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知識網絡】

歷史: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階段特徵】

總述:人類先後進入“蒸汽時代”與“電氣時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特徵:兩次工業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西方逐步確立了在世界的領導地位;為了擴大市場和原料產地,西方列強陸續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活動。

【考點精析】

考點1 第一次工業革命(九上第20課)

一、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上半葉。

二、最先開始的國家:英國。

三、首先開始的部門:棉紡織業。

四、重大發明

(一)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二)蒸汽機的改進:

1.時間、人物:18世紀中期,_瓦特改進了蒸汽機。

2.應用: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後來許多生產部門都開始使用蒸汽機;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

3.意義: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極大地提高了_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

4.影響:瓦特蒸汽機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動力,使早期以_水作動力的工廠可以設在遠離河流的地方,工廠的規模也變得更大。進入19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_大工廠代替,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三)1825年,由斯蒂芬森設計的蒸汽機車拖著車廂載著450名乘客正式試車,標誌著鐵路時代的開始。

五、實質: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六、影響: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七、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後期起,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學習英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法國、美國、德國等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

【知識拓展】

1、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1)政治前提: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政局穩定。

(2)市場:到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一系列殖民戰爭最終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空前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

(3)資本: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擴張掠奪、海外貿易和國內圈地運動等積累了大量資本。

(4)技術:手工工場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5)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大批無地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2.工業革命的特點:

(1)許多技術發明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結合。

(2)首先發生在英國,其他國家發展進程緩慢。

(3)以紡織工業為突破口。

3.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4)中國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

考點2 第二次工業革命(九下第5課)

一、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初。

二、代表國家:美國、德國。

三、顯著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四、重要成就

(一)“發明大王”愛迪生:美國人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鹼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

(二)內燃機的創制:

1.過程:

(1)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煤氣內燃機。

(2)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研製出汽油內燃機。

(3)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柴油內燃機。

2.意義: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在交通運輸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帶動了相關的新興工業的發展。

(三)汽車:

1.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茨(“汽車之父”)製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2.1913年,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了汽車製造業的革命。

(四)飛機: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邁出了人類航空技術的第一步。

(五)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1.1867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後來又研製出無煙炸藥。

2.1869年,美國人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的製造技術,現代塑料工業由此誕生。

3.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開闢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

【知識拓展】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自然科學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

(2)幾乎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新技術從一國走向多國,規模巨大,發展迅速。

(3)一些後起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

五、影響

(一)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

(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三)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重難點突破】

1、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歷史: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2、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

(1)歐美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譽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近代工業產生(包括洋務企業和

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

(1)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完成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掀起救亡圖存運動高潮。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3、兩次工業革命給我們的啟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在生產力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

青少年學生應學習發明家們善於思考、敢於創新、刻苦鑽研、大膽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自我檢測】

世界工廠為世界製造,世界工廠因創新而不斷變遷;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下表

工業革命與世界工廠的變遷

歷史:比較兩次工業革命

——摘自孫林巖《全球視角下的中國製造業發展》

材料二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美國拋棄了英國模式,轉向重工業發展……憑藉其在科學技術上的領先,以及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上無法比擬的優勢,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周斌、李水鳳《中國:做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

材料三 中國商品充斥於世界各個角落,以至於有“離開中國,世界就無法生活”的說法……但是中國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場網絡、管理訣竅還在歐美日等跨國公司手中,這就出現了“中國發展,外國賺錢”的局面,利潤流向國外。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中國的製造業處於價值鏈的低端。——摘自陶金珏《當代中國世界工廠問題研究》

(1)根據材料一,“世界工廠”的產生起源於哪一歷史事件?並概括“世界工廠”國家的主要特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首先成為“世界工廠”的政治前提。

(2)根據材料二,指出美國的“世界工廠”與英國相比有何不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美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離開中國,世界就無法生活”說明了什麼?如何才能改變“中國發展,外國賺錢”的現狀?

(4)綜上所述,從“世界工廠”的變遷中,我們可借鑑的主要經驗是什麼?


【參考答案】

(1)事件:工業革命。

特徵:都是製造中心,製造業發達。

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2)不同:發展重工業。

原因:南北戰爭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掃除障礙;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機,提高生產能力等。

(3)說明:中國商品種類多、產量大;銷售範圍廣。

改變:中國應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打造國際品牌等。

(4)制度變革;科技創新;質量提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