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丨福建人要被防護服三個字逼瘋了

新型肺炎爆發以來

全國大多數

人民

被迫宅在家裡已經好幾天了

囤的劇看完了

遊戲打著都變得沒意思

百無聊賴、急需苦中作樂的群眾

把目光又轉向了福建人

結合時事,這次的新玩法是:

讓福建人試著說一句“防護服”

於是,對話就變成了這樣:

“防護服。”

“黃戶湖!”

“是念:防護服。”

“……黃呼胡!!!”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胡建人h、f不分

是個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老梗了

不僅如此

胡建普通話還特產變扁的翹舌音

消失的後鼻音等諸多魔幻口音

令人聽了也茫然

“防護服”這種特殊場合才要用到的名詞也就算了

福建人外地旅遊點菜

為了一句“我要呲紅搔漏和隨煮魚”

大概都得比劃半天

更絕的是

不光人們聽不懂福建人的一口閩普

連福建人自己

也想吐槽同省老鄉們講的是什麼鬼

隔了一山一河

竟然就有難以克服的溝通障礙

從福建人參加普通話測試就能看出

胡建人學個普通話,真的太難了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這裡要先糾正大家的一個錯誤印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寫福建的文章

嘲笑福建人h、f不分

其實這些文章都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多數福建人不是h和f混用

而只是發不出f的音

他們不會把“普通話”讀成“普通發”

但他們會把“飛機”讀成“灰機”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2015年馮鞏春晚小品《小棉襖》

高級黑了一下“胡建”人的普通話/

/《小棉襖》/

福建人這樣說話

鍋得讓閩方言背

我們的語言學習有“先入為主”的特點

先學的是聽,再才會說

說出來的發音

就是建立在聽到的發音的基礎上

沒聽到或者很少聽到的發音自然很難說得準確

對福建地區的小朋友來說

牙牙學語的時候

聽到的都是來自父母長輩的方言

習慣了方言環境

再說普通話

就會受到方言的影響

觀察普通話“二級乙等”的福建人

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表現

我們發現他們主要在翹舌音

n-l、f-h

前後鼻音以及韻母部分的i-ü這些地方

產生髮音錯誤

而這些問題

其實都與閩方言背景有關

普通話“福”中的/f/對福建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

大部分福建人說“福”的時候

在氣流通過時鬆開了唇齒的接觸

又馬上要圓唇發/u/音

“福(fu)”就變成“胡(hu)”了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人望著這張圖片

死活讀不出“防護服”三個字/

除了h、f不分以外

聽福建人說話經常有種“很扁”的感覺

這又是怎麼搞的?

北方的小夥伴都能熟練地捲起舌尖

讓舌尖和上顎前部接觸

就有了捲舌音zh/ʈʂ/、ch/ʈʂʰ/、sh/ʂ/

而福建人習慣了讓舌頭保持自然狀態

原本應該捲起的舌頭

現在遊移在牙齦和硬顎中間

更接近齒齦音z/ts/、c/tsʰ/、s/s/

比如

你要四問我資不資詞

我當然四資詞的!

在福建的建甌、政和等閩北方言區

人們在發這幾個翹舌音時更加誇張

甚至還會錯誤地抬起舌面

會場、工廠都變成了“搶”

另一個捲舌音r[ʐ]的發音也好不到哪裡去

閩南地區的福建人

更容易把普通話帶n、l、r聲母的字

都讀成l聲母

“福建人”讀作了“福建稜”

還有的捲舌音r會神秘漂移

如龍巖地區寫作“日子”讀作“藝子”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人陳赫教東北人林更新用閩南語說“愛拼才會贏” /

/《奔跑吧兄弟》/

當然,有些好學勤奮的福建人

非常想練習普通話

於是他們可能會在書上看到這樣的教程:

“用‘滑音法’控制發音位置的高低前後

逐個發出區別較小的不同音

比如學普通話的ü

可以保持圓唇的口型

伴隨著舌頭的逐步後縮

從閩方言裡熟悉的u/u/到央元音/ʉ/

最後到ü/y/

這樣就能探索和體驗到正確的發音狀態

也可以用‘誇飾法’

比如不斷強調唇齒接觸的f/f/和捲舌動作”

他們發現看不懂,就放棄了

於是,福建人說出來的普通話

變成了一種受方言影響

但又無法避免固有語音缺陷的謎之發音

有個形容叫“地瓜腔”

就是專門指福建口音

能有自己的專門代稱

可見福建人的普通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關懷

話說回來

中國的方言區多了去了

為什麼閩方言的干擾這麼大?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實際上

閩方言是所有方言中與通語差異最大的

可能沒有之一

為什麼呢?

它與漢語的演變軌跡脫節了

漢語的演變一般被劃分為四個階段:

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和現代漢語

語音上的重大變化發生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之間

(大約為唐宋時期)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國風·檜風·隰有萇楚》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朗讀/

/ Youtube/

網傳根據古代漢語擬音朗讀的詩經選段

大家吐槽上古漢語聽起來根本像泰語

到北宋時期已經順耳多了

而閩方言保留了更多上古漢語的特點沒有搭上中古漢語這趟車

我們辨別漢語上古中古的發展階段

很主要的就是看唇舌音的分化

唇音的分化

指的是中古漢語在後期有了重唇音部

幫b[p]、滂p[pʰ]等和輕唇音f/f/的區別

舌音分化

意思是中古漢語有了舌頭舌上音的區別

韻書上出現了發音位置在舌上的

像是徹ch[ʈʂʰ]、澄zh[ʈʂ]這樣的音部

在第一部分的聲母系統對照

我們就已經看到了

f/f/和捲舌音在閩方言中的缺失

閩方言的這一現象

在全國的方言區中是獨一例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基本的漢語譜系樹

考慮到研究範圍

省略了苗瑤語和藏緬語譜系枝節/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不僅語音

甚至常用詞彙上

閩方言可能都沒更新

比如稻穀說“粟”,男人說“丈夫”

很多都是我們在先秦詩文中才會讀到的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州小吃“鼎邊糊”,又叫“鍋邊糊”

福州話中,“鍋”其實是“鼎”的發音

這就是語言古老的標誌之一 / 網絡/

這就很奇怪

全國的小夥伴都參與了中古漢語的演變

為什麼閩方言掉隊了?

