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還是“機”?看歷次疫情發生時的盤面

“危”還是“機”?看歷次疫情發生時的盤面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A股鼠年首個交易日,指數開盤集體大跌,早盤一度回彈,整體仍持續走弱,滬指、深成指均跌逾8%,創業板指跌超6%。

疫情對股市短期形成衝擊、指數出現下跌在所難免。然而在五部門聯合發文通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央行釋放1.2萬億元流動性的背景下,投資人一邊關注大盤波動,一邊發出疑問——是不是緊張過頭了?

以史為鑑,我們或能更好地預判市場變化。近日,各大機構均翻出了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A股的歷史數據加以分析,得出的結論十分相似——基本面與流動性主導市場走向,疫情只能引發股市短期下跌。在當下,我們試圖通過多方採訪,覆盤歷次疫情發生時的大盤情況,為大家理性看待當前市場提供參考。

覆盤:市場有自我修復功能

粵開證券策略組分析,回顧“非典”時期A股市場的表現,整體來說,“非典”疫情帶來了市場波動與短期的市場下行,但疫情結束後市場得到緩和。具體來說,可以根據“非典”擴散及防治進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疫情初期(2002年11月—2003年2月):2002年11月16日廣東佛山發現首例“非典”病例,“非典”開始出現,在疫情初期關注度低,市場受疫情影響較小,市場主要受“春季躁動”影響,市場呈現震盪行情。

疫情擴散期(2003年3月—4月中旬):3月6日北京出現第一例輸入型病例後,疫情開始暴發,市場出現小幅下行,但隨著政府《非典型肺炎防治技術方案》的頒佈以及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合作,國家開始重視“非典”疫情,市場整體維持樂觀情緒,市場行情受疫情影響不大,市場呈現出上升表現。

疫情嚴峻期(2003年4月中旬—5月中旬):4月16日WHO正式宣佈SARS病毒,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疫情會議,市場開始出現轉折,認識到“非典”疫情的嚴重性後,上證綜指短期內下降幅度約8%,市場出現擔憂情緒。

疫情緩解期(2003年5月中旬—7月):隨著國家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短期內由“非典”帶來的負面情緒逐漸緩解,A股也得以企穩。

“危”还是“机”?看历次疫情发生时的盘面

中信建投指出,雖然“非典”疫情帶來了A股的短暫下挫,但疫情暴發期下跌的行業一個月後均迎來不同程度的補漲,暴發期抗跌的行業卻迎來不同程度的補跌。市場修復自有其潛在邏輯存在。

宜信財富董事總經理、資本市場負責人王浩宇向南方+記者分析指出,市場厭惡不確定性,而人性放大了不確定性。與洪水、火災等因素一樣,病毒蔓延產生大量不確定性,並被市場負面定價。從人性角度看,初期疫情被輕視,隨後又被過度擔心,直到局面反轉再恢復平靜。通常看,人們往往給當下變量過大的權重,給長期變量過小的權重。

從歷次疫情情況看,王浩宇認為,歷次疫情高峰期後,全球市場普遍明顯修復。疫情對市場的影響,更取決於嚴重程度、宏觀環境。如H1N1適逢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底部、H7N9處全球經濟復甦初期,市場反應不顯著;疫情高峰過後,市場普遍明顯修復,從過去6次疫情後1至3個月,市場反而有較明顯正回報。

“危”还是“机”?看历次疫情发生时的盘面

回到今天早上的盤面,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A股開盤結果是可以預料的。市場釋放能量,反映了市場如何定價這個疫情影響。我們應該相信市場和市場自身的恢復力。任澤平指出,後面關鍵是做好防範次生性風險,做好流動性支持、股權質押風險化解、紓困重災行業等

市場:機構淡定應對

記者發現,與散戶普遍的情緒相比,面對疫情,機構投資者則顯得更為淡定。有私募機構一線操盤人員表示,投資組合和策略暫時不會改變,中長期獲利才是目標,而疫情並不會改變A股中期向好的勢頭。

據悉,連日來多家券商機構還紛紛召開了機構投資者電話會議,其間多提到了疫情下的投資機會。中信證券表示,因疫情負面影響而打出估值空間、但全年實際影響不大的板塊也迎來最佳配置時機。

機構對於市場得出以上判斷,與對此疫情的防控措施及政策釋放有關。王浩宇指出,與SARS比,此次疫情有多個正面因素。首先,政府應對措施更加透明、果斷,迅速阻截傳播並加快資源調配,世界衛生組織對此反應積極。而2002年11月出現的“非典”,2003年4月份全面暴發,6月份基本控制,7月份才結束。此次疫情於2020年春節被全面控制,30多個省份啟動了應急預案。其次,SARS期間積累的寶貴經驗和防疫能力,帶給我們較強的流行病學科研能力、應急響應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雖然疫情仍暴露出一些問題,但SARS經驗發揮的巨大作用仍不可否認。再次,與17年前比,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在民航、鐵路、建築、通信等方面協同力更強、縱深更廣,形成了強大的解決問題能力。

