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說起19世紀著名的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這個名字肯定會第一時間出現在許多人的腦海,而之所以大部分人會第一時間想到他,不僅僅是因為他首先發現了光線的紅移,找到了宇宙在膨脹的證據,還因為他是第一個提出河外星系形態分類的科學家。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為了表彰和紀念他對人類探索、認識宇宙做出的巨大貢獻,一臺著名的望遠鏡就是以愛德文·哈勃的名字命名,它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眼睛——哈勃望遠鏡。

事實上,在19世紀並不是只有愛德文·哈勃一個天文學家對人類做出了貢獻,還有許多科學家同樣在天文學領域畫下了濃墨的一筆,只不過他們都被愛德文·哈勃的“光芒”掩埋了,而一位名為奧伯斯的德國科學家就是被“掩埋”的一員。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奧伯斯之所以被人們知曉,主要是因為他是第一個解釋彗星“尾巴”形成原理的人。今天,因為觀測工具和觀測手法的不斷革新,我們早已經能夠通過多個方面瞭解彗星形成的原理,但是對於之前科技相對落後的時代,彗星一直被人們賦予了許多神秘的色彩,主要原因就是彗星擁有長長的尾巴,甚至還有人非常懼怕彗星。

但是在奧伯斯解釋彗星尾巴的形成原理之後,彗星神秘而不詳的刻板影響開始漸漸從人們心中褪去,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位被人熟知的天文學家。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然而相信許多人不知道,科學界認為奧伯斯最厲害之處不在於對彗星尾巴的解釋,而是他在1823年所提出的一個被後人稱為“奧伯斯悖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甚至直到今天仍然讓科學家們頭疼不已。

奧伯斯認為,宇宙是一個無限大的空間,而在這個無限大的空間中又有無數發光的天體,所以在地球上觀察夜空應該每個方向上都是明亮的,不應該會有黑暗的地方。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簡單的來說,地球的夜空實際上是被無數的天體完全覆蓋了的,因為天體極多所以中間沒有任何的縫隙,而光在宇宙中又是幾乎不會損耗的,這就意味著這佈滿夜空的天體所發射出來的光,一定會全部到達地球從而導致點亮夜空,也就是說地球的夜空應該是亮如白晝的。

但是現實卻與之相反,我們看到的星空不僅不是亮如白晝,反而是大面積的漆黑,只有點點星空在空中閃爍。這就是“奧伯斯悖論”。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奧伯斯悖論剛被提出的時候,因為對宇宙的認識不夠,所以沒有人能夠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而當哈勃提出宇宙是超光速膨脹的,並且找到膨脹的證據之後,人們一度認為“奧伯斯悖論”能夠被完美的解釋。

因為哈勃認為宇宙膨脹速度比光速還快,這就導致宇宙中許多天體發射出來的光永遠無法到達地球,而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光,是因為這些光到達了地球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既然這些光線根本無法到達地球,所以我們當然也就看不見,夜空也當然就是漆黑的。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不過,由於哈勃提出的宇宙膨脹理論並不完善,所以這種解釋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科學家嘗試研究不同的宇宙模型,期望從中找到能夠完美解開“奧伯斯悖論”的方法。

而“奧伯斯悖論”雖然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至少讓我們從中知道了一個事實,而這個事實能夠對文章標題進行回答:肉眼看到的星空,不是真實的星空?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星空的確不是真實的星空。雖然這個答案有些顛覆認知,但是無論是“奧伯斯悖論”還是天文學常識都告訴我們,看似漆黑空曠的夜空其實密佈著無數發光天體,這才是夜空真實的樣子,而我們看到的點點星光只是它們中的極少數。

但是事實上,“極少數”這個詞無法體現出人類肉眼的悲哀。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肉眼在夜空中所看到的點點繁星,距離地球500光年以內的有75%,距離地球1000光年的佔到了95%。而整個銀河系的直徑卻大約在20萬光年。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這就意味著,人類千百萬年來所仰望的“星空彼岸”,其實只是銀河系中一段很小的距離,但是因為宇宙中存在著光速無法超越的“鐵律”,再加上人類短暫的壽命,這一小段距離人類將永遠也無法征服。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夜空中閃爍的星星,30%都是比太陽體積、亮度大許多的恆星,所以我們才能夠在距離它們幾百甚至幾千光年外的地球看到它們。而剩下的幾乎都是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行星。當然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永遠都是太陽系內的行星,畢竟它們離我們最近。

肉眼看到的星空,並非真實的星空?答案顛覆認知

而夜空中除了能夠看到距離我們遠近不同的恆星、行星以外,在晴朗的夜晚有時還能看到幾個發光的霧狀物,它們就是人眼能夠看到的最遠物體——河外星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