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 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易中天


來源 | 《讀城記》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這就是武漢, 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易中天

武漢有悠久的歷史,光榮的過去,也一定有勝利的明天。

讀城記 · 武漢

文 | 易中天

武漢是鎮。

武漢有三鎮。

武漢三鎮很難評說。

這當然並非說武漢是一個"最說不清的城市"。沒有什麼城市是"說不清"的,武漢就更是"說得清",只不過有些"不好說",有點"小曲好唱口難開"而已。因為武漢這座城市確實有些特別。

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當年上帝創造武漢三鎮時,如果不是頭腦發昏,便一定是別有用心。因為他為武漢選擇或者說設計了中國最好同時也是最壞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這種"最好同時也最壞"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

左右逢源,腹背受敵,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這樣一種"最好同時也最壞"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也就暗示了武漢將會有中國最好但也可能最環的前途。武漢現在便正在這兩種前途之間徘徊,害得研究武漢文化的人左右為難。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江漢關四層的鐘樓曾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之一

攝影/MoonMoonMoon

的確,無論從哪方面說,武漢都是一個矛盾體。它甚至無法說是"一個"城市或"一座"城市,因為它實際上是"三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城合而為一,這在世界範圍內,恐怕也屬罕見。而特快列車在一市之中要停兩次(直快則停三次),恐怕也只有武漢一例。這曾經是武漢人引以為自豪的一件事(另一件讓武漢人引以為自豪的事則是在武漢架起了長江第一橋),並認為據此便足以和其他城市"比闊"。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長江大橋遠眺

事實上武漢也是中國少有的特大城市之一,它是上海以外又一個曾經被冠以"大"字的城市。"保衛大武漢",就是抗戰時期一個極為響亮的口號。事實上那時如果守住了武漢,戰爭的形勢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不過,當時的國民政府連自己的首都南京都守不住,又哪裡守得住武漢?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楊立光:《保衛大武漢》(版畫,1938年)

但不管怎麼說,武漢的"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國內不多的幾個可以和北京、上海較勁比大的城市。可惜,"大武漢"似乎並未幹出很多無愧於這一稱號的"大事業"。它的成就和影響,不要說遠遠比不上北京、上海,便是較之那個比它邊遠比它小的廣州,也差得很遠。甚至在省會城市中,也不算十分出色。

在過去某些時期,武漢一直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東西。既沒有領導消費潮流的物質產品,也罕見開拓文化視野的精神產品。除街道髒亂、市民粗俗和服務態度惡劣外,在全國各類"排行榜"上,武漢似乎都難列榜首(不過近幾年來武漢的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已大為改觀,尤其市內交通的改善已今非昔比,市民的文明程度也有所提高)。這就使得武漢在中國城市序列中總是處於一種十分委屈的地位,也使武漢人極為惱火,甚至怨天怨地、罵爹罵娘,把一肚子氣,都出在他們的市長或外地來的顧客頭上。

無疑,武漢不該是這樣。它原本是要成為"首善之區"的。武漢差一點成為首都。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漢口江灘(攝影/MoonMoonMoon)

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武漢的地理特徵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

一線貫通

兩江交匯

三鎮雄峙

四海呼應

五方雜處

六路齊觀

七星高照

八面玲瓏

九省通衢

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餘幾句,大體上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云云。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港

攝影/飛鴻踏雪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楚河漢街

攝影/Eterlaine

具有這樣地理文化優勢的城市,原本是該當首都的。

《呂氏春秋》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如果不是用純地理的、而是用文化的或地理加文化的觀點來看問題,那麼,這個"天下之中",就該是武漢(從純地理的角度看則是蘭州,所以也有主張遷都蘭州者),而不是北京。

無論從地理上看,還是從文化上看,北京都很難說是中國的中心。它偏在所謂"十八行省"的東北一隅,遠離富庶的南方經濟區,對於需要嚴加防守的東海、南海、西北、西南又鞭長莫及。無論從政治(統領控制)、經濟(賦稅貿易)、文化(傳播交流)哪方面看,定都北京,都不怎麼方便。惟一的好處似乎是相對安全,但也未必。一旦"拱衛京畿"的天津衛失守,皇上和老佛爺也只好趕忙到西邊去打獵(當時把光緒和慈禧的倉皇出逃稱為"兩宮西狩")

看來,元、明、清三朝的定都北京,都多少有點"欠妥"。然而元主清帝系從關外而入主中原者,北京更接近他們民族的發祥地,而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原本就是北京。他們的定都北京,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何況北京也有北京的優勢。它"北枕居庸,西恃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在這裡可以遙控東北,兼顧大漠,獨開南面,以朝萬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確實是理想的帝都。

新中國的定都北京當然經過了周密的考慮,而武漢也曾經是北京、南京之外的首選。南京的落選自不難理解,而北京的當選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只有北京才"最像首都"。定都北京,至少是順應民心的。至於定都北京後的種種不便,則為當時人們始料所不及。現在,這種種不便隨著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已越來越明顯。於是,遷都的問題,也就開始不斷地被人提起。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地形

