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對絕大多數中學生而言,作文中最頭痛的問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卷上的作文命題千奇百怪,自身的生活卻永遠機械循環於家庭與學校這最短的生活間距中。

要想憑藉了這有限的人生閱歷,來應對無限廣闊的作文命題空間,倘若沒有一顆敏感的心,著實是一件難事兒。所以,每當老師將一個題目寫在黑板上,教室裡便常常是一片嘆息:唉,又寫作文啊!

其實,在寫作素材的認知上,多數中學生朋友都犯了錯。相當部分同學,將寫作素材片面理解為生活中那些“有故事”的人和事。不但對尋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不屑一顧,而且對前人心血凝聚而成的經典性文學作品漠然處之。這,實在如身處寶山卻一貧如洗的愚人。

且不論那些蘊藏著諸多生動細節的平凡生活,也不說那全方位展示社會生活畫卷的經典作品,單是語文教科書上所學的那些長長短短的課文中,就有著無窮無盡的寫作素材。這些課文,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事齊備,喜怒哀樂怨惡懼七情充溢。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只要能夠鑽研進去多元解讀,便能找尋到相當多的可適應多種主題需要、多種文體要求的寫作素材。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一、經典性教材可以滿足多種主題的寫作需求

任何一篇優秀的課文,都可以展示一種立體的而絕非平面化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立體性”,具體到課文所反映的主題意義上,通常就是在佔據主導性核心思想的內容之外,還廣泛存在著其他一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義。

正是這種意義的多元性,使得任何一篇課文都絕不會僅僅只適用於某個單一的寫作主題,而是有足夠豐富的資格,充當各類主題的議論文寫作的論據素材。

例如高中教材起始階段所學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短短的114字中,主導性的核心思想顯然是年輕人的社會使命感。

除了這一核心意義外,至少還包括以下幾點意義:面對破碎山河與動盪時局而生髮出的憂患意識,青春的激情,讀書人應有的人生追求方式,秋之豪情等。

從寫作角度看,這些意義的提煉,自然不是為了完成一兩個簡答題。換個角度思考:當我們需要寫作這幾類主題的作文時,就完全可以將毛澤東以及《沁園春·長沙》中的相關詩句應用到我們的作文中,使教材中的內容,成為我們寫作的必要素材。

當我們面對《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個命題時,可以這樣化用《沁園春·長沙》的內容:置身巍峨的嶽麓山巔,放眼山腳下蜿蜒流淌的湘江,年輕毛澤東的內心深處,是否有兩種力量在衝撞激盪著呢?眼前這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群山,在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時代大潮中,究竟應該守護一份沉穩,還是孕育更多的靈動,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我無法透過歷史的時空,去探究一代偉人彼時彼地的真實思想,然而我知道,無論是沉穩如山,還是靈動若水,倘若沒有了青春熱血做鋪墊,沒有了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壯志,沒有了“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責任感,毛澤東又怎麼能成為曠世英雄?

面對《懷想天空》這個命題時,我們可以這樣化用《沁園春·長沙》的內容:透過課本上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我依稀看見,84年前的嶽麓山上,滿眼的楓葉,將天地山川浸染得血一般鮮豔。年輕的毛澤東,就那樣站立在遼闊蒼茫的天穹下,他一手叉腰一手指向遙遠的雲際。從此,我們頭頂的天空中,多了一顆耀眼的星;我們心靈的天空中,多了一尊不朽的雕塑。

如果是以“獨處”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我們也可以這樣化用《沁園春·長沙》的內容:與懼怕孤獨的古人不同,“獨立寒秋”的年輕毛澤東,內心裡全無半點陳子昂式的“愴然而泣下”的感慨,也無絲毫杜子美的“艱難苦恨”。毛澤東的眼中,是萬山紅遍的壯闊美景,是百舸爭流的昂揚激情,是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概胸襟。這樣的獨處,因為淡化了個體生命的患得患失,因為將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了歷史和社會的宏闊時空而煥發出燦爛光芒。

寫作2018年高考作文全國卷時,同樣可以把《沁園春·長沙》中的相關素材整合為論據材料,用來論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的觀點。比如下面這三個片段,就來自相關的學生作文——

片段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挑戰,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奮鬥與艱難。毛澤東生活在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時代,擁有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使命擔當。其實,無論我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握自己的人生,才是不變的選擇。青春的生命理應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片段二:

透過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而出的文字,我們感受到了那一代人意氣風發、風華正茂的雄心與壯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與氣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造就那個時代的應有輝煌。新時代青年也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鑄就這個時代的新篇章,一同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片段三:

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這樣一群中流擊水的年輕人,他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好不得意。他們因為機緣而得以在那個時代大展拳腳,他們給時代帶來了機遇,讓中華民族有了站起來的機會。

這三個片段都對詩歌內容進行了切合題旨的歸納提煉,具有一定的論述力和可讀性。當然,也都有缺憾,在運用論據分析論點時未能很好地展開。

我在指導學生運用《沁園春·長沙》論證2018年高考作文全國卷時,也寫了一段文字供學生們參考。下面是我寫的片段: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但這機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絕不是可以從天而降的餡餅,而是隻垂青有準備的人。九十四年前,當年輕的毛澤東獨自佇立橘子洲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之時,與之年齡相當的青年何止千萬,卻唯有他高擎革命的大旗,最終領導人民走向了翻身解放。原因何在?不就是因為他面對機遇和機緣之時,勇敢地承擔起拯救中華民族的神聖使命,以“浪遏飛舟”的豪情,主動地迎接各種挑戰嗎。

