深重,這種恩義不要也罷。”

許多不用寄人籬下,就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何嘗就擁有幸福的童年呢?他們從原生家庭得到的傷害遠遠多於他們得到的愛。他們也困在“父母在等我們說感謝,我們在等父母說對不起”的矛盾裡。

不止糟糕的原生家庭,進了學校之後,有的人遇到無良老師,以貶低、侮辱、孤立、排擠學生為樂;出了社會,有的人會遇到不懷好意打壓、貶損,無故使絆子、穿小鞋的上司。脫身之後,留下一身的陰影。

我們行走在世間,有時候會遇到惡人。

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和弱小時遭受的來自惡人的欺侮呢?

是選擇仇恨和復仇嗎?還是被憤怒驅使的暗地裡的較量,總期待著有一天在對方面前揚眉吐氣,尤其要顯示出自己過得比對方好呢?

簡·愛剛開始準備這樣,在她快被送去寄宿學校時,她衝舅媽喊出了復仇的話:“我很高興你不是我的親人。我這輩子不會再喊你一聲舅媽。我長大以後永遠不會來看你。如果有人問,我喜不喜歡你,你對我怎麼樣,我要說,我一想起你就噁心得不行,你對我殘忍得不行。”

在控訴和威脅瑞德太太的時候,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勝利,好像無形的枷鎖已經爆裂,心境宛如一片著火的荒山野嶺。

這種感覺很爽,所以對我們充滿誘惑。

可是簡·愛最後選擇和解和放下,當瑞德太太病重時,她不計前嫌、跋山涉水地去看望她,並且耐心陪伴需要她的兩位表姐,哪怕她們一開始像曾經一樣不喜歡她,但她毫不在意。其實只有人特別弱小的時候,才會特別在意別人是如何對待她的。

這歸功於她在學校裡結識的好朋友海倫帶來的積極影響。

海倫是一個心胸寬廣而強壯的14歲女孩,她被特別針對她的老師體罰和打壓,是個苦命的孩子,可是她從不抱怨,並不是因為她懦弱,而是因為她通透。

簡·愛對舅媽瑞德太太的苛待耿耿於懷,海倫卻跟她說:“努力忘掉她的刻薄和這種刻薄引發的憤慨,不是能讓你更快樂嗎?我覺得人生苦短,時間用於滋養自己的仇恨、記住別人的過錯,實在是太浪費了。”

面對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生活裡的“惡人”,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做蝸牛,永遠把過去揹負在身上,怨恨、痛苦,終身不得解脫;一種選擇是做蝴蝶,這些經歷是厚厚的繭,我們破繭而出,變成自由的蝴蝶,到更寬廣的世界裡去。

我不敢教大家原諒,我覺得原不原諒是自己的事,有些特別惡劣的人或許根本不配得到原諒。我說的和解,也不是去和曾經出現在我們生命裡的瑞德太太和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把手言歡。

這種和解是對自己宣告“這些事對我來說不再重要了”,這種和解是心理上不再做那個孱弱的、無能為力的受害者,因為只有我們不允許,他們再也無法傷我們分毫 了。

這種和解表面上看是和傷害我們的人和解,其實是和我們心裡那個不幸福的小孩和解。


而且,曾經我們眼中的“惡人”,真的是十足的“惡人”嗎?

多年以後,簡·愛想到自己的舅媽瑞德太太,她理解了她對自己“後媽心態”:

“我是個外來者,又不是她孃家的了,原來的親戚關係在他丈夫死後已經消失,她怎麼可能真心喜歡我呢?因為曾經勉強許下的諾言,不得不充當母親的角色,照顧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陌生孩子。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一點都不討人喜歡的外人闖進家門住下來,她應該煩也煩死了吧。”

我也有類似的感覺,我小時候先寄養在姑姑家,後來又在叔叔家寄人籬下,嬸嬸尤其不喜歡我。現在我能理解她了,彼時她不過二十出頭,剛剛建立自己的家庭,卻有三個陌生的孩子闖進她的家庭,她才剛剛告別少女時代,卻被要求承擔起母親的責任。這不是她主動要求的,這對她其實並不公平。

