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關鍵時期 20位商界大佬親述企業應如何渡過難關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全國上下齊戰“疫”。期間,兩場戰爭已經打響,這場聚光燈下的戰爭關呼生命,一線的鬥士是白衣天使和兢兢業業的履職者。而另一場戰爭發生在聚光燈外,它事關企業生存。主角是那些有擔當、有經驗、有智慧的商業領袖。

在這個關鍵時刻,財經無忌聯合正和島《王道》專欄、君智戰略諮詢,向中國“標杆企業”的掌門人一一徵詢,回溯他們克服困境的道路,找經驗、談應對、觀未來,撥開迷霧,金聲玉振。

在這場真摯的對話裡,我們聽見中國零售業的領軍者說——對於“社會的企業”而言,再大的利益,都無足輕重。

我們聽見走向世界的服裝品牌講——要以“超脫時代的發展”,擁抱時代的機會。

我們聽見牽動民生的食品企業論——“高質量的產品”和“高水準的服務”是他們守護餐桌的武器。

我們聽見了剛剛崛起數年的新品牌呼號永遠保持創新的個性,看到了一流互聯網、科技型、投資性企業的眼界——大危孕育著大機,新的消費革命正振翅而來……

透過這些擎旗者們的故事,我們試圖去總結打破困境的密碼,並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信心:腳下有路,前方有光,帶頭的人有胸襟。

突圍經驗:對外講堅持、對內講信心

“堅持,堅持,堅持。”

無一例外,當我們問及破局的經驗,這是被所有企業家都提及的一個詞。實際上,“堅持”這個詞,放在各家企業的際遇中,意義又有所不同。

在這個春節,蘇寧有近12萬員工堅守在服務一線,他們的安全和中國大地上疫情的時刻變化,牽動著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心。

在張近東的認知中,“堅持”意味著對企業責任的堅守。張近東表示,蘇寧要始終堅持做社會的企業,艱難時期,“所有體系都要把保障和援助放在首位;堅守崗位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

張近東要求全員保持戰備狀態,全面保障終端服務工作的運轉。春節期間,蘇寧線上線下所有服務終端,全面投入保供增援,張近東特別強調“決不允許漲價,嚴控配送時效”。

在張近東看來,面對疫情,發揮互聯網和一線零售終端融合覆蓋優勢,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就是蘇寧作為零售企業最強有力的支持。

而對於江蘇的一家龍頭企業、全國銷量領先的羽絨服品牌波司登集團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而言,他43歲的企業,最大的堅持,在於發展——始終用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波司登遇到過最大的危機在1994。毫無預兆,羽絨服的銷售呈現出斷崖的下跌。當年,工廠生產的23萬件羽絨服只賣了8萬件,2000多萬元的貨品積壓在倉庫。上下游企業紛紛催賬,年輕的高德康天天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愁白頭,體會到了企業生死存亡的焦慮。

問題在哪裡?高德康立刻從常熟趕往東北考察市場,尋找答案——很快,他發現了痛點是“產品”二字,產品存在著顏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藝五大問題,並且當時全行業都存在的一個通病:產品缺乏迭代,款式臃腫不堪,難以贏得消費者青睞。這背後,是因為品牌、行業的發展過緩。

蒼天不負有心人。高德康憑藉多年積累的誠信口碑和人脈支持,1995年夏天在王府井百貨開展羽絨服反季促銷,還親自設計了紅白藍三色帶五角星的外拎袋,時尚且極富視覺衝擊力,讓人過目難忘,成功搶佔消費者心智。王府井百貨波司登櫃檯前人頭攢動,滿大街拎著波司登外拎袋的消費者成了最好的廣告,一下子打出了波司登的知名度。從7月到9月兩個月實現銷售回款500萬元,瀋陽中興也伸出援手,預付300萬元購買波司登產品,企業終於起死回生。

