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離武漢很近,面對疫情,金剛臺“三年紅旗不倒”精神一定傳承


豫皖兩省交界處的大別山有座主峰叫金剛臺。這裡山巒疊嶂,森林茂密。金剛臺兩麓一邊是河南省的商城縣,一邊是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1929年商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摧毀了舊政權,建立了工農政權——縣蘇維埃政府。1932年初紅軍第三次攻克商城,更縣名為赤城縣,隸屬中共鄂豫皖省委。

金剛臺頂峰平頂鋪海拔1584米,雖然爬上一次很不容,但仍有很多人們來這裡重走紅軍路,尋找紅色印記。

金剛臺上有個朝陽洞,人們稱之“紅軍洞”,就在頂峰不遠處。朝陽洞隱藏在茂密森林中,人們爬到山頂也很難發現。

1932年9月,紅二十五軍北上主力撤離大別山後,國民黨反動派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瘋狂圍剿,當地成立了中共商南縣委,將山上的地方黨政女幹部、紅軍醫院的護士和紅軍家屬約40人,編為一個婦女排。縣委和婦女排以朝陽洞為據點,堅持了長達三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贏得了“三年紅旗不倒”美譽。目前 ,這裡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金剛臺下的西河峽谷裡,建起了“商城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閃光的足跡雕塑園”,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打造出了紅色文化傳承中心。


經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從這裡唱響,伴隨著紅軍足跡傳唱大江南北,鼓舞著民眾站在革命前線,不怕犧牲衝在前。

很多革命先輩的雕像矗立在金剛臺下,他們的英雄事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紅軍醫院遺址在金剛臺下的裡羅城村。1931年,鄂豫皖紅四軍第二團的醫院駐紮這裡。當時醫院有軍醫20多人,用木板、桌子等做了40多個床位,天天都有幾十名傷員在這裡醫治,手術在木板上進行。

紅軍醫院邊安葬了30多名因重傷醫治無效犧牲的紅軍戰士。1931年,當地群眾曾為紅軍烈士立了一塊墓碑。後因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殺,這塊紀念碑被群眾藏起。現這塊墓碑被發現後,又重新立在了烈士墓前。

在紅軍烈士墓前,經常有很多接受紅色教育的人們。

裡羅城村裡還保留有當年紅軍寫的老標語,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安徽省金寨縣湯家匯鎮原屬商城縣管轄,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這裡曾是商城縣和豫東南革命鬥爭的中心,保存很多革命遺蹟。1931年7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總局成立。8月,姚氏祠建立了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分局,後改為赤城縣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分局。

湯家匯鎮接善寺裡,很多歷史照片再現了抗戰時期的艱難歲月。

金剛臺是“大別山精神”發源地之一,軍魂在這裡激盪,黨旗在這裡耀輝,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