等我到了她當年的年紀,我問自己:換做是我,在她那樣的處境下,我會做得比她更好嗎?我不敢說。

所以這種和解,是不再期待別人是完美,無私的,不再期待每個人都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和善待自己,是開始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理解問題然後達成的理解。

和原生家庭的傷害和解,和弱小時遭受的欺侮和解,是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這是《簡·愛》教給我的第一件事。


02

永遠做個熱愛閱讀的人

因為閱讀是最好的精神避難所

也是抵禦平庸最好的武器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起初,簡·愛把閱讀當成避難所,她總是帶著書,爬上窗臺,拉緊紅色窗簾,給自己製造一個“有著雙重屏障的聖地”。書帶她遠離這個排斥她、孤立她的家庭,帶她遠離表兄的欺負、舅媽的苛責、表姐妹的孤立、僕人的栽贓陷害,帶給她僅有的快樂。


我實在太懂簡·愛了,沒有比書籍更好的精神避難所了,它可以讓我們暫時從現實抽身,無論現實多麼讓人痛苦和難以忍受,通通都會退到身後。

它可以帶我們到從未到達的遠方見識從未聽說過的風物人情,可以帶我們到歷史上某個偉大心靈的深處,傾聽非凡的智識和思想,可以帶我們在故事裡,經歷不止一次的人生。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嗜書如命,因為當我在這個世界上孤立無援的時候,書籍毫無保留地收留和接納了我。當我躲進書堆裡的時候,我覺得安全又快樂。

後來,簡·愛在慈善學校遇到了兩個對她成長來說非常重要的兩個人,她的良師益友:年長她幾歲的海倫和溫柔寬厚的老師坦普小姐。在她們的影響下,書籍開始滋養她的心靈,她產生了求知慾,閱讀成為了她克服狹隘和抵禦平庸的武器。

這兩個榜樣激發了她的求知慾,閱讀對她來說不再僅僅是避難所,而是瞭解世界、獲得智識、培養思想、發展心靈力量的主要途徑。

我非常喜歡她對海倫的描述:

“她的靈魂坐在她的嘴唇上,入珠妙語連貫流出,我卻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一個十四歲女孩的心胸,竟然如此寬廣、如此強壯,足以容下這個滔滔不絕用處嘉言的源泉?這就是海倫在那個讓我終身難忘的傍晚所說的話給我留下的印象。她的精神生活似乎十分緊湊,雖然她年紀雖然非常小,瞭解的東西卻比許多活了很久的人要豐富得多”。

海倫和坦普小姐的交流也讓人嚮往:

“她們談的話題我聞所未聞。她們聊起過往的民族和時代、遙遠的國度、已經發現或者有待發現的大自然的秘密,還有討論各種書籍”。

她們展示給簡·愛的是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簡·愛》的作者夏綠蒂·勃蘭特推崇的也是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

簡·愛對閱讀的熱愛貫徹終生。

為什麼簡·愛能放下小時候的偏激和憤怒,和曾經苛待自己的人和解?為什麼貧窮的女家庭教師簡·愛面對那些身著華服的達官貴人可以表現得不卑不亢?為什麼簡·愛可以和年長自己20歲的羅切斯特先生平等交流?

因為她在閱讀裡,遇見了更寬廣的世界,更復雜的認知,更深邃的思想,這種見識和思想,超越閱歷,超越年齡,她用知識和思想抵禦平庸,她用知識和思想去對抗一切。

閱讀帶給我的,和帶給簡的一樣。

它一直是我的精神避難所,小時候不被疼愛、不被理解、不受待見,長大後職業遇到挫折,為未來感到焦慮,書籍都是從未缺席過的良師益友。

它還帶給我獨立的思想,和關於世界一整套完整的認知,它幫我抵禦平庸,它帶給我一種自信,讓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不卑不亢。

