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的責任,我們在這裡扛起來“——來自武漢疫情防控現場

此刻,一場嚴峻的疫情防控戰正在緊張打響。挺立在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的,是無數頭頂著共產黨員光輝的來自不同行業的普通黨員。在救治一線、在建築工地、在街道社區、在保供給通道,每一個抗擊疫情的戰鬥堡壘上,都鐫刻著他們用行動書寫的“責任”兩字。這份責任,生動地詮釋著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哪裡最緊急,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2月5日一早,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黨員突擊隊的勇士們揮舞黨旗,高喊口號,士氣高昂地奔向各自的崗位。

這一天,雷神山醫院建設接近尾聲。自1月27日中建商砼參加雷神山醫院混凝土工程建設任務開始,這支24名黨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每次都衝在最前線,攬下了眾多艱鉅任務。

疫情嚴峻,時間不等人。出征的號角在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響起,奔赴在最前面的,是黨員突擊隊。

1月30日,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的農民工黨員黃坤拉著7個一同來參建的農民工黨員,找到了中建三局安裝公司雷神山醫院項目臨時黨支部書記徐建中,要求成立農民工黨員突擊隊。

“我們都是黨員,我們要把黨員的責任在這裡扛起來!”黃坤的聲音沙啞卻堅定不移。

對於一年到頭在外務工的黃坤來說,春節是他少有的可以和家人團聚的時刻。接到雷神山醫院建設緊急徵召工人的消息時,黃坤沒有猶豫,召集村裡和武漢周邊地區的幾個務工兄弟,立即奔赴到雷神山項目部。

春節前夕,中建三局二公司職工嚴楊回家僅一天,就傳來了中建三局承建火神山醫院的消息。

“我是一名黨員,這個時候一定要衝上去。”面對妻子的反對,嚴楊趁著妻子短暫出門,獨自驅車返回武漢。高速路上,嚴楊接到妻子勸返的電話,他儘量平靜地告訴妻子:“我已經到武漢了,現在出不來了!”

“赤子之心,義無反顧,奮勇當先,無私無畏。危難時刻,我願意在疫情一線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2月2日,火神山消防救援站黨支部副書記、站長助理李長春在駐勤火神山醫院出征誓師會上,面向黨旗,莊嚴宣誓。

得知武漢市消防救援支隊要組建黨員突擊隊進駐火神山醫院,他第一個寫下請戰書。2月3日,火神山醫院正式投入使用,李長春和其餘7名消防指戰員提前一天進駐。入駐後,隊員們連夜奮戰,完成了1000具滅火器及1188個火災自動報警探測器轉運工作,提前開展人員、車輛維護洗消及專項防疫訓練工作10餘次。

“我的病人同胞們需要我”

防控疫情戰鬥打響,第一批、第一個出現在救治現場的人,是無數白色身影。在現場,在一線,總是能聽到一個共同的聲音:我是黨員醫生,我先上。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2月1日,剛在隔離病房值完夜班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醫生張瑞光,面向鮮紅黨旗莊嚴宣誓,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疫情發生後,37歲的張瑞光主動請纓,作為組長帶領腫瘤中心第一梯隊趕赴隔離病房。到崗當天,就收治了13名急危重症患者。防疫進入攻堅階段,他每天工作至凌晨,口罩、護目鏡的深深印痕,一身防護服溼透,是他的常態。

連續工作14天后,在深夜的隔離病房,他寫下入黨申請書:“是黨把我培養成為一名醫生,在經歷了脫貧攻堅和抗擊疫情的考驗後,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加真摯的感情,希望能以黨員的身份更好地投身到我黨的偉大事業中,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參與非典救治17年後,53歲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ICU主任彭志勇再次站在了防疫救治最前線。

參與救治工作後,彭志勇就把ICU當成第二個家。為了儘可能的處理更多的臨床工作,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幾乎24小時都在科室,累了就在辦公室沙發上靠一會。

“我的同事們需要我,我在,能給他們信心;我的病人同胞需要我,我在,他們更能放心。我是一名30年黨齡的老黨員。這個時候,理應吃苦在前,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彭志勇說。

一個月內,武漢市第一醫院呼吸與危急重症科醫生黃小龍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尋求了兩次“特殊待遇”。

1月5日晚10點半,黃小龍接到醫院領導電話,“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需要你馬上支援金銀潭醫院!你能不能上?”

“當然能,我是共產黨員!”黃小龍沒有猶豫。此後,黃小龍連續在抗疫一線奮戰了30多天。

2月1日,武漢市第一醫院醫務處主任餘芳接到通知,該院將組建雷神山醫療隊。黃小龍找到餘芳,提出了加入雷神山醫療隊的要求:“我是呼吸科大夫,有病毒性肺炎診治經驗,去過金銀潭醫院,善於消毒隔離及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是合適的人選。我還是黨員,理應去最困難的地方。”

“在街道社區,黨員是第一道崗哨”

疫情襲來,尋常百姓、里巷街道成為防控疫情的重點所在。誰是最基層的擔當者、誰是最熟悉民情習俗的守護人?是無數街道社區的眾多共產黨員,他們成為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的有力哨所。

疫情爆發,武漢開始交通管控。東風公司旗下東風暢行網約車平臺決定調配1000臺車到武漢280個社區使用。

事發突然,很多外地司機都回家了,運力有缺口,公司決定成立黨員先鋒隊,號召各運行部門全體黨員頂上去當司機。很快,50多名管理崗黨員按下了自己的紅手印,奔赴一線。

出行服務事業部的陳琛第一個報名,由身穿防護服,上廁所極為不便,為了節約時間更多服務社區群眾,陳琛每天很少喝水。“黨員就應該在最危難的時刻頂上,就應該為了群眾安危甘於奉獻自我。”陳琛說。

2月4日,沌口街湘隆社區書記劉永芬又迎來了“循環的一天”。早上在社區巡查,接著召集社區工作人員碰頭,開始分配全天的重點工作:跟蹤瞭解發熱病人身體狀況,做好社區消毒,做好社區空巢、獨居、發熱人員的生活服務保障工作……

晚上6點半,劉永芬回家,飯還沒吃完,便接到一個電話,要運送發熱病人到隔離點,她扔下碗筷,便趕往社區,將發熱病人送上隔離車輛。

一天工作結束已是凌晨,劉永芬習慣性地打開手機備忘錄,記錄當天的工作落實情況,並寫上這樣一段話:“疫情當前,我們社區的黨員幹部很累,但是想到那些醫護人員、病人、居民,我們只有更勇敢、更吃苦,才有底氣打贏這場仗!”

沌口街楓樺葦岸社區書記劉宜已經很久沒有在家睡過一晚好覺、吃過一餐好飯。疫情爆發後,她和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和黨員群眾志願者一直在第一線。他們成立防控工作小組,商議防控預案,細化防控責任,啟動應急防疫工作。同時,率帶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和居民志願者承包樓棟單元、商鋪門店,實施地毯式無差別式排查,疫情防控工作佔據了她幾乎所有的非睡眠時間。

她的丈夫說她“嫁給了社區”,社區居民說,一見到她的身影,我們就有膽子和主心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