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期,避免心情像過山車一樣起伏,請保持理性


關鍵時期,避免心情像過山車一樣起伏,請保持理性

相信大家最近的狀態都差不多。如果家裡有人不幸感染,及時救治當然是最要緊的事情。如果家裡人都健康,那麼保證安全是當務之急。除此之外,面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消息,如何避免心情如過山車一般起伏,避免“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我想,理性非常重要。

理性是什麼?簡單說,它是關於“是什麼”和“為什麼”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我們之所以會情緒起伏,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是什麼”和“為什麼”的認識發生了劇烈的波動,或者被極端情緒所裹挾,或者感到困惑無所適從。所以今天,我想簡單談談我對於“理性”的理解。

要談理性,首先要明確對於“真相”和“真知”的態度。

就我所見,不同的人對於“真相”和“真知”的態度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大致是靜態的,真相和真知有唯一的源泉,重點是與這個源泉“對錶”,建立接觸,然後就可以自動了解真相,掌握真知;另一類則是動態的,它相信真相和真知是在不斷試錯、反覆辯駁的過程中接近和體現的,誰也不能唯一壟斷。

如果你自問屬於第一類態度,建議你不必繼續往下看,因為下面的文字一定不能(也不好意思)稱自己是真相和真知的源泉。如果你認同或者至少不反感第二類態度,不妨接著往下看。

其次,理性要求尊重自己。

什麼是“尊重自己”?說白了,就是認定自己有思考能力,能對事情可以獨立作出判斷,得到自己的結論。要說明這一點,可以對比最近兩篇報道里的例子。

一篇報道來自騰訊新聞轉載的《八點健聞》,關於武漢某社區居委會書記張平(化名)的。據這位幹部說,自己平時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但最近仍然感覺跟不上指示的轉向。1月20日之前,他和同事在響應上級號召,努力宣傳“可防可控”,讓大家安心過年,避免恐慌。20日之後陡然一變,勸告大家不要出門,不要四處走動。如此劇烈的轉向,讓他猝不及防,許多社區居民的溝通也出現了摩擦。試想,如果儘早準確領會專家說的“可防可控”是專業術語,而不是日常普通人說的“什麼都不必做”,後續的被動局面就會少很多。

另一篇報道是來自《長江日報》,關於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張繼先的。12月28日、29日,張主任的科室先後收治了來自同一家的三位病人。張主任根據“非典”時期的經驗判斷:正常情況下,一家應該只有一個病人,一家三口同時得病,而且是相同的症狀,那麼一定是傳染病。所以她當機立斷,為科室訂購了30套細帆布工作服作為防護服,並且要求科室裡所有醫護人員必須戴口罩。結果一直到2月2日《長江日報》報道發出來為止,這個率先接觸病人的科室都沒有任何一位醫護人員被感染。

再次,理性要求認識的素材是具體的。

我們日常都會接觸大量各種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作為理性的素材,“具體”一定是可以用作理性素材的必要條件。這裡說的“具體”並不是“生動”,有一些消息傳得無比生動細緻,畫面感十足,似乎親眼目睹,其實經不起推敲,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夠“具體”。

所謂“具體”,指的是它包含了足夠詳細、足夠準確的信息,比如具備最基本的5W1H要素:誰、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不少人還記得以前電視臺直播開頭一定要說的,“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現在是北京時間xxx,記者在xxx,為您現場報道xx……” 這就是5W1H的具體表現。

相反,如果開頭沒有這些陳述,上來就是“看,這裡發生了事故……” 這種信息的可靠性就應當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同時,理性要求認知是一致的。

所謂“一致”,指的是眾多認知沒有矛盾。從中挑出任何一點來,其它認知或者素材,都可以像“眾星拱月”一樣支撐它。

前幾天有個廣泛流傳的截屏,是盛讚東方衛視的報道“真實可信”,就是這樣。關於“檢測試劑生產能力足夠”,它不是給你“足夠”兩個字就完了,還專門採訪了試劑的生產、運輸等等單位,全景式展現了檢測試劑的生產運輸流程。這樣看下來,“足夠”的結論就是站得住腳的。

