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祕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前段時間《掌心春秋》寫了十幾篇老電影幕後的故事,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電影熱映後趨於平寂,而它的插曲卻熱度沒減,幾十年一直被傳唱,甚至經久不衰。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如果說是插曲成就了電影,未免有些離譜。因為電影始終是插曲的母體,沒有電影,哪來的插曲。但是,也真不可否認,有一些電影插曲,確實擴大了電影的影響和發行量。

據記載,1930年12月,聯華影業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閒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這首插曲共四段,由影片的主演阮玲玉和金焰兩人合唱。雖然當時有聲電影還沒有在中國問世,但許多影院為放映有聲片配備了相關設備。《尋兄詞》被事先灌錄成蠟盤唱片,在影片放映時,配合畫面現場放出,大大烘托了劇情。

有了這第一首銀幕插曲的成功實踐,極大鼓舞了電影歌曲的創作,並逐漸形成了固定模式。

後來隨著有聲電影的陸續問世,中國銀幕上誕生了許多為後世傳唱不衰的電影歌曲,

都有哪些電影歌曲紅過了電影本身呢?可能一些人的看法不盡相同,但也差不了多少。不妨盤點幾首與大家分享:

中國國產影片最有影響的插曲,當屬《義勇軍進行曲》。它是1935年,作曲家聶耳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曲,歌詞的作者是田漢。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電影《風雲兒女》,在為民族解放而鬥爭的大背景下,主要反映知識分子的覺醒和成長,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強烈願望。影片描寫了“九一八”後,青年詩人辛白華與朋友梁質夫從東北流亡到上海,歷經生活和革命鬥爭考驗,最終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的故事。

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刻印象,因此很快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

新中國開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表決,將《義勇軍進行曲》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被廣為傳唱的愛國主義歌曲《我的祖國》,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

發生於朝鮮戰場的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浴血奮戰寫下的光輝戰例。

影片《上甘嶺》中的插曲《我的祖國》,通過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對家鄉的摯愛和回憶,表達了志願軍將士保家衛國的崇高情懷,突出了“這是美麗的祖國”的主題。它的意境,已經遠遠超越了電影故事本身。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歌唱家郭蘭英演唱《我的祖國》錄音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率先進行了播放。

當時,電影《上甘嶺》還沒有公開放映,而其插曲《我的祖國》卻先於電影唱紅全國,而且一直紅到今天。如期達到了影片導演沙蒙要求的“

寫一首將來我的電影沒人看的時候,但歌還能被大家記住。”的目標。

《我的祖國》問世三十三年後的1989年,主創喬羽、劉熾、郭蘭英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第一屆金唱片獎。

電影《紅牡丹》中的插曲《牡丹之歌》,也屬於歌曲紅過電影的典型例證。

《牡丹之歌》的作詞也是喬羽,作曲是呂遠、唐訶。 1980年,電影《紅牡丹》開拍不久,導演薛彥東張圓就找到喬羽,請他創作影片主題歌的歌詞。

喬羽按照劇情要求,反覆揣摩,一個晚上就寫出了出來。作曲家唐訶和呂遠為了使這首插曲更貼近電影的主角,多次去現場觀看馬戲團的演出,瞭解民間藝人的生活細節。曲子四易其稿才確定。

在給電影配製完畢後,長影所在地的長春廣播電臺率先播放了蔣大為演唱的這首《牡丹之歌》。

令所有創作者都沒料到的是,這首《牡丹之歌》竟然迅速風靡全國,比電影還要“紅火”。

其後《牡丹之歌》的唱片第一期發行量就突破了50萬張,成為當時一個不可思議的記錄。

多年後,回憶起影片《紅牡丹》和它的插曲,歌唱家蔣大為坦然說,這首《牡丹之歌》對他的人生、他的事業來說,都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由王汝俊填詞,傅庚辰作曲,李雙江演唱,也堪稱是比電影還火的插曲。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1973年,著名軍旅作曲家傅庚辰接受了電影《閃閃的紅星》音樂創作任務。在創作完主題歌《紅星歌》後,他感覺影片似乎還缺少—首男高音獨唱。於是,他認真研讀劇本,最終決定在江水放竹排那場戲中,插入一首男高音的歌曲。

