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臺1950年老設備的故事:我的學習經歷

這次到美國,我特別開車老遠去看這臺設備。這是一臺1940年美國製造的臥式冷成形機。故事從這裡開始...........


1988日本島野株式會社在新加坡沒有冷成形工藝,CTO吉田董事在鍛造部門100個人裡選了最年輕的一個人去日本去學習把設備和技術和模具設計帶回來新加坡。這個人就是我。


我在日本學習接收的是一臺1950年美國從戰敗德國人手中複製的一臺650噸的大型臥式冷成形設備。晴天霹靂,去學習一臺1950年美國仿德國二戰生產炮彈的設備,是要靠膽識、知識、體力和耐力的。指導我的是日本山口工廠的技術一把手,我的頭把那時被他打了無數次,他用盡各種“巴格魯”粗暴的方法教我:100斤的模具換上換下數十次並且不可以用行車。一個月兩個月......,模具自己畫自己修自己裝自己試。最後我把這臺1950年的設備搬到新加坡。想不到,這一做就是30個年頭;30年都沒離開過這一行。或許也是這個原因,我拿到英國勞斯萊斯頒的優秀畢業生獎和英國的博士獎學金吧。


照片裡的設備就是我當年操作過的同一種機型,但是我操作的比照片裡的大多了,設備的高度比我高一倍多,驅動是3000V高壓馬達 (你們沒有一個人用過吧)。就這樣我就常常出差到日本和美國購買和接受過很多臺的設備到新加坡。我還記得1990年的時候,我在日本大同株式會社當場拒收一臺150萬美金的冷鐓設備,因為我發現有設備瑕疵 (那時日本人完全不知道我是在行的)。同年又到美國驗收三臺美國國民機。


那年,是公司選拔了最年輕的我出國出差,現在我也應該要把機會給到年輕人吧;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希望年輕人做得比我好十倍!再者,我想說的是今天國內製造的冷鐓設備還沒有比我30年前1950年美國製造的設備好用呢。祖國啊,再接再厲啊!

分享一臺1950年老設備的故事:我的學習經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一臺1950年老設備的故事:我的學習經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一臺1950年老設備的故事:我的學習經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一臺1950年老設備的故事:我的學習經歷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