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可能在大家刚喊着“天凉好个秋”的时候,阿里的大风天便呼咻咻地将这片天地扫入了冬的怀抱。一路向阿里行进的路上,就能从湖面的冰块,部分山顶的积雪,以及一下车就把发型吹凌乱的大风中,感受到冬的寒意。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到了改则县后再向北经过达若措,改道达若措侧边的岔路口。湖畔笔直又平坦的柏油路,便将我们带进了冬季的荒原。于是一路上除了满眼的褐红土地,偶尔掠过的几只藏野驴;别说乡村人群了,就连交汇的车辆都没有。在这片荒无人烟的空地上,随着弯曲盘绕的路行驶了将近3个小时,我们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热雄村。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热雄村,羌塘里的村落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热雄村村委会

热雄村位于阿里地区改则县西北部的先遣乡,距离先遣乡22公里。据说村子的面积总共有2667平方公里,而村子里仅有76户382人,这就等于说平均下来一个人有7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这里的平均海拔都在4900米以上,且干旱、大风、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恶劣。所以,就算有这么大的地盘,也是挺艰苦的。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荒原上的村落


热雄村基本上以牧业为主。当我在冬季到达热雄村村委会时,整个村委会极其冷清,只有村长一户人家,及驻村工作队的人员,其他的屋子里都已是人去楼空。顺应着时节的更替,其他村民早已赶着牛羊,举家迁往了冬季牧场。村长一家则是因为需经营着村合作社,所以迟迟没有离开。


热雄村的冬季牧场,是在以村委会为圆点,半径70公里以内的各处。最近一处人家的牧场,相距这里也有10-20公里。所以站在村委会放眼四周的荒原,根本无法看到任何黑帐篷和牛羊群。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荒原上的天路

在荒原的小村子里感受了几天的冷清,终于在某天清晨迎来了一支热闹的牧人车队。两三辆大篷车及皮卡车,货箱里载着懵懵的牛羊和一些杂七杂八的家用品,男女老少拎着大桶从车上下来,在村口的水井里打水。


在打探了一番之后,才得知他们是“转场”路过此地,顺便打水并在村合作社购置一些物品。问到他们“转场就是要迁往冬季牧场吗”,却得到了“我们就是在冬季牧场里转场”的答案。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牧人车队


原来牧民的迁徙并不是只有冬夏两次,虽然草场大体上会分为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但在这两个大的范围概念里,他们还会经常转场,也就是在夏季牧场或冬季牧场里还会至少转两三个场。这是源于对生态的保护,尽量不在一个草场常呆,不把这片水草吃尽,时时迁徙才能保证水草循环持续的生长。


这就是牧区人们自古以来懂得的,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羌塘牧区的孩子们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村长的小八女在说外星语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也总是有弱小却顽强的生命给予我们震撼和感动。这便源于我在热雄村遇到的两个牧人孩子:一个是“转场”队伍里的挎包男孩,还有一个就是村长的小八女。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穿着牧区服装的女子


本来在“转场”的队伍中,吸引我的是一个穿着改则牧区特色服饰的女子。因为她的衣着就如同是把彩虹披在身上一般,色彩艳丽而炫目,在荒原上一眼望去就是一道风景。而她手里拽着的“乌尔朵”,更是不经让人联想到她挥动“乌尔朵”驱赶牛羊的样子。待她转过身来,我才发现她背后背了个有些破旧的羊毛挎包,里面居然装着个小男孩。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挎包里的孩子


在这样寒风呼呼的天气里,没有温暖防风的婴儿车,没有舒适自在的大背篓,只有一个破布麻袋一样的小挎包将他兜着,感觉他在挎包里的姿势都不太安逸。但小男孩却也不吵不闹的,就那样安静地缩在阿妈背后的挎包里,露出个挂着一条鼻涕的小脑袋,淡定的四处观望。由于“转场”的车队只是路过,挎包男孩也就这样跟我们打了个照面,就匆匆离开。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啃饼干啃地跳舞


