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給你方向!乾貨分享

讀這本書之前,總覺得生活喪失意義,煩惱無助,想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覺得混過了今天就好了。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自己缺的是幸福的能力。

當能夠調節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看法時,才能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體會到的“何陋之有”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從容平和的面對人生的生活百態。 希望這本書能在你尋找幸福時,提供一點幫助!


《幸福的方法》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給你方向!乾貨分享


泰勒本·沙哈爾博士 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和組織行為學博士,近年專事個人和組織機構的優勢開發、自信心,以及領袖力的提升研究。其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被哈佛學生推選為最受歡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課程,“其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泰勒在哈佛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導師”,同時他還受聘為多家著名跨國公司的心理諮詢師和培訓師,他的課程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被眾多企業家和高管們譽為“摸得著的幸福”。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紐約時報》和《波士頓環球時報》等數十家著名媒體對他進行了專訪和報道。


【解讀】

一、對幸福的迷惑


作者16歲那年,在以色列全國壁球賽中奪得冠軍,就在他以為勝利可以帶來無限快樂,為此生理和心理上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一切如此公平。可是就在當晚,狂歡過後作者獨自回到自己的房間,坐在床上,嘗試著在睡前再回味一下那無限的快感。出人意料地,那些本以為會保持很久的成就感、那些最珍視的來之不易的喜悅,忽然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失落和空虛再次佔據了內心,忽然感到迷惘和恐懼,淚水奔湧而出。幾個小時前還是喜極而泣的淚水,僅幾個小時後就滿是傷心和無助。如果在如此圓滿的境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我又能到何處去尋找那持久的幸福呢?


二、學習並開始解讀人生的四大象限


①忙碌奔波型:為何有這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造就了這種信念:如果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我們獎勵;如果工作表現好,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卻不在意當下的感受,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我們從不會因為享受過程而得到獎勵,我們認為能否達到目標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結果,而無視過程。一旦達到目標之後,我們經常會把放鬆的心情解釋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艱難,成功後幸福感就越強。因此,當我們擁有這種錯覺時,就不由自主地對這種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它絕不等同於幸福。


這種幸福可被稱為“幸福的假象”,它們來自於壓力和焦慮的消除,無法長久維持,因為它本身就是與負面情緒共生的。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了而高興。然而,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當痛楚消散,我們很快就會把健康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病癒的喜悅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即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即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時期,曾經忙碌奔波地生活。如果有,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給自己一些建議。


②享樂主義型:“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在尋找快樂並且逃避痛苦。他們只是盲目地滿足慾望,卻從不認真地考慮後果。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慾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讓自己開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再說。他們在愛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鮮勁兒一過,他們就開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於享樂主義者只看重眼前,短暫的快樂有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如果吸毒能帶來快感,他就會去吸毒;如果工作辛苦,他就會逃避。

享樂主義者誤認為天堂的地獄:沒有目的和挑戰,生活變得毫無意義。如果我們只想著享樂,總是逃避挑戰和問題,那和一般動物有什麼不同呢?但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一些“享樂主義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圖享樂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義,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園早日出現。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作為享樂主義者的經歷或者一段享樂的生活,這種生活的好處和代價分別是什麼?


《幸福的方法》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給你方向!乾貨分享


③虛無主義型:“虛無主義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經放棄追求幸福的人,他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為了未來而活,“享樂主義型”代表為了現在而活,“虛無主義型”則代表沉迷於過去而放棄現在和未來的人,他們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

在一個類似的實驗裡,塞利格曼讓兩組受試者聽噪音。第一組受試者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組受試者則無法阻止噪音。之後,他再次向兩組人播放噪音,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實驗中的第二組受試者卻無動於衷,原因就是“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的實驗證明,人非常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所以當失敗或無助時,我們經常會選擇放棄,甚至感到絕望。

反思:回想一下,在某件事情上或是某段時間裡,你是否也曾感到墮入了虛無主義的旋渦,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當時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給自己一些建議的話,會是什麼樣的建議呢?


