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在當今這個互聯網高度普及的時代,視頻及直播等影像類資訊的流行,加之自媒體的興起,曾經傳統的傳播媒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譬如電視臺點擊率的逐年下跌,廣播節目份額的不斷縮水,而在所有步入夕陽的媒體產業中,紙媒無疑是最難以支撐的。

儘管文字類諮詢的需求量依舊強大,可隨著便攜式電子產品在各年齡層人士生活中的普及,報紙雜誌等刊物的生存都舉步維艱。

這不,近期法國一家成立70餘年的雜誌刊物就遭逢了巨大的變故,官方宣佈被20位影迷及讀者聯合收購。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也許經歷過互聯網興起的新生代人群,已經忘記了曾經紙媒之於文字的力量。

1951年4月,法國專業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等人創立了名為《電影手冊》的雜誌刊物。

而這家電影類雜誌刊物,則直接引領了整個法國電影業的變革,是法國電影發展的大功臣。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在這刊雜誌創立時,核心的年輕電影批評家,提出了成為日後普遍共識的電影製作觀念——“作者論”。

既一部電影作品的只能有一個創作核心,其他的一切成員都需要配合這一核心完成工作。

這形成了後世電影工業中,普遍以導演為中心的運作模式,也是《電影手冊》雜誌留給後世的最重要的遺產。

在“作者論”的體系下,要求導演對於一部電影作品所佔據的分量,應該相同於小說家之於自己的文學作品一般。

導演的個人風格就如同作家的文筆風格一樣,需要通過“個人影像風格”或“視聽語言方式”來呈現。

而這一觀點的確立,直接催生了當時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1958~1964)。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於是,在這場法國電影的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個人風格鮮明的電影作品,這都要得益於《電影手冊》提出的全新理論。

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和讓·呂克·戈達爾,更是確立了六十年代以來法國電影的風尚。

在這些創辦者的引領下,《電影手冊》雜誌在成立後的數十年中,始終保持著對促進電影創作的實踐活動,並堅守著關注電影本身,而非向娛樂化轉型的刊物風格。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戈達爾和特呂弗


在《電影手冊》漫長的生命中,除了堅持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色電影進行深度報道外,有三大欄目是他們長期保留的主打內容——“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

《作者研究》是以電影導演為中心進行撰寫的內容,這個欄目會對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影史留名的大師級人物進行深度剖析,如果遇上有些大師有什麼新的動向,也會推出對應的專題特刊。

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的大師逝世時,就編寫過極為深入的紀念專題。

除了回顧性主題外,對於一些流行的現象級內容也會做專題盤點,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

想要出現在這個欄目中,對於電影導演而言有著極高的門欄,無論自身風格如何,至少需要是各自領域內有著一定成就,且具有個人風格的導演才能入選。

而本著創作自由的理念,雜誌也不會故作姿態,對商業片領域的導演也十分友好,比如華語影壇暴力美學的代言人吳宇森就曾被該欄目進行專題報道。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影片分析》則不同於前者,圍繞單部影片進行評析的欄目。

該欄目不僅對值得深入討論的經典佳片進行討論,也會緊跟潮流對新片進行賞析。

《導演訪談》欄目的核心,則是對導演進行現場採訪後編輯而來的內容。

憑藉當時的巨大影響力,《電影手冊》所採訪的導演遍及全球,包括我們耳熟能詳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甚至是華語影壇中王家衛等知名導演也都被採訪過。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除了影響法國電影業,《電影手冊》還曾於1999年12月來到中國。

雜誌主編夏爾-戴松到訪北京,並攜帶了幾部與《電影手冊》雜誌發展關係密切的電影作品,聯合北京電影學院舉辦了名為“《電影手冊》雜誌周”的專題放映。

而在同年的3月,《電影手冊》還在上海地區進行過關於中國電影狀況的調查,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

這次調查也令《電影手冊》對國內新生代導演的創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開始,《電影手冊》開始增加對於華語電影領域的相關介紹與報道。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而遺憾的是,《電影手冊》開始與華語電影產生聯繫的時刻,恰逢紙媒最後的輝煌時刻。

儘管華語電影產業在進入21世紀後,步入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但是《電影手冊》雜誌的影響力卻開始逐漸下降,所以國內影迷群體實際上對於這本雜誌應該都有些陌生。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紙媒影響力的下降,也直接導致了其盈利能力的降低,抱殘守缺的經營思路,無疑將會被時代徹底拋棄。

此次《電影手冊》被收購一事,或許也是一次破局而出的好機會。

就目前的報道來看,影迷收購《電影手冊》將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拓展。

他們首先會成立名為“手冊之友”的公司來對雜誌進行管理,並邀請專業的經理人進行指導。

同時,戰略上增加電子板塊內容,並開設“影人大師班”等直播欄目進軍新媒體。


法國70年老字號電影雜誌被粉絲逆向收購,新時代紙媒生存舉步維艱


實際上,無論平臺和媒介如何變動,人類對於經驗、知識的需求的不變的,而作為傳遞內容的載體,文字的力量始終不變。

無論是《電影手冊》也好,還是其他紙媒刊物也罷,只要精彩的內容依舊,換一個方式或平臺,相信依然會被讀者所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