請注意,我在提出觀點和引用材料之間,加了一個簡單的分析。在引用材料之後,也進行了一個簡要的歸納提煉。這兩個環節,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您願意嘗試,完全可以發現,一篇《沁園春·長沙》長沙,幾乎可以使用到90%的高考作文命題中。只要是寫作“青春”“理想”“使命”“人生”“奮鬥”等諸多主題的作文,就都可以將《沁園春·長沙》中的內容化用進去,限於篇幅,不再舉例。

再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面對“個性”“人生”“理想”“堅守”“彎路”“小門”等諸多命題時,同樣可以隨了作文主題要求的不同而靈活化用詩句內容。

高考滿分作文《心靈的選擇》中,一位同學這樣寫李白的選擇:

古之騷人墨客,無不面對著心靈的選擇,從而成就曠世美名。青山綠水,衣袂翩翩,是那詩酒為伴的李太白嗎?“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杯酒之間,便留下滿紙華章。在朝為官,卻不諳官場的黑暗。即便鬱郁不得志,猶令高力士磨墨脫靴。不羈的詩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傾軋與黑暗?寄情山水,清風為伴,明月為友,經歷心靈的抉擇,找到自己的位置,詩仙才成為真正的詩仙。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二、經典性教材可以適應多種體裁的寫作需要

經典性課文中蘊含的寫作素材,不僅可以活用為議論文的論據,還可以根據寫作的需要,化用為記敘類文字、抒情性文字中的有機構成內容。

依舊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在上面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前兩個語段從表達方式看,屬於敘事抒情,第三個語段則側重敘事議論。如此,這三篇文章的文體自然也就有了差異,前兩篇基本可確立為散文,後一篇則為議論文。

再看魯迅先生的不朽名作《阿Q正傳》。近二十年的高考中,數不清的考生將阿Q拉進作文中,藉助“精神勝利法”等極具阿Q特徵的內容來充實自己的文章。

這其中,同樣誕生了一定數量的高考滿分作文。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誠信”話題滿分作文《阿Q辦廠》。在這篇故事新編類的作文中,作者從《阿Q正傳》中提取出大量體現阿Q個性的內容,將其納入現代社會生活背景下,如此,一個既新又舊的阿Q就復活了。

這種寫法,屬於經典課文的翻新,其文體為記敘文。除了這種翻新外,更多的考生是將阿Q或精神勝利法納入議論文的框架內,用阿Q或精神勝利法充當議論文的論據,藉此闡述相關事理。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的議論文中,倘若我們需要從反面設例論證自己的觀點,就完全可以這樣說:

並非所有的選擇都有價值。當洪承疇在清人屠刀下選擇屈服時,一代名將霎時便成了千古罪人;當阿Q在“革命”的熱情驅動下選擇尼姑庵作為“首義”對象時,一場原本“氣壯山河”的革命瞬間也就成了倚強凌弱的鬧劇。只有那些建立在國家民族大業基礎上的心靈的選擇,才足以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只為個體私利殫精竭慮的選擇,註定會被其他傑出者的光芒擊碎為瓦礫糞土。

前些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中,一種被定性為“文化散文”的體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類文體的文章,其立意本無多少精深特別的地方,取勝的關鍵,全在於作者對經典性課文或經典性課外閱讀材料的有效利用上。

比如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滿分作文均為文化散文,其中《永遠的譚嗣同》《永遠的蘇武》兩篇,單從作文題目就可以知曉,這兩篇文章,一定是建立在經典基礎上的再次創造。

應該說,所謂文化散文,實際上正是我們強化的充分利用經典教材資源的產物。這類文章,或以形取勝,或以神取勝,或憑藉言辭與氣勢取勝,比起只會說些家長裡短的閒言碎語的流水賬類作文,其優勢自然十分明顯。

請看下面兩個片段。這兩個片段中,前者立足描寫抒情,後者立足敘事議論。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片段一:經典故事的情境再現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裡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 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閒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清閒與曠達!

片段二:經典人物點評闡述

持竿垂釣的莊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到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穢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立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莊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月明。他面對一池澄清 秋水,背對功名利祿,他的心就如同身邊流淌的溪水一樣清澈,潔淨。他超然的心態註定他與仕途無緣,但正是他“出入”和諧的心 態,才成就了他逍遙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樣汪洋恣肆的篇章。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資源


三、經典性教材可以為所有人提供寫作的典型範例

除了充當作文素材資源外,經典性教材還可以擔當典範性文體模式的功能。

比如,當我們需要寫作任何一篇記人的敘事性文章時,初中教材中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師》就可以當作範文,通過對它的模仿,就可以把握住通過眾多有詳有略的事例來全方位塑造人物這一寫作技法;而當我們需要寫作一篇敘事類文章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拿來做模仿的範文。如果需要寫作一篇常規意義的議論文,吳晗先生的《談骨氣》就可以作為典範;如果要寫論述類的雜文,《從三到萬》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對象。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經典課文呈現出的寫作模式,絕不會只適用於某個單一作文題的寫作,而是普適於該類文體的絕大多數文題,掌握了這些,就可以保證考場作文有文體,不至於把文章寫成四不像。這方面能力,稍加註意便可獲取,不再贅述。

總之,作文是一件需要用心完成的事兒。用心了,即使我們不能直接擁有十分豐厚的生活,但我們同樣可以從教材中從課外經典作品閱讀中間接獲取更加厚重的知識。

我相信,只要同學們平日裡注重積累,寫作時能靈活運用教材資源,那麼,所有人都一定能寫出十分優秀的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