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內蒙古自治區因為歷史、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許多地方改變了原來的名字。地名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認同,地名承載著個人、民族的感情,是我們的鄉愁,是我們的根。今天小編帶大家看看內蒙古那些改過名字的城市。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東西橫跨2400公里。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8省毗連。 截至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一、九原——包頭

包頭的名字源於蒙古語“包克圖”,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清朝建立後,包頭修築了東、南、西、東北、西北5座城門,形成了近代包頭的城市規模。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如今包頭有個區名叫九原,當初九原郡的治所就在這裡,從這個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它應該是很有歷史底蘊,沒錯,趙武靈王築九原城。咱都知道“九州”在古代指代中國,而“九原郡”在意頭上也是堪比它一樣霸氣十足,而且還出過“呂布”這樣猛人。

二、昭烏達盟——赤峰

赤峰市,蒙古語“烏蘭哈達”,紅山之意,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原為昭烏達盟,昭烏達為蒙語,漢譯“一百棵柳樹”,過去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沒有固定城市和村寨,為了定期召開軍事會議,就指定在大板南有一百棵柳樹的地方召開盟屬各旗軍事會議,這便是昭烏達的由來。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昭烏達盟公署,成立赤峰市,下設三個區。把原赤峰市(縣級)、赤峰縣、喀喇沁旗等地劃出一部分,設立一個元寶山區,並將市區改為紅山區;赤峰縣改為郊區,後改為松山區。

三、歸綏——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蒙古語,漢譯為“青色的城市”,其中“呼和”為青色的意思,“浩特”為城市、城郭的意思。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的《俺答汗傳》中。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改名前叫歸綏。中華民國時有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而綏遠的省會歸綏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

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明朝修“歸化城”,“歸化”意思是“歸順朝廷”、“接受教化”。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清朝政府在歸化城東北5裡處,修建了一座八旗軍隊的駐防城。乾隆皇帝賜名“綏遠”,是“綏靖遠方”的意思。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將歸化和綏遠兩城合併,改稱“歸綏縣”。

1954年3月,撤銷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市確定為自治區首府。4月25日經中央政府批准,將“歸綏”改為“呼和浩特”。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四、伊克昭盟——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改名前此地叫伊克昭盟。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伊克昭系蒙古語,漢譯為大廟,因清初蒙古鄂爾多斯部六旗王公第一次會盟於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即今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藏傳佛教大廟王愛昭,相傳王愛昭為當時蒙古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故而得名伊克昭盟。簡稱伊盟。

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五、哲里木盟——通遼

通遼改名前叫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語,意為馬鞍吊帶,因清代內札薩克十旗會盟於哲里木山而得名。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哲里木盟的始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撒兒,他射箭非常準,都叫他神箭手。在鮮卑語中,神箭手稱呼為科爾沁。後來,哈撒兒的封地也就成了科爾沁部。此後,科爾沁部落大部分時間遊牧在今日通遼一帶。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市,更名為通遼市。不得不說一聽哲里木盟,我們就能想到這裡是蒙古特色。

內蒙古改過名字的那些城市,你知道幾個?


不得不說,一些名字改了之後,缺少了那種蒙古特色的韻味,你認為哪個名字改的好,哪個改的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