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防控疫情,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文藝作品?

隨著“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投入到了創作之中,並迅速的產生了一拼以防控疫情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大部分文藝工作者的初衷是通過作品表達對防控一線人員的敬佩和慰問,對科學防控的宣傳以及對老百姓的安慰,但是最近由於作品層出不窮,質量參差不齊,也引起了人們的一些爭議、不滿和批評。

那麼,在防控疫情期間,人民群眾到底需不需要文藝作品?如果需要,需要什麼樣的文藝作品呢?


評論:防控疫情,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文藝作品?

在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因為防疫需要足不出戶,再加上包括傳言四起、疫情變化、缺乏科學知識等諸多因素,必然會產生害怕、擔憂、悲傷、焦慮等不良情緒,客觀上他們需要通過良性方式排解這些不良情緒,穩定內心。這有利於精神健康,也為身體健康提供保證,而這自然就需要文藝作品。

他們可以通過文藝作品來抒發和宣洩不良情緒,通過審美達到精神愉悅,通過消遣驅趕無聊,通過適當的精神娛樂緩解心理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當前,老百姓所需要文藝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

當然,這裡的“娛樂”必然是“輕娛樂”或者說適度娛樂。畢竟防控“疫情”是讓人不得病,這就需要保證人們情緒的穩定,避免大開大合、大悲大喜,因此過於喧鬧、“折騰”的文藝作品或者節目確實不適合當前。

同時,文藝工作者應該注意到一點那就是“防控疫情”不應該成為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全部。傳統相聲中有一句詞是非常辯證的:糖多了不甜、鹽多了不鹹。如果我們現在新的文藝作品全部都是跟疫情有關,忽視了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忽視了文藝創作應該有的規律,忽視了文藝作品“美”的原則,忽視了文藝作品的質量,把文藝當成了宣傳口號、大標語,那麼只會適得其反,增加人民群眾的厭煩情緒,甚至無形之中會增加“恐慌”心理。

從目前來看,在個別“作品”中出現了“假大空”的問題,詞語煽情,但缺少真情實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內容層面上說,就是要寫真事,說實話,以小見大。例如上海的金巖、馬春然等人將“好心市民給醫務人員送飯”的新聞消息改編成了快板書小段,沒有過多的煽情詞彙,樸實無華,反而更顯真摯。同時作品幽默、符合快板書藝術規律,演唱中加上了俏口等技巧,更易於接受。這個作品雖然不大,但是符合了當前對現實主義作品或者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要求。

另外一些科普宣傳內容的作品和通過疫情諷刺不良現象的作品也是值得提倡的。例如李少傑創作的關於介紹此次冠狀病毒的快板小段。他是在查閱了準確的科學資料的情況下創作的,再利用說唱藝術“接地氣”這樣的特點,通俗易懂。這樣的作品非常適合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遠比一些村委會自編的雖然實用卻不科學甚至無人性的大標語更符合實際需要。


又如北京小夥兒張超創作的快板《洗手繞口令》,簡單實用有趣,還能體現作者的嘴皮子功夫,而云南曲藝家創作的批評亂食野生動物的作品也具有針對性,符合老百姓的心理。

從服務對象上來說,文藝工作者必須明確一點:你的創作是為了誰,為了什麼。一些作品的本義是歌頌或者鼓舞廣大醫護人員的,但現實的問題是,一線醫護人員忙不過來,顧不上看這些作品;從一線暫時下來的醫護人員要保證休息,也未必想看這些作品。而如果這些作品再不接地氣,缺少實際生活,一般老百姓根本不會去看,最後就成為“為歌頌而歌頌”,“為鼓舞而鼓舞”,反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從表現形式上看,作品要與當下流行的審美趣味和藝術語境相結合。例如漫畫《熱乾麵》,用美食來代表全國不同省市的人民,以對熱乾麵的祝福來表達全國人民對武漢人民的祝福。想法獨特,形式創新。

從傳播形式上看,文藝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在當前必須要利用並適應網際傳播。像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放《囧媽》,雖然引起了行業內部的爭議,但是從實際效果上看,應該是符合群眾需要的。甚至於可以說,讓待在家中的老百評論這部電影質量的優劣,總是比天天為網絡傳言所驚擾要好。目前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家視頻播放企業也加入了播放院線電影的隊伍中來,不管未來是否會對電影行業有所衝擊,至少在特殊時期,這種行為是有利於人民群眾平穩度過的。

總之,在防控疫情時期的文藝創作,要厚積薄發,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藝術生產規律,越要認識到創作的目的和創作的對象。現在,寧可伏下身去,踏踏實實尋找素材,為創作做好準備;也不要大撥轟,隨大流,匆忙上馬,生產一堆“幫倒忙”的“精神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