武漢就沒有那麼多麻煩。

除了"不像首都"外,武漢的條件確實要好得多。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是真正的"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南有湖南、江西,北有河南、陝西,東有安徽,西有四川,此為接壤之省份,而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貴州甚至甘肅,距離亦都不遠,則"十八行省"得其大半矣。從武漢北上京津,南下廣州,西去成都,東至上海,大體上距離相等。到長沙、南昌、合肥、南京、杭州、鄭州則更近。何況,武漢的交通又是何等便利!揚子江和京廣線這兩條中國交通的主動脈在這裡交匯,"九省通衢"的武漢佔盡了地利。東去江浙,南下廣州,不難走向世界;北上太原,西人川滇,亦可躲避國難。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制內御外,都長袖善舞,遊刃有餘。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九省通衢

其實,從地理地形上看,武漢也未必"不像首都"。"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有此氣勢的城市在中國並不太多。鄭州太開闊,成都太封閉,而杭州又太秀氣。南昌、長沙、合肥也氣象平平,深入腹地或偏於一隅的貴陽、昆明、蘭州、太原、濟南、福州更難有提綱挈領、睥睨天下的氣勢。然而武漢卻有。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全景,長江漢水交匯

攝影/王燕來

大江東去,兩山雄踞,雖不及北京的山川拱衛,南京的虎踞龍蟠,卻也龜盤蛇息,得"玄武之象"。"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這種雄渾氣象,不也天下少有、他處罕見。總之,由於武漢地處華中,也許無法成為"坐北朝南"的帝都,卻未必不能做新中國的首都。不要說它那"九省通礦的交通便利更有利於國家的管理(包括政令通達和調兵遣將),至少也不會像北京那樣發生水資源危機,要興修"引灤入京"的大工程。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木蘭山金頂

所謂武漢"不像首都",一個重要的原因,大約就是它那三鎮鼎立的格局。

在傳統的觀念看來,首都應該是中心,應該像北京那樣,呈中心向外輻射狀。如果像武漢那樣三鎮鼎立,豈非暗示著"分裂"?此為大不吉利。再說,三鎮一起來當首都,怎麼安排似乎也不好擺平。

其實,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這種格局,才是首都的理想狀態。綜觀世界各國,首都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無非兩大類型。

一種是單純型的,即政治中心與經濟、文化中心疏離。首都就是首都,不承擔別的任務,不具備別的功能,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另一種則是複合型或綜合型的,即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或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相重疊,或者既是政治中心,同時又是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日本首都東京、法國首都巴黎、俄國首都莫斯科、意大利首都羅馬、埃及首都開羅。

如果選擇前一種類型,自不妨另選區位適中、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而又易於重新規劃建設的小城。

如果選擇後一種類型,則武漢實為首選之地。以武漢為首都,可以將工商業基礎較好的漢口發展為經濟中心,將文教業基礎較好的武昌發展為文化中心,而在原先基礎較為薄弱、易於重新規劃的漢陽建設政治中心。三個中心同在一市而分居三鎮,能進能退,可分可合,既可以相互支持、補充,又不會相互干擾、牽制,豈非"多樣統一",合乎"中和之美"?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三鎮

何況武漢還有那麼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決非那些乾巴巴光禿禿的工商業城市可比。東湖秀色,珞珈青巒,琴臺遺韻,紅樓倩影,既有歷史遺產,又有革命傳統。登黃鶴樓遠眺,江城景色一覽無遺。晴川閣下,新枝歷歷;鸚鵡洲上,芳草萋萋。一橋飛架南北,三鎮通達東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紫氣南來,雲集了四海英雄豪傑。登此樓,觀此景,你會感嘆:江流浩蕩,大地蔥寵,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美,盡在於此矣!這樣地靈人傑的地方,不是正好做首都嗎?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歸元寺,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

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攝影/王燕來

武漢的文化地位也不一般。

從歷史和地域兩個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大略可以分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兩大系統。

北方文化又稱中原文化,細說則有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秦晉文化等。再往遠說,還應該包括西域文化、蒙古文化。

南方文化則包括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嶺南文化、滇黔文化和閩臺文化等。

其中,影響最大者,也就是中原、荊楚、吳越、巴蜀。這四大文化,氣質不同,風格各異,精神有別,既對峙衝突,叉滲透交融。武漢恰恰是東西南北四大文化風雲際會的交鋒點。一方面,它是由長江連接貫通的荊楚、吳越、巴蜀三大文化的中間地段;另一方面,它又是南方文化"北伐"的先頭部隊和北方文化"南下"的先開之門。不難想象,武漢一旦獲得了北京那樣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廣納精英延攬人才的文化特權,也一定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氣勢恢弘的嶄新文化。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東湖,黃藍兩色水流交匯於此。攝影/wenidon