“羽絨服不僅要禦寒保暖,還要追求時尚美。”他深刻意識到,做產品一定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充分理解消費者的心智。只有企業有超脫時代的發展,才能成為時代的品牌。被這種意識所推動,高德康大膽創新,整合一切資源,在顏色、面料、款式、版型、含絨量等方面全面升級,推動羽絨服向時裝化變革。

把亮麗的極光面料改成不褪色的亞光面料,裡料不跑絨,同時提高含絨量、增加蓬鬆度。亮麗的顏色、柔軟的面料、大氣的款式、貼身的版型、精細的工藝,使羽絨服一改臃腫狀態,成為時尚休閒的羽絨時裝。次年,煥然一新的波司登羽絨服閃亮登場、一炮打響,以8倍的銷量增長躍居全國銷量冠軍。

2003年非典時期,面對整個羽絨產業遭受的巨大沖擊,波司登通過科技創新,推出了生態抑菌絨,以引導市場的方式,平息了行業危機。

同樣以堅持發展抓住了時代機會的,還有創立於2014年的鮮燉燕窩品牌小仙燉創始人林小仙。

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2015年,國家加強了合規進口的溯源燕窩的推廣,對於許多供應鏈不成熟的品牌而言,這意味著致命的衝擊。市場在震盪——2016年3月,小仙燉在行業內第一家推出全程溯源的鮮燉燕窩,這一產品原料成本上漲了50%,被動漲價導致了客戶大量流失、全年虧損上千萬。

問題擺在林小仙面前:是堅持高品質,還是用低價非溯源燕窩保客戶?林小仙選擇了前者。這裡有一個前提:再升級一次產品。為了讓更多消費者能享用到品質好燕窩,小仙燉推出了與原本100g產品品質相同的70g包裝新品,在降低了單瓶消費價格保渠道的同時,創造出行業銷售第一的單品。

在“堅持”之外,我們收穫的另一個高頻詞是,“信心”。

回顧往昔,UR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明光說起在2008年尋求融資的經歷融資,“當時只有5000萬營業額,北上廣大的投資機構都基本見了一遍,但覺得我們行業沒有前途,也不太瞭解我們的商業模式。”那時候很沮喪、也很難。

但他堅持了整整三年。直到2010年,終於有個投資者相信和支持了李明光,那一年UR還處於虧損。

他說“很感謝這個投資者”,這件事的促成,更離不開那些不被鼓舞的日子,自己的信心。同樣,對於這次疫情的發生,他同樣以堅定的信心面對,“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他說。

面對此次疫情,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如此解釋企業釋放信心的方式:在行動中,將顧客和員工的健康安全置於第一位,以此傳遞對社會的關愛。考慮到疫情的嚴重性,老鄉雞在1月20日第一時間就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組。

在小組的統一安排下,老鄉雞為員工及時調集防疫口罩、防護服等設備,並不斷的進行心理安撫。信心在匯聚,溫度也在傳遞。1月27日,老鄉雞啟動抗疫支援公益行動: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免費配送一日三餐,持續至今。

而蒙牛集團總裁盧敏放的解讀則更為具體:“乳製品是重要的民生商品,更是抗擊疫情的重要保障物資,蒙牛集團已陸續投入七個多億款物支援戰“疫”一線。同時,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保證員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生產與銷售工作,率做出“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的鄭重承諾。誓用高質量的產品與高水平的服務,將良心、信心、愛心、決心像傳遞火炬一樣傳遞給消費者、傳遞給全社會。

如此看來,“信心”不僅意味著對實力的自信,更意味著“上下一心”的團結。企業家並非一人過關,他必須理解站在身後的所有人。

應對密碼:調整佈局,聚焦主業,危中見機

“所謂危機,‘危險’之中有時也蘊含著‘機遇’”,某種意義上,這是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與雅迪電動車董事長董經貴的共識。

