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問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裡?

新知問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裡?

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貓咪們的死穴就在脖子後方。只要用手捏住它們後脖的皮肉,它們就會瞬間乖巧,變得任人擺佈。其實也不一定要用手捏,用別的工具例如活頁夾照樣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一開始貓咪是一點都不願意配合,剛被送上“實驗臺”就想開溜。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但工作人員只用一個活頁夾,就能把它治得服服帖帖的。當後頸肉被夾住,這隻白貓就像被點了穴一樣僵住,一動不動。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接著它還被工作人員直接放倒在臺子上,但它的姿勢卻依然保持著蜷縮的狀態,看起來十分乖巧。只是當活頁夾一鬆開,它便立即回過魂來,麻溜地逃走了。所以,人們也戲稱這是貓咪命運的後頸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貓會突然變得這麼老實了?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其實數千年前的貓奴大國古埃及,就已發現貓咪身上存在著這麼個故障(bug)般的開關。在英語語境中,這也被稱為“Clipnosis”。其意思也非常直白,正是夾子(clip)和催眠( hypnosis)的混合詞。

關於這一現象好奇心最重的科學家也做了相應的研究,如果這種反應在貓咪身上普遍存在,那麼該法還有可能利用於馴服頑劣的貓咪,在喂藥、打針、洗澡等高危操作中,人類才能變得更加安全。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小貓被貓媽叼著走,也會變乖

可以確認的是貓咪這反應與催眠這一神秘的概念並沒有什麼關係,在學術中,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簡稱 PIBI)才是正確的叫法。

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獸醫學院的Buffington教授找來31只喵星人志願者,這31只貓咪年齡為1到5歲不等,性別也不同。實驗道具則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點穴神器”——活頁夾,結果顯示,大約

有三分之二的貓咪都出現了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反應。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喵星人志願者被點了穴,它們會出現軀體靜止、脊柱捲曲拱起、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等舉動,而且明顯變得更加溫順。此外,貓齡越小的奶貓反應也就越明顯。更神奇的是這種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似乎還能讓貓咪感到放鬆,一些被夾的喵星人,甚至還發出了愉悅的咕嚕聲。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啊,我死了”,進入強直性靜止狀態的各種動物,圖源知乎用戶:大地

一般來說,許多動物在感到驚恐或受到威脅時,會出現一種“

強直性靜止”(tonic immobility)反應。

這是一種本能的防禦行為,以假死的形式來逃避天敵的威脅。動物會進入明顯的暫時性癱瘓,而這種對外界刺激無任何反應的行為,會維持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不等。

許多大師表演的所謂催眠動物的特技,就是利用了動物的這種強直性靜止反應。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電視節目中表演的“動物催眠”,圖源知乎用戶:大地

儘管都是靜止不動,但“貓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與“強直性靜止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貓在受到威脅時,瞳孔會不自覺放大、呼吸急促並心率加快等,但在檢測各項生理指標時,研究人員卻發現喵咪的反應其實與威脅、痛苦此類情緒都無關。它們的瞳孔不僅不會放大,反而心率與呼吸都會放緩,看上去很是舒坦。與此同時,小貓們仍能保持較為靈敏的反應能力,並非裝死。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所以綜合上面的特徵,研究人員也給出了一個解釋——

這可能與母貓移動小貓有關

在野外生存時,如果周圍有潛在的危險,貓媽媽就會叼著小奶貓完成遷移。也只有小奶貓在非常溫順不亂動的情況下,才能更方便貓媽運輸。而母貓下口的位置,正是小貓的後頸處。

如果在挪窩時,被叼著的小奶貓一通亂動或亂叫是會惹來殺身之禍的。輕則貓媽難以控制住躁動的小貓,從而引起小貓的高處墜亡,重則是小貓的叫聲惹來其他天敵。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按照進化論說法,在演化史上都不知道有多少隻頑皮的小奶貓,被自然選擇無情地篩掉。而能夠活下來的小貓,則大多數擁有這項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被叼著脖子後面的皮肉,小貓大腦就會自動發出一些信號,以引導它們做出更方便貓媽運輸自己的生理舉動。反正,要想活命就必須乖乖地被叼,被稱為“命運的後頸肉”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其實不止是貓,許多哺乳類動物都會出現類似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

例如,獅子、老虎、老鼠、小浣熊、松鼠等,通通都是叼住幼崽後脖來實現運輸遷移的。

到2013年,日本的神經學家還進行了一項更有說服力的實驗。研究人員對幼鼠後頸皮膚實施局部麻醉,又或是用藥物直接阻斷幼鼠的體感。結果發現,小鼠被叼起時產生的行為抑制效果都大打折扣,它們沒有出現心率減緩或更順從等行為。這表明小鼠的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其實依賴著觸覺輸入和本體感覺。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嬰兒也有著類似的行為抑制本能。在上面的研究中,科學家就發現了

人類“抱”嬰兒,與其他哺乳動物“叼”幼崽,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想必每一個帶過孩子的,都曾注意到這麼一個現象,就是嬰兒哭泣時,只要抱起他們來回走動,嬰兒就會停止哭鬧並變得順從乖巧。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對嬰兒進行了三個不同階段的監視:將嬰兒放在在嬰兒床、母親抱著嬰兒不走動、母親抱著嬰兒走動

當嬰兒開始哭泣時,母親才可以過去抱起孩子,並保持 30 秒不走動。30 秒過後,母親才被要求抱著嬰兒走動。在最後這一階段,嬰兒才會出現三個明顯且迅速的生理反應:停止哭鬧、身體放鬆並心率放緩。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母親抱著嬰兒(holding)和抱著嬰兒走動(carrying)時嬰兒的生理反應

說起來,為了活下去我們智人幼崽還有許多原始反射。例如手掌抓握反射也是最常見的新生兒反射之一,當你用手或物品觸碰到嬰兒的掌心或手指,他就會彎曲手指,緊緊抓牢。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一個月大的新生兒呈現出的強大的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也是所有靈長類動物的保命技能。和貓星人“叼著”不同,靈長類的帶娃方式一般是幼崽趴在母親的身體上。只有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母親,它們才不會從高空墜落死亡,抓握力有著非常重要的生存意義。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除了抓握反射,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原始反射。有的會隨著嬰兒長大消失,有的則終生陪伴。例如覓食反射吮吸反射,就能幫助新生兒本能地去將頭轉向媽媽的乳房,根本不用大人教,他們就會自動吮吸乳頭、吞嚥奶水。而這項與生俱來的技能,就是所有哺乳類都共有的。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再如摩羅反射,對人類嬰兒的存活同樣意義重大。當突然出現巨響,或嬰兒頭部突然後倒或失去支撐,嬰兒就會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好像要抓住什麼東西。所以,莫羅反射也被稱為驚恐反射。在人類進化史上,這同樣有利於嬰兒抓住母親,幫助嬰兒重新找回平衡。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摩羅反射

此外,這一系列經典的原始反射還是測查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的重要指標。該出現時沒出現,該消失時不消失,或出現病理反射,均能提示神經系統的發育異常。

無論是人類嬰兒,還是動物幼崽,理解這些行為都是非常有用的。

聲明:本文內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的立場及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