④感悟幸福型:我們要到什麼年齡才能夠停止為未來擔憂,全然地去享受生活?作者說:不要問自己“是否應該享受當下的快樂或者未來的幸福”,而要問“如何才能享受當下的快樂以及未來的幸福”。

當然,眼前和未來的收益有時是衝突的,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確實容易顧此失彼。但大多數情況下,眼前和未來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創造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也可以幫助他取得好成績,並且在未來獲益。談戀愛也一樣,兩人共同享受著愛情的美好,幫助彼此的成長與發展。同樣,當我們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時,無論是商業、醫學還是藝術,我們一樣可以在享受的過程中取得事業的進步。

但有一點要切記:如果企圖永遠幸福,可能只會導致失敗與失望。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時為我們帶來當下與未來的幸福。有些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犧牲一點快樂,去換取目標的實現,有些平淡或瑣碎的付出是無法避免的。就像為考試而學習、為未來而攢錢、為實現一個目標而超時工作,這些都會帶來些許不快,但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獲益。重點是,就算我們必須犧牲一些眼前的快樂,也不要忘記我們仍然可以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儘可能地發掘出能為當下和未來帶來幸福的行動。

其實,享樂主義也有一定的好處,只要它不帶來任何負面的結果,有時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上,也可以讓自己放鬆,產生煥然一新的感覺。只要是適度的,有時放鬆一下自己,什麼也不想,投入自己的愛好中,可以讓我們更幸福。

反思:回想一下,在某一件或兩件事情中,你是否曾同時體會到當下和未來的幸福


三、幸福學習法


兩種學習動機模式: “溺水模式”與“性愛模式”。

“溺水模式”有兩個特點:①有從痛苦中解脫的強烈願望;②一旦解脫,我們常會把那種舒適誤認為是幸福。如果把一個人的頭按進水裡,這個人會痛苦,會掙扎著要出來。如果他在最後一刻離開水,他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地呼吸,接著便是那醉人的解脫感。 當然學生們的情況沒有那麼恐怖,但這種動機的性質(避免失敗)卻是相同的。在每個學期中,他們沉溺在自己不喜歡的作業裡,因為考試失敗會讓他們感到恐懼;可一旦從書本、功課和考試中解脫,他們即刻就可以擁有那種輕鬆感,而這種感覺很容易被誤認為就是幸福。


“性愛模式”卻是另外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一種可以同時得到當下與未來幸福的模式。那些美好的學習時光,無論是閱讀、研究、思考還是寫作,都可以將其視為性愛的前奏。學生們的經驗表明,當知識和直覺的界限消失時,即當我們找到答案時,就像是性高潮的感覺。在“溺水模式”裡同樣會有這種達成目標後的高潮,但在“性愛模式”中,我們卻是從一開始乃至每一件事裡都能得到快樂。


四、幸福工作法


MPS模式,指的是意義(Meaning)、快樂(Pleasure)和優勢(Strengths)。

哪些事能夠帶給我意義,把它都列出來;哪些事能給我帶來快樂,把它都列出來;我在哪些方面有優勢,把它都列出來;然後在三個圓圈裡找交集。最核心的交集就是應該去尋找的工作方向(如下圖);


《幸福的方法》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給你方向!乾貨分享

但有時候沒有那麼幸運,這時你需要學會賦予你的工作使命感。不要對工作有偏見,你找不到工作的意義,說明你缺乏幸福的能力。


五、結語


一般人對幸福的一個誤解是,他們總覺得某一樣東西可以最終改變他們的幸福感,比如說一本書或是一位老師、一個夢中情人、某件事情的成功、一個獎品或一個偉大的發現。當然,以上事情確實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快樂,但它們都不是永久的。如果相信這些神話,只會導致失望。任何幸福的生活絕不是源於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積而成的,無論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還是點點滴滴的瞬間。


想要擁有幸福的生活,想要發揮追求終極財富的潛力,我們首先應當接納“活在當下”的理念,也就是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那些普通、平常的小事,比如我們可以從與親人相處、學習新知識以及工作任務中獲得意義與快樂。日常生活中這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更幸福。從現在開始!

書中還有很多關於幸福婚姻、目標與幸福的關係......的解讀。


如果喜歡此書,我把電子版本PDF格式的可以發給你,需要的下方留言。


《幸福的方法》在追尋幸福的路上給你方向!乾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