分眾傳媒就是創立於SARS肆虐的2003年。當年的“克難”的經歷,至今讓江南春記憶猶新:SARS讓分眾員工上門開拓電梯媒體業務受阻,但在困境中的不懈努力卻帶來了機會——分眾在SARS期間的挑燈夜戰打動了公司對面的軟銀。

2003年5月,分眾迎來了軟銀的投資,6月之後,分眾迎來了它的“黃金5年”。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江蘇電動車品牌雅迪科技上。董經貴回憶,2002年-2003年,正值電動車的市場啟蒙期。疫情的爆發,讓人們意識到坐公共交通的侷限性,電動車成為首選的交通工具,一時間產品供不應求。這直接推動了雅迪的崛起。

當然,“危機”中的“機”不會憑空到來。它需要去“識”、去“尋”,去主動探索、去綜合考量。這就是為什麼,當2003年電動車行業的紅利到來,許多企業並沒有像雅迪那樣異軍突起——粗製濫造,產業鏈質量低,低下的品牌意識、產品意識,讓許多企業痛失好局。

市場很熱,但是雅迪很冷靜,它沒有忘記“機會越多,問題越多”的行業鐵律,選擇抓品質。雅迪贏在了“發自內心地為消費者好”。

回溯企業家們“危中見機”的應對之道,我們看見了數條路,它們都沒有離開一個詞,“佈局”。

深耕奶粉行業58年的奶粉品牌飛鶴,如今是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銷量第一的品牌。在過去20年中,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衝出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兩次“挑戰”。

沉澱過往,他的總結是:“優秀的企業家要有預見性,憑市場的經驗和敏銳性,調整戰略和資源的佈局,快速調整。”

2003年非典疫情促使電子商務、淘寶的快速崛起,飛鶴也完成了“渠道之變”,由傳統的大經銷商體制,轉變為扁平化的1級經銷商;由渠道銷售拉動型,轉變為以品牌、產品去拉動,並組建自己的電商團隊。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飛鶴有預見性的產業集群佈局幫助企業平穩度過,由過去的傳統養殖模式(農民+奶站),轉變成大牧場產業集群自給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奶源品質,也為飛鶴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市場壓力下,更多的企業選擇的佈局方式是“聚焦”。相比於“壯士斷腕”,實際上,他們所做的更值得被看做一種“重新定位”——這與美國商學大師波特“競爭理論”中所描述的“一般性戰略”不謀而合,它們是總成本領先(建立高效、規模化的生產設施)、差異化和專一化。

勁仔食品董事長周勁松從1989年開始在湖南平江做休閒食品,至今已經超過30年。在2000年,他遇到了創業路上的危機。彼時,周勁松大力擴張,在瀋陽、成都、義烏等地相繼大規模辦廠。

然而,短期內大規模的粗放擴張下人才儲備和管理的缺失,使品牌出現產品品質不穩定、效益下降的情況,一些工廠甚至出現了虧損。

為擺脫困境,周勁松開始了探索性的改革。一方面,他轉讓低效資產進行收縮,僅保留了大本營的工廠。另一方面,憑藉積累沉澱多年的調味研發經驗和全國銷售網絡,他進軍“小魚仔”市場——這一產品口味獨特、資源豐富,市場認同度高,除湖南湖北以外的市場幾乎空白,發展空間極大。

這次聚焦與改變,讓如今的勁仔食品,成為了全國的休閒魚製品行業的領先企業。抉擇類似的,是溜溜梅董事長楊帆和九牧王董事長林聰穎。

在楊帆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轉折有兩次。

一次是2005年,壯士斷腕,砍掉眾多其他類型的業務,聚焦做青梅食品,“少則得,多則惑。資源一定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大的機會上。一旦認準,就全力以赴!” ,正是這份聚焦,成就了溜溜梅青梅零食第一品牌的地位。