我不害怕比我富有、比我年齡大、比我地位高、比我見過更多世面、比我美貌、比我更有氣場的人,因為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見識到歷史上最偉大的那些人的思想和人生,和這些人相比,平時生活裡遇到的再洋洋自得的人,也不過是普通人。

怎麼描述這個過程呢?剛開始,我躲進書堆是為了逃避令人痛苦卻無力改變的現實。

後來書卻給我力量,讓我強大,我過上一種充實的精神生活,我從書堆裡往外看,我開始向世界伸出自己的觸角,我開始對抗自己的命運,我開始創造我想要的現實。

永遠做個熱愛閱讀的人,因為閱讀是最好的精神避難所,也是抵禦平庸最有力的武器。它帶給我們一種充實的自給自足的精神生活,還賜予我們對抗命運和改變現實的力量。

這是《簡·愛》教給我的第二件事。


03

永遠不放棄探索更加開闊的人生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簡·愛在洛伍德慈善學校待了八年,當了6年學生,2年老師,有一天她突然發現,洛伍德成了她的全世界,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洛伍德的規則和系統之下生活。

“現在我終於想起真實的世界是廣闊的,外面有一片豐富多彩的田野,充滿著希望和恐懼,激動和興奮,等待著那些勇敢走出去、冒著危險尋找生活真諦的人。”

“我和外界不通音訊,學校的規矩、學校的職責、學校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學校裡眾人的聲音、面孔、言語、衣著和好惡,這些就是我所瞭解的生活。現在我覺得不夠。我只用一個下午便厭倦了八年墨守成規的日子。”

她想要新的職位、新的房子、新的面孔、新的境遇,沒有人給她介紹工作,她就自己在報紙上登廣告。

她在索恩菲爾得到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離米爾科特很近,她說:“米爾科特是某河畔工業大鎮,相比非常繁華,越繁華越好,至少意味著生活會有徹底的改變”。

起初她的家庭教師生活波瀾不驚,她有開始蠢蠢欲動:“我渴望體驗不同的生活,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認識許許多多的人,而不是困守在這裡。”

“安穩舒適的生活確實難能可貴,但我已經不再欣賞。我寧願在生活的暴風雨中顛沛流離,嚐盡人間的艱辛和痛苦之後,再來渴望我如今身處其中又十分不滿的安寧。”

我欣賞她的生活態度,她永遠不放棄去探索更加開闊的人生。

在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裡,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也許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怪想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他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

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是一輩子待在洛伍德過安穩平靜但按部就班、乏味、毫無變化的生活,還是去外面冒險,簡·愛選擇去冒險,我也會選擇去冒險。


哪怕我會被一段感情弄得遍體鱗傷,哪怕我可能身無分文,無人救助而死在荒野,哪怕我會一無所有,需要改名換姓從零開始重建自己的生活。

可是來吧,無論是歡愉還是痛苦,無論是升上巔峰還是跌落谷底,我通通都願意去經歷。


我只有一個一生,困在一種死板乏味、毫無變化的生活裡實在太可惜了,我渴望一種更加驚險和富於變化的生活,為了獲得這種生活,我願意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

金庸先生說:“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哪怕那條安穩、沒有風險、充滿安全感的路充滿誘惑力,我還是會選擇踏上能讓我體驗更豐富更充實生活、能讓我大鬧一場的那條路。

面對生活,永遠充滿勇氣,永遠不放棄探索更開闊的人生,永遠敢於擁抱不確定性,永遠不懼打開更多的可能性。

這是《簡·愛》教給我的第三件事。


04

不是隻有美貌的姑娘才能得到愛情

不美的女孩也會有人欣賞和喜歡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沒人追的女生和很多人追的女生,人生際遇會有什麼不同?》,寫了在美貌妹妹的映襯下,我從小對自己的容貌非常自卑的經歷。

我第一次讀《簡·愛》印象最深的其實是:簡·愛是個醜姑娘,但這並不影響有人欣賞和喜歡她。我被金庸傷透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飛狐外傳》裡的程靈素是我最意難平的角色,她那麼好,那麼值得珍惜,可是她愛的胡斐心裡眼裡都只有美貌的袁紫衣。

