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不超過2人獲獎。從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裡,除去2004年和2015年出現空缺,共有33位科技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他們或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或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技術產業化中,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從“90”後到“60”後 他們多來自這些省市從籍貫看,獲獎者來自中國各地,南方北方都人才輩出。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天津、山東、河北,到上海、浙江、四川、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都出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來自浙江、江蘇、上海、山東、遼寧5地的獲獎者較多。從獲獎年齡看,有5位在獲獎時已年逾90,21位年逾80,6位年過70,1位年過60。讓人遺憾的是,他們當中已有14位離開了人世。記者注意到,33位獲獎者都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經歷了中國抵禦外敵、由弱變強的過程,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成長,堅定信念,耗費畢生精力,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過半是海歸 這兩所國內高校校友最多從學術背景看,獲獎者都師出名門。他們當中有5人是北大校友,5人來自清華,數量最多。此外,也有來自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畢業生。不少獲獎者畢業的院校都曾是過去中國頂尖的院校,但現在或改了名字,或歸入其他院校,已不復從前,比如燕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上海震旦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獲獎者中,半數以上有留學經歷,3人曾在英國留學,6人曾在前蘇聯留學,8人曾在美國留學。他們留學的時間多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有的獲獎者在學成歸國時曾遇到重重阻礙。比如,被譽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的謝家麟,在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受阻。1952年,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少留學生們都預備回國一顯身手。然而,謝家麟在歸國途中卻被攔下並禁止離境,直到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5年,美國移民局來信,要謝家麟在做永久居民和限期離境之間做出抉擇。謝家麟毫不遲疑地做了儘早回國的決定。他說,“我希望自己能對生我育我的祖國做出些貢獻,這是我們這一代留學生的普遍的心聲。”
這些領域成得獎熱門 他們都被稱為“……之父”從研究領域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的研究方向涵蓋了數學、農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地球環境科學、航天工程、氣象學、醫學、煉油催化應用科學、植物學、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材料學、人居環境科學、雷達研製、核試驗等多個領域。其中,醫學、物理學、航空航天、核試驗等領域均有多人獲獎。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也產生了多名獲獎者。比如致力於解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培育多個優質小麥品種的小麥遺傳育種學家李振聲;摸清中國植物資源基本家底的植物學家吳徵鎰;通過研究黃土幫助人們認識全球變化的地球環境科學專家劉東生;致力於為城鄉居民提供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等等。記者梳理發現,獲獎者中,包括2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其中有3位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此外,獲獎者中還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她也是這其中唯一的女性獲獎者。能得到國家最高科技獎這個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並不簡單,單從人們對這些獲獎者的稱呼上,就能感受到他們有多厲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當代畢昇”王選、“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金怡濂、“黃土之父”劉東生、“中國催化劑之父”閔恩澤、“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中國高溫合金之父”師昌緒、“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一個個簡單稱呼的背後,是這些科研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不為人知的付出。比如,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面對國外技術封鎖,在沒有研究基礎的情況下,帶領團隊自行研製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不斷攻堅克難,最終於1970年研製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而“長征一號”建造週期之短,在世界核潛艇發展史上是罕見的。這份成功,離不開堅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在媒體採訪中,黃旭華就曾說過,“中國自己有志氣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夠把核潛艇搞出來,十年不行那就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一千年,一千年不行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獎者全名單來了↓↓↓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盤點:共有3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誓言無聲,國士無雙

致敬,中國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