相反,如果什麼細節信息都沒有,只是拍胸脯大嗓門喊“沒問題”,那多半要保留一點懷疑。如果後續各方面都傳來一些“有問題”的跡象,這種“沒問題”就更加可疑。。

還有,理性能客觀面對各種變化,不會強求“變化都是好的”。

我們都知道,真實世界是複雜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新出來的消息未必都是“好消息”,新發生的變化未必讓人樂觀,這都是相當正常的現象。

另一方面,“壞消息”也未必意味著“壞事情”,它可能提醒我們,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樂觀,我們需要更加努力,或者做好更多的準備——只要這消息是真實的,它就好過“一直活在好消息的泡影裡,最後希望破滅”。

我總覺得,有穩定的心態來對待“不那麼好的消息”,先直面,然後想辦法解決,這才是成年的標誌。

此外,理性講究證據,所以要尤其警惕沒有證據的結論,哪怕我們內心很期望得到這樣的結論。

前幾天有個熱點話題,就是國家衛健委的宋樹立司長在發佈會上“現場摘表”。摘表的畫面大家都看到了,但摘表的原因卻不是人人都清楚。於是就有許多網民腦補,該主任在發佈會上從耳麥裡聽到有人喊她“快摘表”。此事越傳越神,成了有鼻子有眼的故事。

但是我們始終沒有看到真實可靠的證據,無論是有人在耳麥裡“報信”,還是那塊手錶的價格。我相信,事實其實根本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宋司長是主持人,想隨時知道時間,所以把表摘下來放在桌上——如果她要把這塊表藏起來,放在桌上明顯不是好的選擇。

所謂“天價手錶”和“耳麥報信”,都只是某些網民的想象而已。儘管它聽起來或許符合某些模式,但是很遺憾,如果我們需要理性面對這個世界,就必須承認,那只是想象而已。

此外,理性講究邏輯,需要遵循最基本的邏輯規則。

什麼是邏輯?我讀大學時有位老師說過,“邏輯乃思維正確之方法”,我印象很深。換句話說,邏輯是我們進行理性思維所需要遵循的規則。不講邏輯的思考,無論看起來怎麼誘人,都缺乏說服力。

比如這幾天大家熱烈討論的新藥Remdesivir,引起不少中醫人士憤憤不平:這種藥才研發幾年,在美國還沒過FDA驗證,就到中國來試用,這是草菅人命;對比之下,已經有幾千年經驗和智慧的中醫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很不公平。

這就是思考不講邏輯的典型例子。邏輯的典型要求是:如果進行類比論證,進行類比的兩者必須具有可比性。比如蘋果和橘子都是水果,當然可以用來類比,而蘋果和哲學就完全沒有可比性,所以不能類比,即便類比了也是無效的。具體到這個例子,中醫人士如果要表達“不公平”,不應當把某種具體的西藥和“中醫”進行對比。

如果一定要類比,或者把“中醫經驗和智慧”具體化為某種具體的中藥,或者把Remdesivir抽象化為“西方人認識世界的方式”,然後這個類比才能成立。最後,理性必須承認自己的侷限,理性不是萬能的。在理性之外,我們需要保持溫情。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微博上對於求助用戶的譏諷了。某位微博用戶持續求助,聲稱自己親人急需救治,而醫院人手短缺,所以親人的“呼吸機都是自己給戴上去的”,然後立刻有某位據稱在美國念醫學的高材生評論說:

哈哈哈哈哈呼吸機自己上的你把插管的過程來說說吧插管前給了多少?Versed propofol 肌松藥給的哪一種?插管用具shiqblad, M graph還是glide scope?

這就是典型的“溫情缺位”的理性,這種“理性”其實不算理性,只會讓人感到寒心和噁心,所以也毫無例外遭到了眾多網友的批評。尊重理性,當然不是說不可質疑,但質疑可以飽含同情,也可以飽含冷漠,這其中的區別所反映的,其實是質疑者內心的溫度。

保持理性,不忘溫情,這是健康的人性所在,也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