我知道無論是《簡·愛》還是《飛狐外傳》都是虛構的作品,可是在三觀還沒有成形、閱歷不足以知道世界到底如何運作、愛情是怎麼回事的年紀,它們帶給我的影響很深。

記得看過一條微博,一個對自己的長相沒有自信的女生,看到一篇文章說醜姑娘也有人喜歡,不過是《簡·愛》作者夏洛蒂·勃蘭特的意淫,竟然躲在被子裡哭了很久。一顆多麼卑微的,想要被人喜歡的心啊。

我覺得需要有一本像《簡·愛》這樣的書,以長相普通,甚至有點醜陋的女孩為主角;需要有一本像《簡·愛》這樣的書,告訴年輕女孩愛情並不全是以貌取人,世上也有脾性相投和靈魂契合的結合,幸福程度並不亞於“男才女貌”式結合;需要有一本像《簡·愛》這樣的書,告訴我們思想、品德和性格的魅力可以超越美貌。

我覺得需要有這樣一本書,給全世界長相普通的年輕女孩一點信心。

因為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惡意,這些惡意足以打倒了她們的自信,給她們帶來沉重的自卑。

簡·愛小時候,僕人們私下裡談論她:“如果她是個漂亮的乖孩子,人們會同情她的悲慘遭遇。可是她醜得像一隻小癩蛤蟆,誰也不會可憐她的。”

“當然不會太同情她,反正處在相同的境況下,像喬治安娜小姐那樣的美人會更讓人心疼。”

這種傷害我也受過。我遇到過惡毒的大人,因為我的不馴服,攻擊我的長相,哪怕多年後很多人誇我可愛,在我自己心裡我依然是一個醜陋的、懼怕鏡頭的小孩。哪怕我得到了愛情,得到了伴侶對我容貌的誇獎,我依然有一種強烈的我配不上的感受。

如今,我已經不太需要別人對我容貌的肯定以增進信心了,因為外在評價已經對我的自我價值感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但我還是想要感謝《簡·愛》曾經帶給那個自卑的小女孩的信心。

不是隻有美貌的姑娘才能得到愛情,不美的女孩也可以憑藉思想、品德和性格等魅力,得到發自內心的欣賞和喜歡。

這是《簡·愛》教給我的第四件事。另外,我想對那些輕易就對別人的長相說出刻薄評語的人說,這不是意淫,這是真的,因為世界上並不全都是像你們這樣以貌取人的淺薄之人。


05

充滿平等意識和獨立意識的愛情觀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簡·愛》裡最著名最振聾發聵的,是簡·愛對羅切斯特先生說的一段話:

“你認為我沒有錢財、家世寒微、長相普通、身材矮小,所以我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的一樣高貴,我的心和你的一樣完滿!


如果神曾經賜給我一點美貌和許多財富,我早已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


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藉助習俗傳統,也不借助肉身。現在是我的靈魂和你的靈魂對話,就當我倆死了,站在神的跟前,平等地站著——因為我們確實是平等的。”

無論是180年前,還是今天,財富、地位、家世、容貌,這些東西還是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拜高踩低是人們常做的事。

可是面對一個財富、地位和家世比自己高很多的人,這個小小的家庭教師說:“我和你是平等的。”

被男主人求婚,男主人迫不及待地想送她華服和珠寶,她堅持要保持經濟獨立,她說:“我要繼續當阿黛爾的家庭老師,那樣的話,吃住都是我自己掙的,每年還能額外掙三十磅。我就用那筆錢給自己買衣服,你什麼都不用給我買,只要送給我尊重。”

女星吳佩慈有了富豪男朋友後,發過一條狀態,曬了塊名錶,說自己哭了,因為“自己辛苦賺錢過日子的生活居然結束了,以後人寵我,照顧我。”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個吳佩慈等待著被男人供養,有多少個吳佩慈以高嫁一個高收入配偶為終生的奮鬥目標,經濟獨立是一條更辛苦的路,但在我心裡,簡·愛們是比吳佩慈們更高貴的女性。

要求平等、保持經濟獨立、不攀附和和依附任何人的愛情觀,是《簡·愛》教給我的第五件事。


06

面對誘惑時,絕不含糊的道德邊界

《簡·愛》教給我的 6 件事

有人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簡·愛得知騙婚真相後,要離開羅切斯特?難道妻子的名分真的那麼重要嗎?羅切斯特自己也問過這個問題:“簡!簡!你不愛我了嗎?你看重的只有我的地位和當我妻子的名分嗎?”