第二次是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零食行業呈蕭條之貌,眾多企業受到衝擊,開始收縮戰線,但楊帆選擇了條不一樣的道路,“那一次非常關鍵,我跟我們副總裁講,借錢也要打廣告。越是沒人做,你去做就會越有效果。”這一次投入讓溜溜梅成功騰飛,“我們實現了連續三年翻番增長。”

在今天,做服裝31年的林聰穎依舊不考慮多元化——他和他的九牧王,堅持只做中國最好的西褲。靠著一條褲子,他衝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機,三道關隘。別人問他“訣竅”的時候,他總是指向辦公室裡這麼一行醒目的字:“企業誕生之日,就開始與死亡爭奪時間。”可見,非警惕與敏捷之心,不能載企業過關。

未來機會:風暴之中,抓住消費形態的變化

我們向企業家提出的一個問題是:疫情過後,消費是否會迎來大幅反彈?

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企業家的回答都指向一個詞,“消費形態”之變。但是在不同行業掌門人的眼中,其變化方向又各不相同。

溜溜梅董事長楊帆認為,在這次疫情中,線下看似人流減少,但卻承擔了不一樣的功能:“我看到央視新聞採訪武漢一個給醫院送盒飯的老闆,老闆介紹他的食材時說,‘都是中百超市買的’。這說明什麼?是超市買的代表了放心、代表了食品安全,這次疫情全國各地的超市成為民生物資供應的主要渠道,很多平常不怎麼去超市的人,又重新去到了超市,老百姓對超市又有了新的好感,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也會因為這些認識而受益。”

與他的關注點截然相反,九牧王林聰穎聚焦到了線上的可能性。“九牧王曾經歷過非典,非典後,市場迎來了大的消費爆發。”“我判斷,這次也是一樣——只要有信心,產品過硬、銷售網絡健全,消費潮會到來。

“這次疫情,將進一步促進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

萬全網絡是植根於福建的一家產業互聯網企業。2019年,旗下萬全商城交易額突破23億,同比增長300%。萬全網絡總裁唐為崇認為,疫情導致的人員減少外出,部分交通封閉,小店開業延遲等因素會對禮品類產品,以及短保產品等造成有一定的短期影響。

但同時,快消品的典型特徵是剛需、高頻,任何時候民生用品都是必不可缺的,而人員滯留也會帶動本地市場的需求量,特別是返鄉流大的二三線城市以及縣鄉鎮市場。

布魯可積木董事長朱偉松則認為:困難的背後,是外部的變量的悄然變動。疫情過後,線上教育、動畫、電商等相關行業的優勢會更突出。“企業將利用教育、動畫方面的優勢,為受影響的地區提供力所能及幫助的同時,更深層次地熟悉用戶的行為變化,採取相應的策略化弊為利。”

種種消費觀察、捕捉的背後,是企業家對中國宏觀經濟的信心。

面對疫情之下的經濟形勢,鮮豐水果董事長韓樹人把企業應為之舉歸結為幾個詞:穩人心、練內功、找機遇。他認為,企業的“內功”,包含企業的組織力、人才建設、流程化等方面。企業要從未來3年的戰略格局看當下的企業“內功”如何提升,找短板,搭建人才梯隊,這是當下要做的有格局的事情,而非以機會主義的心理去經營。

“企業經營是一個動態平衡,要在確定性事件中高質發展,在不確定性中穩住發展。”

金恪集團董事長王建峰則以今昔對比的方式洞悉前景:目前,中國GDP總量水平已達到100萬億元,是“非典”時期的近10倍。可見,無論疫情是否到來,中國經濟和消費水平都將出現爆發式增長。疫情雖然導致暫時性消費延遲,但從趨勢上看,它最終都會成為消費增長的加速器。“未來,老百姓將更加關注消費體驗,傳統實體店作為購買渠道的功用將被逐漸淡化,體驗式場景取而代之。”