说到村长的小八女,则是我在村子里接触最多的一个。村长一共有九个子女,其中稍长一些的都已工作,或是在牧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牛羊;年龄稍小一些的也都在县城求学。跟在他身边的就只有这个咿呀儿语的女儿,和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


因为小八女只长出前面上下四颗牙的缘故,我们逗趣的称呼她为“小土拨鼠”。其父母呼唤她的昵称则为“噢珠(ཨོ་ཀྲུག་)”,据说汉语就是“小狗、狗崽子”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也同了内地的“取个糙一点的名字好养活”的理儿。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爱笑的“土拨鼠”


跟“噢珠(ཨོ་ཀྲུག་)”相处的几天里,发现这个牧人家的女娃还真是好养活。一岁多的年纪按理说还应该贴在母亲的怀里喝奶,但不知是不是由于弟弟出生的缘故,仅有四颗小牙的她已经会吃很多东西,油炸果子、饼干、爆米花、面条……每次看着她用“土拨鼠”的方式啃着东西,就觉得又好玩又让人怜惜。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玩开心了的“土拨鼠”


我们每次说要带她去玩,她就会乖乖的牵住你伸出的手,自己摇摇晃晃的跟着走,从不一上来就撒娇要抱。如果她阿爸阿妈有事要忙或者外出,也会将她往我们这里一丢,她倒也不认生不吵闹的自顾自地玩起来。


虽然她说着大家都听不懂的“外星语”,但她却已是个很多事可以自理的小家伙。渴了知道自己拿杯子找水喝,桌上的垃圾知道自己扔到垃圾桶,无聊时自己还会拍着自己说“阿咪(汉语‘乖啊’的意思)”……完全不像才一岁两个多月的小娃娃。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和她阿爸在一起


这些孩子们,出生生长于这片荒原之上,似乎与生俱来着一种顽强和乐观,全无娇气地适应着恶劣的环境,并野性地成长着。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空地上的“蒙古包”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路边的“蒙古包”


偶尔走出热雄村村委会,穿行到周边的荒原上时,总会看到一些土砌的像“蒙古包”一样的建筑,有的荒废破败在空旷地,有的就存在于小村落或者几间平房旁。开始不经意的瞥见以为只是佛塔之类的,最后据当地人介绍,才知道这曾是人住的房屋。从可随时移动的黑帐篷到现在的定点居所,这些“蒙古包”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渡阶段。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狮巴老人及家人

热雄村的狮巴老人,年近60岁,当我们问询到他关于这些“蒙古包”的事情时。他眯起眼微笑起来,然后一副“你们找对人”了的表情说道:“这些‘蒙古包’啊,大多都是我亲手修建的。我19岁时跟随当时很有名的手工人觉觉老师学习,到了20岁-22岁,就一直都在修建这种房子。”我们兴奋之余,便开始听他将故事娓娓道来。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热雄村牧场的“蒙古包”


这些“蒙古包”都是在1977年到1979年修建的。那时国家在改则成立了麻米区果仓公社,来培养各方面的技术能手,为了给牧民以定居的场所,其中也有建房子的技术培训。狮巴老人便在那里开始拜师学艺,成为了修建房屋的技术能手。出师之后,他先后去了物马、色塘,先遣、先普等地,在每个点修建了三十来户“蒙古包”,用于牧人的住宿和库房。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蒙古包”造型

关于“蒙古包”的修建及造型,老人说是由于羌塘环境恶劣,又缺少木材。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泥土做成砖块累搭来修建房屋。而屋顶砖块的斜度是最关键的步骤,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也就是掌握了技巧,才能将房屋建成“蒙古包”的样式,房顶像尖帽子一样,牢固不易坍塌,且在雨季时还可以顺走雨水。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被遗弃的“蒙古包”


据了解,现在保留的比较完整的“蒙古包”,在改则县物马乡布孜村和先遣乡的波斯日等地。它们已被作为历史遗迹,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


热雄村|羌塘一隅的牧人村落


-END-


文 | 小怪

图 | 小怪、益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