簡當然愛,而且比以前更愛,因為她同情和心疼他的遭遇,還擔心自己走後他又開始自暴自棄。她深愛著她的男主人,她的男主人也深愛著她。

兩種生活在她眼前,一種是留在羅切斯特身邊。

這種生活有著巨大的誘惑,羅切斯特先生許諾,要拋下英國令人尷尬和灰心的一切,帶她去溫暖的法國南部生活,住進地中海岸邊一幢奢華愉快的別墅,在陌生的人群中和陌生的環境裡開始新生活,她會在他的庇護下過上一種幸福、安全且無比清白的生活,他們會白頭到老,生死相依。

新的環境和奢華的生活還是次要的,真正對簡形成致命誘惑的是羅切斯特的愛情:“他真的愛過我,再也沒有人會那樣愛我。我再也見識不到那種獻給美貌、青春和優雅的甜蜜,因為其他人絕不會認為我具有哪些迷人的特徵。他憐惜我,以我為榮,除了他沒有人會這麼對我”

從未有人如此愛她,從未有人如此在乎她,從未有人如此需要她,她也從未如此深愛過一個人。只要她點頭答應,她就可以靠在愛人的胸膛,躲進愛人的臂彎,她就可以去陌生的國度開始全新的生活,對一個顛沛流離、沒有親友、從未被珍愛的貧窮孤女來說這種誘惑是巨大的。

可是羅切斯特的妻子還在世,簡如果和他生活在一起,那就變成了一個情婦,這是不道德的。如果他們以夫婦的名義和不知情的人交往,那他們的生活就是不誠實的。這都是和簡的原則相悖的。

簡告訴自己,她不能鬼迷心竅,忘了曾經學到的一切是非觀念,找各種藉口和理由為自己免責。她顯示出高度的自尊:

“我在乎我自己,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幫助,我就越尊重自己。我要遵守神頒佈和人制定的法律;我要堅持的原則是我清醒時認可的,而非我發瘋時聽到的,比如現在聽到的那些。法律和原則不是用於沒誘惑的時候,而是用於現在這樣,當身體和靈魂反抗它們的制約的時候;它們既然是嚴格的,便不能違反。如果我為了一己之便就違反它們,那麼它們價值何在?”

這就是《簡·愛》教給我的第六件事,面對誘惑時,絕不含糊的道德邊界。

我始終對羅切斯特先生沒有太多好感,我總覺得閣樓上的瘋女人是一種比喻,一個男人想發展婚外情的時候,他一定會把原配描述得一無是處,淺薄無知、歇斯底里、行為不端,帶給他無盡的痛苦和折磨,可是當初結合的時候,你明明被她的美貌吸引,被她的財產誘惑的呀。你真的有那麼無辜,你真的是受害者嗎?

生活中,和簡·愛所面臨的類似的情景其實很多:

和已婚人士保持距離,無論他多麼溫文爾雅,充滿魅力;


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以欺騙和損害他人為代價的工作,不要做;

出差的時候,接受上司潛規則就可以獲得職場升遷,但堅定地拒絕;


……

所謂的原則,就是面對誘惑的時候用的。

做一個誠實、清白的人,面對誘惑時,保持絕不含糊的道德邊界,這是簡愛教給我的第六件事。

以上就是《簡·愛》教給我的六件事,如果說《教父》是男人聖經,我覺得《簡·愛》就是女性聖經,它教給我們成為一個勇敢、獨立、自尊的女性所有的事。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職業讀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