在四川竹葉青茶業董事長唐先洪眼中,疫情造成的衝擊一定會給中國經濟增長造成干擾,甚至阻斷某些行業(比如旅遊業、餐營業、娛樂業),但這只不過是一時之困。長期一定會紓解,疫情不會阻斷中國經濟的增長態勢,不會使中國經濟嚴重失衡。他認為,每一次疫情過後,都會出現壓抑過後的“消費井噴”。

這些市場需求,等待著前期做好準備的企業來承接。戰略清晰、信心堅定的企業,將贏得更多客戶的選擇。

他的信條是:相信常識,面對現實。

疫情之下,內外環境越是急劇變化,我們越是能看到企業家真實的心靈與智慧:或著眼抓商機、或著眼避風險,或選擇順勢而為。但不管他們談什麼,縈繞在企業家言談間的,都是一種決心、和魄力。

有人說:浩然的社會責任感,是企業家冷靜的前提。特殊時刻,企業家展現出特殊的“顏色”,它無論行業,也無論西東。於是,我們看到,在北京,《艾問iAsk》對話全球創始人和投資人,攜手愛心企業,為疫情醫院全球採購口罩防護物資,向武漢發射一串串希望。

我們看到,在南京,張近東感於國之需要,說出只屬於企業家的諾言:

——“疫情當前,再大的利益,也無足輕重。”

1959年,金庸在《神鵰俠侶》中表達了中國人的生命追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20年,對於數萬中國企業,一場天災,將社會責任推到了決定命運的維度。

在數萬言的採訪信中,我們能體味的一點共性是:國之大商,商之大道,在於為中國而戰鬥奮鬥,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

2020的春天來了。

這個春天,我們別無選擇,必須經歷一場殊死戰役。

鑑於此,我們聯手君智戰略諮詢推出一堂公益直播課程,用專業的商業思考和知識幫助迷霧中的企業破難題,渡難關。 (作者:冒貽宣 )

【關鍵時刻,他們說】

(注:排名不分先後)

堅守崗位,保障百姓的生活所需,就是我們最大的責任。

——蘇寧集團董事長 張近東

不怕困難,不怕委屈,自強不息,敢於創新,追求卓越,永爭第一 。

——波司登集團董事局主席 高德康

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抗疫路上,金恪集團與全國人民同心同行!

——金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王建峰

不能以金錢和利益為導向,要以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出發點。

——飛鶴乳業董事長 冷友斌

每一次困境,都是一次絕佳的突破機會。我們要用好這股力量,破繭新生,就能走過冬天,邁上新臺階。

——勁仔食品董事長 周勁松

困難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如果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困難,這個社會也就不需要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了。

——布魯可積木董事長 朱偉松

活著第一,練好內功,做足功課,靜待機會!

——萬全網絡總裁 唐為崇

春回大地,疫去不返,武漢加油,中國必勝!

——鮮豐水果董事長 韓樹人

時代的發展會不斷催生出新的消費需求,企業只有不斷保持自身的新,探索更替新的商業模式去滿足市場和消費者,擁抱變化。

——小仙燉創始人 林小仙

一年之計在於冬,冬天的準備是為了來年收穫的保障,當別人在恐慌,恐懼,懈怠,猶豫徘徊軟弱的時候,我們有足夠的格局和境界,心明眼亮,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江蘇雅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董經貴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四川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唐先洪

顧客和員工的健康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老鄉雞董事長 束從軒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中國人“天生要強”的優良品格,團結一致、開動腦筋、砥礪前行,一定能夠戰勝任何困難。

——蒙牛集團總裁 盧敏放

齊心共戰,勢如破竹,堅定不移,春定歸來。

——UR創始人兼董事長 李明光

所謂“危機”,危險之中有時也蘊含著“機遇”。

——分眾傳媒創始人 江南春

企業一定會面對眾多不確定性,唯一確定的是,我們需要緊緊圍繞顧客的感覺來經營。

——溜溜梅董事長 楊帆

企業不論大小,面對困難是正常的。就像這次疫情,只有增強免疫力才能健康。

——九牧王董事長 林聰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