在政策層面上,與2003年不同,目前市場保有了相當充裕的流動性。央行開展的1.2萬億元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於3日下發。央行方面同時表示,還將通過常備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資本市場監管者也在釋放“彈藥”。在疫情嚴重區域,證監會規定股票質押協議到期可展期3—6個月,證券公司也被要求不主動對疫情嚴重區域兩融客戶實施強制平倉。除此以外,證監會還設立了公司債發行綠色通道,支持發新還舊。

粵開證券預測,疫情結束後,逆週期調控將加碼,可能的措施包括降準、調降MLF和LPR的利率、提高財政赤字率、進一步提高專項債投向基建比例、政策性銀行加大對基建項目配套融資的貸款支持、在“全面落實因城施策”框架下更多城市放鬆地產調控、加大汽車消費刺激力度等。後續政策能否超預期放鬆將是左右市場進程的主要矛盾。

對此,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還進一步表態,鑑於疫情的發生及近期境外市場的反應,對於開市後A股市場可能出現的異動,有關部門將保持高度警惕,堅持底線思維,出臺和研究對沖工具,緩解市場情緒。

證監會之下,滬深交易所及全國股轉公司也在信息披露、年費減免等方面作出了細緻規定。可以說,監管層已在保持A股市場正常、順利運行的前提下,為化解疫情對市場的衝擊作出了最大努力。

操作:“危”後為“機”?該如何參與

粵開證券分析指出,從市場調整的時間節奏來看,本次疫情或分為三個擴散階段。樂觀情境下,在2月底學生返程高峰之前,疫情或將得到更為有效的控制,二級市場所受到的衝擊也將消退。進入3月,市場預計在底部整固或迎來一定的反彈,而4月份又是一季報公佈的密集階段,一季度疫情對相關上市公司的負面影響也會有所顯現,導致股指或再度承壓。“我們認為指數再創新低的概率較小,主要考慮到屆時全國‘兩會’的召開有望釋放一定的政策利好,疫情對於經濟的短暫衝擊,將在逆週期政策之下形成相應的對沖。”粵開證券研報指出。

“投資的本質,是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入。疫情或推動金融資產價格下跌,但對長期價值影響有限,價格下跌反而為堅定的長期投資者創造了機會。”王浩宇表示,“別人恐懼時貪婪”,是當下應反覆思考的一句話。他認為,中國股市或跟進下跌,“黃金”時代被短暫延遲、但趨勢不改。情緒是資本市場波動的放大器,A股在假期積累的緊張情緒帶動下,伴隨海外市場產生下行震盪局面。參考2003年初,機構投資者等一致認為牛市即將到來,但“非典”將其延緩三個季度,上證綜指從1600點降至1300點,估值再次處於低位,創造了“深蹲起跳”的機會,2003年11月短暫牛市才啟動,目前已升至近3000點。同期,債券市場避險情緒攀升,國債價格明顯上漲、收益率快速下跌。

“危”还是“机”?看历次疫情发生时的盘面“危”还是“机”?看历次疫情发生时的盘面

王浩宇認為,冷靜地看,疫情將幫助中國資本市場儘快完成探底,創造較好的佈局機會。 A股仍是全球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會,四大長期因素不變:市場估值全球最便宜、海外機構資金湧入、“科創板”推動註冊制擴圍、法制化打擊造假力度空前,2020 年起,A股迎來結構性“黃金”時代。如果A股在疫情帶動下繼續調整,且宏觀經濟如前所述影響相對較小,則將創造明顯的價格和價值偏離機會。

“危”还是“机”?看历次疫情发生时的盘面

在具體板塊上,王浩宇分析,微觀受影響的行業較集中,疫情拐點後迎反轉。宏觀經濟影響雖可測算,但微觀層面影響不可忽視,每個投資人“體感”也可知。服務業如餐飲、酒店、旅遊、線下消費、線下商業、珠寶奢侈品、肉製品消費等,將受到最直接衝擊。對比“非典”,上述大多行業在疫情解除後一個季度修復了估值、盈利回升;而入境旅遊、會展等行業,需3個季度全面修復;進一步看,很多產業從商業形態也會發生質的變化,如當年“非典”時期崛起了京東這樣的電子商務公司,而此次疫情將推動“線上替代線下”的如生鮮、觀影等行業的新變革。

【記者】陳穎

穩金融,戰疫情。更多信息,請關注廣東金融發佈廳↓

相關鏈接:

疫情對各行業影響如何?覆盤“非典”,我們得出這些結論

疫情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覆盤“非典”我們得到這些答案

【作者】 陳穎

【來源】 289財經熱點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