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龙纹是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进而达到历史较高水平,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形貌不一,尽态极妍。瓷器上的龙纹往往也并不是单独出现,常与其他纹饰组合,如云龙纹、海水龙纹、正面龙纹、戏珠龙纹等等。这一时期的龙纹瓷器无论是形象题材还是制作工艺都大大丰富,达到了全胜阶段。

龙最早是作为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以象征祖先、神化和夸大自己氏族的力量。秦汉以后,龙渐渐成为帝王的代表,地位日显尊贵。而龙纹在某些方面成为帝王独享的纹饰,大约始自宋代,以明清两代最为严格。

龙的形象作为瓷器装饰形态上大致有: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正面龙纹 雍正青花海水矾红纹九龙纹盘 御窑元华堂制

正面龙纹

龙头呈正面形象,龙身盘曲绕成环形,这种图案称“正面团龙”;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雍正款珐琅彩黄地云龙纹碗

行龙

表现龙的行走之态,又名"走龙"。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300件青花海水雕刻龙纹扁瓶 御窑元华堂制

海水龙纹

以龙与海水组成,故名。表现龙游在海水中。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乾隆款黄地青花云蝠龙纹双耳扁瓶

云龙纹

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150件仿雍正青花云龙纹大肚玉壶春瓶 御窑元华堂制

戏珠龙

龙戏珠纹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二戏珠龙纹",双龙珠龙纹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多条龙戏珠,称为"群龙戏珠";图案为二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则称为 "云龙捧寿",借喻吉祥安泰。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表达中,通过两条龙对玉珠的争夺,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清乾隆 青花夔龙穿花纹折口双耳瓶

穿花龙纹

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

下面我们再谈变体龙纹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清康熙 青花螭龙纹碗

螭龙

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汉,贯穿于以后其它各时代。在神话传说中,螭龙为水神,一曰雌龙,一曰龙子。又名蛟龙,亦名蛟螭。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又称“草龙”。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100件仿嘉庆粉彩绿地夔龙花卉纹如意耳罐 御窑元华堂制

夔龙

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传说黄帝时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

形态不一的清代龙纹御窑瓷器赏析

康熙款青花龙纹梅瓶

秃尾龙

清代官窑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简称“秃尾龙”。明清两朝,此种龙纹仅清代御厂瓷器独有,尤以康熙朝制作最盛,按当时秃尾龙的爪数可将其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当中五爪类使用最多。

龙的形象千变万化,由简单走向繁杂,由质朴变为华美。总体来说,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称为虬龙,无角的称为螭龙,无角有一足的称为夔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