徵得劇組同意,傅庚辰完成了作曲並邀請創作組組長、八一廠故事片室政委王汝俊填詞。

詞曲創作好了,傅庚辰又力邀李雙江來演唱,並要求他一定要了解電影主人公潘冬子的歷史、人物關係,盡全力去表現歌中人物的情感。

這期間,有一次李雙江和傅庚辰在北京站等客人時,將該曲反覆吟唱了100遍左右,最後正式錄音時,李雙江一次完成通過。

歌曲錄完後,傅庚辰在錄音現場向合唱隊的同志們徵集歌名。三天之後,一個叫魏夢軍的合唱隊演員寫信給傅庚辰,建議歌名為《紅星照我去戰鬥》,得到傅庚辰當即認可。

這首《紅星照我去戰鬥》,採用贛南客家民歌風味的音調,強化了歌曲的抒情性和樸實的鄉土氣息,最終讓“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群山兩岸走···”響徹城鄉每個角落。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插曲《駝鈴》,傳唱了近四十年,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並且已經成為當今同學、戰友、同事、朋友聚會時首選的“分別曲”。

如果詢問這部影片的劇情,可能許多人未必能說出來,但要問《駝鈴》的歌詞,基本都是一清楚:“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

1980年,著名電影演員於洋自導自演,將《戴手銬的旅客》搬上了銀幕,他在片中扮演受迫害但痴心不改的老公安戰士劉傑。

因為於洋本人有在“文革”中受批判迫害的切身經歷,與片中主人公劉傑的命運相似。生離死別的劇情,有時候拍著拍著就令他難過起來。為充分表現主題,於洋認為這部電影應該加一首好聽的插曲,來突出戰友情誼。

他因此找到作曲家王立平,一起研究創作了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主題曲《駝鈴》。

於洋也不曾想到,這首描述戰友情的歌曲,竟然比電影還有生命力,不僅一面世就引起了轟動,而且傳唱至今仍不降溫。

電影《柳堡的故事》已經很久遠了,但它的那首表現真摯愛情的插曲《九九豔陽天》,卻是紅火依舊。

這首1957年的電影插曲,由胡石言、黃宗江作詞,高如星作曲,六十多年前由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演唱。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有人認為,《九九豔陽天》是超越一般電影的插曲,它描寫的九九豔陽美麗景色,成為純樸、真摯、纏綿愛情的象徵。而且歌曲結構簡單,通俗上口。電影放映時就起到了教唱效果,觀眾看完電影差不多就可以背唱下來。

這首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電影歌曲,是作曲家高如星24歲時創作的。其歌詞大量運用了民間的素材和民歌中賦比興、問答和重複等表現手法,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婉轉俏麗,讓整首歌曲充滿了活潑的生命力。

整首歌音域跨度不大,採用了典型的江蘇民歌小調式的表現手法,恰似勞作休閒時所哼唱的小曲,又如年輕戀人的對唱,令人百聽不厭,過耳不忘。

還有電影《馬路天使》中的插曲《四季歌》,也是久唱不衰的經典電影插曲。

進口影片中,由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瓦爾特)主演的前南斯拉夫電影《橋》,曾在中國引起一陣轟動。而該片主題曲《啊,朋友再見》,卻被傳唱了許久。

日本電影《追捕》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但片中的插曲《杜丘之歌》,那“啦呀啦 啦噠啦 啦呀啦”的旋律,至今還是許多影迷的最愛。

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的插曲,也曾在中國流行一時。

其實,除了電影插曲,作為後起之秀的電視劇的插曲,火紅不衰的更多。

電影落下帷幕,歌曲仍舊走紅,揭秘幾首老電影插曲創造的傳奇

諸如《渴望》的主題曲《好人一生平安》;《敵營十八年》中的《曙光在前頭》;《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等等。

而古典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插曲,幾乎個個都是經典,被觀眾百聽不厭。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