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17點03分12秒“立春”,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2月4日17點03分12秒“立春”,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2020年2月4日是“立春”日,精確時間是17點03分12秒。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二十四節氣的確定說起。

站在地球的視角上看太陽的運行,一年轉一圈,這一圈的軌跡就叫黃道。太陽就在這黃道上週而復始,一年又一年地運行著。

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把黃道分成12等份,每等份30度,稱為1月。這是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陽曆的來源。

中國古人則把黃道分成了24等份,每等份15度,稱為1個節氣。所以太陽運行一圈就有了24個節氣,每15度是1個。運行到0度叫春分,180度叫秋分。

2月4日17點03分12秒“立春”,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24節氣分佈圖

因此節氣點的測算實際上就是觀察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計算出到達節氣點時對應的陽曆的時間。當然僅憑肉眼觀察的話,只能判斷大體的時間,好在現在有了計算機,可以精確地計算。

2020年2月4日17點03分12秒,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的時間。這個精確的時間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歷算部門計算的,每年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都會提前計算出來,登載在天文臺出版的《中國天文年曆》上。

可是古人既沒有望遠鏡,也沒有計算機,是怎麼測算的呢?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了太陽高度變化造成的物體影長變化與歲月週期變化的相關性,發明了高表測影法。通俗的說,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並製作專門用以測影的儀器,叫奎表。

2月4日17點03分12秒“立春”,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奎表

影子最短為冬至日,影子最長為夏至日,由此確立了夏至與冬至,然後按每15天一節氣進行推算 ,便得到24節氣的準確日期,不過顯然是精確不到分秒的。

古代還有“看灰立春”的說法,元代詩人王冕詩曰:葭吹六管動飛灰,便覺春從地底回。句芒是民間神話中的春神,傳說在寒冬即將逝去前,句芒採河邊葭草燒成灰燼,放在竹管內,到冬盡春來,陽氣上升,竹節內的草灰便浮揚起來,標誌著春天的降臨,句芒便下令開始播種,於是看灰立春成為人們判斷立春時令的一種方式。

2月4日17點03分12秒“立春”,如此精確的時間是怎麼來的?

春神句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