事實上,武漢文化早就不是純粹的荊楚文化。它已經具有某種綜合、融合的性質。有一個笑話也許能說明這一點。這笑話是武漢人說的。他們說,就像武漢本來要定為首都一樣,武漢話本來也是要定為普通話的。道理也很簡單:中國人是"漢人"。"漢人"不說"漢話",說什麼?這話的可笑之處,在於把"武漢話"簡化為"漢話",又把"漢話"等同於"漢語"。不過武漢人並不把它當笑話講,我們也不把它當笑話聽。因為武漢話確實有點"普通話"的意味。它是北方語系,南方口音,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共同特徵,而且很容易向北方方言過渡(漢劇極其接近京劇就是證明)。北方人聽得懂,南方人也聽得懂;北方人容易學,南方人也容易學。除不太好聽外,並無明顯缺陷,定為普通話,也就沒有什麼不妥。

這就是武漢, 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礦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瓏",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看來,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大學遠眺

可惜,歷史好像不太喜歡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按照多少可以給武漢人一點面子的說法,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權打算遷都武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結果,弄得武漢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就只有一樣"武昌魚"可以稱道,而且還不如人家的"建業水"。更何況,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權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為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為首善之區。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

攝影/王燕來

1927年,寧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對臺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佔鰲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很快就失守,重慶成了陪都。南京、重慶和武漢同飲一江水,結果人家一個當了首都,一個當了陪都,只有武漢夾在當中,兩頭不沾邊,實在夠窩囊的。

武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運氣不佳"。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716艦,毛澤東最後一次暢遊長江時乘坐的艦艇

攝影/石耀臣

甚至直到現在,武漢的"運氣"仍不能說是很好。歷史沒有給它很好的機遇,它自己似乎也沒有很好的作為。據方方說,曾經一度有人將武漢(主要指漢口)稱作"東方芝加哥",謂其繁華其現代和美國那"哥們"差不多。可惜"叫了幾次沒什麼人反應,也就沒有叫開來"(《武漢這個地方》)。方方熱愛武漢,很想為武漢人爭面子,就說沒叫成也不壞,因為叫成了也只是個"二哥"。但她仍堅持說武漢的知名度"恐怕僅次於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廣州六城",而且還很為武漢排在第七不平。然而在我看來,只怕連"老七"的排名似乎都樂觀了一點。

武漢的知名度確實曾經是很高的。只不過那多半是老皇曆。比如湖南搞農民運動時,便有地主逃難"一等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漢口,三等的跑長沙"之說。可惜現如今"人心不古" 人們提起武漢,已不再肅然起敬,不怎麼把它當了不起的大城市看。當然,知道武漢的人還是很多。但他們的"有關知識"卻少得可憐:一是武漢熱,是"三大火爐"之一;二是武漢人惹不起,是"九頭鳥"。——都不是什麼好詞兒。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清末漢口碼頭

說起來,武漢是有點委屈有點窩囊。它在中國歷史上可是作過大貢獻有過大功勞的。可現在它似乎不那麼風光。當廣州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文化北伐"時,它瞻前顧後(看北京,看廣州);當上海以浦東開發為契機,成為長江流域經濟建設的"龍頭老大",而重慶也在一夜之間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時,它東張西望(看上海,看重慶)。它看到了什麼它看到東(上海)南(廣州)西(重慶)北(北京)都在發展,而自己夾在當中,卻大大落伍。有著辛亥首義之功的武漢,有著能當首都條件的大武漢,現在卻只有一個"大而無當"的大城市框架,而且"高不成,低不就",既大不起來,又小不下去。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戶部巷

攝影/Eterlaine

也許,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武漢人就不該抱怨運氣,埋怨別人,而該好好想想自己。

長年在外工作、對各大城市市民習氣領受頗多的武漢市人大代表王新國就曾很有感慨地說:"武漢人愛到處晃,幹事也晃晃,'荷花'晃掉,'鶯歌'晃啞。我幾次看到在街頭喝汽水的小青年,喝完了把瓶子砸在馬路上。這連小市民都算不上。至於過完早亂扔碗,隨便過馬路、吵架、抖狠,都不是現代化大都市應有的現象。"(1999年2月2日《新聞信息報》)

武漢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武漢街巷

攝影/Eterlaine

無疑,武漢沒當上首都也好,不那麼風光景氣也好,都不該由武漢市民來負責。——這裡面有極其複雜的多種原因,不是哪個人負得了責的。但武漢人的性格沒幫上什麼忙,甚至幫了倒忙,卻也是事實。比如,在武漢生活,隨時都要準備吵架;而在武漢的國營大商場購物,也很少有心情愉快的時候。"售貨員們永遠惡劣的態度和永遠懶散的作風,使你覺得他們站在那些櫃檯裡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讓你滿心不快地走出他們的店門"(方方《在武漢購物》)。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了這種惡劣,對那些態度好得出奇的商店反倒起疑,懷疑他們要推銷假冒偽劣的產品。很多人都說,武漢人的性格就是這樣的,其實他們人很好。我也認為武漢人很好,甚至很可愛,然而卻讓外地人受不於是,我們就想問一句:武漢人的性格究竟是怎麼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