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智慧的交友之道,在於久而敬之,如此就能“不離不棄”

豪豬生長在非洲,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它們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體取暖。但是當它們靠近時,身上的毛尖會刺痛對方使它們立刻分開,分開後因為寒冷它們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為痛又分開,這樣反覆數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彼此間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其實,豪豬的距離對於友情同樣適用,過於親近,有時會被刺傷,過於疏遠,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溫暖,只有把握好相處距離,才能讓友誼之樹常青。

最智慧的交友之道,在於久而敬之,如此就能“不離不棄”

“近則不孫遠則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可太近,也不可太遠。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離的智慧。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時期的晏子對於交朋友的態度,晏子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全始全終。對於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終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然而,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對朋友卻能全始全終,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晏子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就在於“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關係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就好比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脾氣一樣。但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於“久而敬之”。

世界上沒有一種關係可以是永遠不變的,朋友是一種隨時可以改變的關係,也是一種難以真正確定的關係。距離是維持朋友關係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間,一旦空間被擠壓被侵佔,友誼的大廈就會倒塌。遺憾的是有些人一善於調整距離,恨不得朝朝暮暮泡在一起,這便犯了交友的大忌。

最智慧的交友之道,在於久而敬之,如此就能“不離不棄”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句樸素的真理,當人忽略了“距離”就會使朋友之間輕鬆自如的關係變得堅張、壓迫,充滿了危機。朋友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這樣,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將不復存在。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間過於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衝突,產生隔閡。待友不敬,有時或許只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埋下破壞性的種子。所以,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干涉,久而敬之。

當然,久而敬之不代表疏遠,不代表感情變淡,而是讓友誼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距離中維持良好的狀態,永遠“不離不棄”。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合夥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裡窮。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結果三次逃跑,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可惜最終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後來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

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鮑叔牙一次次為管仲申辯,並始終善待自己的朋友,不離不棄;不但幫管仲走上了平坦的仕途,也為這段友誼留下了千古佳話。

最智慧的交友之道,在於久而敬之,如此就能“不離不棄”

久而敬之、交而不棄,這些都是千古賢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的交友之道,這些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掌握好交友之道,你的友情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