今天的福建人

祖先大多是六朝到宋元時期的大批北方移民

南北朝和唐末五代亂世

都有大批北方移民入閩

帶來了包括中原東部、中原西部

江東吳語區和長安文讀系統

到宋代的時候

閩方言已經基本定型

後來福建的人口漸漸飽和

加上地形相對封閉

西北的武夷山脈和東北的鷲峰山脈

形成天然屏障

北方移民越來越少語言接觸也就少了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土樓是福建閩西南的一個標誌性建築之一

但其實,福建土樓所處的地區

方言和閩東、閩北有非常大的區別

相互之間無法聽懂/

久而久之

福建的閩方言和大江南北的漢語發展軌跡脫了節

長期保守、穩定的語言環境

讓閩方言保留了更多現在失傳的上古漢語特徵

成為了“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曲折的移民歷史

也讓閩方言的內部格局變得複雜

人們帶著不同歷史層次的語言落戶福建

然後又被大量山陵河流互相阻隔

閩方言有明顯不同的

閩東、閩南、莆仙、閩中、閩北五個小區

還有1/4的縣市

有客家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島

各方言區之間的小方言

又相互穿插、遞相變異……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境內的方言一般被分為七個大區:

閩東方言區,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南方言區,以廈門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區, 以莆田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區,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方言區,以永安話為代表

閩客方言區和閩贛方言區

中間還有過渡區和方言島/

/ 中國方言地圖/

最終

福建省境內

“十里不同音”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並不是沒有推廣過普通話

只是效果大都不盡人意

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

針對福建地區的推普運動

就因為雍正皇帝感受到了被閩方言支配的恐懼

雍正接見官員時

發現通行官話的朝堂之上

“惟有閩、廣兩省之人

仍系鄉音,不可通曉”

雍正6年

朝廷下旨在閩粵兩省開展“正音運動”

以八年為期限改正口音

否則就要暫停舉人貢監生童參加科舉考試

可惜效果不太理想

原定8年的考核期

一再拖延,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乾隆又不甘心

幾番嘗試

最後都收效甚微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漳州市東山縣的海島上生活著一群老人

南嶼老人們只會講閩南話,聽不懂普通話

從他們小時候記事起

就開始在這片海灘上以捕魚為生/

民國時期雖然也有過國語運動

不過再度開展針對福建本地的大規模推普工作

要等到中國成立之後了

50年代

大批北方幹部南下到福建工作

依然擺脫不了帶“翻譯”的宿命

有時帶一個竟然都不夠

1956年,國務院頒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三個月後,福建省即成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

講到福建的推普工作

大田縣是不得不提的

解放初全縣會講普通話的僅佔總人口的2%

到1958年,普通話的普及率已經到達86.7%

1986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正式確立

大田縣為福建省圖譜工作的紅旗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福建三明農村典型景觀

大田縣就隸屬於福建三明/

不過,大田縣的推普成功

可以在福建地區複製嗎?

大田縣特殊在於

它是明朝時期由好幾個縣的邊緣地區合併而成的

到解放初

一縣交叉五六種方言

各種方言各自為政

誰也無法佔據主導地位

大家要交流,只好學習普通話

與大田縣不同的是

在福建東部沿海

十幾個縣、幾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

通行著類似的方言

並且有自己的標準音和文學戲曲形式

加上

外來人口方言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比如莆田市300萬人

就依然操著十分一致的莆仙方言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2011年11月10日

福建省莆仙戲大劇院的演員

正在演出劇院成立後的首場莆仙戲《智取金刀》/

在交通閉塞,經濟更加落後的農村這種情況還要嚴重一些

根據2013年一份針對泉州地區城鄉普通話

使用情況的調查

10-20歲農村地區學生日常使用閩南語

或以閩南語為主的比例高達79%

老師長年使用方言給學生授課

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不過總的來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交際的需要

方言母語正隨著代際的更迭被逐漸廢棄

對福建各地方言片的調查顯示出一種共同的走向

那就是年齡越大的人

越常使用方言

其他情況下,則使用極少

2015年下半年福州市區中小學生

語言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

即使父母均為福州

小學生家庭使用普通話的比例

也達到了85%左右

完全使用福州話的家庭為0

人們已經預測30年後

城區內的福州話就將要面臨絕跡的危險

趣读丨福建人要被防护服三个字逼疯了

/快速發展的福州

這座城市絕大多數年輕人日常交流

已經不說福州

改說不那麼標準的普通話了/

普通話在社會生活中如願地佔據了方言的空間

然而,方言一旦消失

以此為依託的大量上古痕跡、口傳文化、民風民俗

都將隨之消亡

並且永遠無法恢復

最理想的情況

是能在社會生活中

同時保持方言和普通話的同等輸入

當然了,在這種雙語環境下

福建人是怎麼也讀不準“防護服”三個字了

本次防疫的各地宣傳中

你對哪些話印象深刻呢?

假期宅家10種流行病

聊天時如何合理吹噓你的專業?

不小心當著父母面說了“臥槽”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