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深刻”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達到事情或問題的本質的,二是指內心感受程度很大的。

這種意義的雙重性,體現在作文所強調的“深刻”中,即既可以指作者的構思立意精深,思想超越同齡人,分析問題可以透過現象而直抵事情或問題的本質;又可以指作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或問題中,內心遭遇到了巨大的觸動,形成了迥異於常人的獨到且有深度的情感體驗。

《考試說明》對“深刻”的要求卻簡單得多:“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從這一要求出發,可以發現,作為高考作文發展等級第一項要求的“深刻”,落實在具體作文中,其內涵並非《現代漢語詞典》的概念解釋中所強調的那樣博大深邃,而只是突出作文的立意深遠,見解深刻,說理透徹。這三點,對半數左右的學生而言,並非高不可攀。

具有深刻性特徵的文章,總會具有如下幾方面特點:文中的內容是別人沒有說過的,新穎獨到,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文章的內容深刻,能促使讀者對某一問題產生深度的思考;文中的內容能引起人們對某一問題其他側面的思考,並開拓讀者對該問題認識的廣度;文章的內容能引發人們對現實的聯想,加深讀者對該問題本質的認識。

如何落實這些特點,從而使自己的作文具備與眾不同的深邃性呢?以下幾點技能必須關注: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多元思維,精心選材。

無論寫作何種文體的作文,要體現出思考的深刻性,就需要能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其本質而展開敘述、描寫或議論。

這就要求考生在面對一道作文題時,要多思考幾個“為什麼”。塑造一個人物,要想一想為什麼要塑造,藉助這個人物,想要表現出什麼樣的主題意義?採用的材料,能否表達出這樣的意義?還有沒有更好的素材?換一種結構,是否更有利於主題的深入?這樣思考了,文章才能抵達深度,才能寫出一般人的思維無法達到的高度。

同樣,要證明一個觀點,也需要想一想,這個觀點是否有漏洞?是否觸及了事物的本質?換個角度思考,這個觀點是否還能成立?什麼樣的論據,更有利於把事理說透徹?大腦中多裝點這樣的思考,文章就能超越常規,體現出良好的思辨色彩。

二、巧設論點,先聲奪人。

論述類作文中,必須具有一個或幾個能夠體現作者對命題指定內容的個性化理解的觀點性語句,這樣的句子,即常規意義上的論點。論述類作文能否體現出思想的深刻性,論點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觀點一旦沒有了新意和深度,文章論述得再嚴謹,也無法表達出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的見解。

什麼樣的論點能夠達成深刻性的目標呢?

相當多的學生,由於缺乏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辨能力,寫作論述類作文時,便喜愛抓住命題中最淺層面的顯性意義構思立意,如此,文章自然無法呈現深度。擅長寫作的學生,要能發現命題材料中具有共性特徵的觀點背後更深層面的意義,要能在共性之中發現個性,並藉助精妙的構思,將這個性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如此,自然可以達成深刻性目標。

三、層層剝繭,由果推因。

在論述類作文中,提出一個觀點,比寫成一篇令人信服的有深度文章要簡單得多。因為,論述類作文的難度,更多體現在觀點之後的論證過程。

如何才能在提出了鮮明且新穎的個性化觀點之後,再通過合理有序的邏輯論證,創作出令人信服的思想深度呢?這就需要在論證技巧上盡心探究了。

很多學生,受部分課文及眾多高考滿分作文的影響,習慣於在提出觀點後,從古人堆裡精挑細選幾個自以為有價值的人物,然後用詩性語言渲染一番,充當證明觀點的論據。這樣的論證法,其實根本不是真正意義的邏輯論證。其表達的思想,也因論證的不嚴謹而無法實現深刻性目標。

真正有價值的論證,在於層層剝繭,一點點揭開表象,去靠近最接近本真意義的內核。

四、化大為小,塑造典型。

任何一個具有明確的思想價值指向的作文命題,其關注的焦點,都應該是現實生活中急需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該類作文,命題中所給的導引材料往往側重於宏觀領域的零散感悟,命題或寫作要求本身也多從宏觀處入手。

如果需要用敘述類的文字來創設作品思想與情感的深度,真正貫徹落實材料或命題所希望探究的複雜社會話題,就必須在具體寫作中,養成“化大為小”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善於將那些宏觀問題轉換成微觀的、可直接描繪的生活故事,如此,文章才有了言之有物的好抓手,才能避開羅列理論泛泛而談的弊端。

五、化虛為實,凸顯細節。

有些命題,題目和材料走的是虛空的路徑,此類文章要想寫出深度,就需要在具體寫作時靈活運用“化虛為實”手法,將虛空轉換為具體可知的現實人生經驗。

虛題的最大特點,在於題旨的表面不確指性。很多考生面對這樣的題目感到無從下手,既讀不懂命題中隱含的編者意義,也提煉不出寫作的主旨意義,便只有跟著感覺盲目地走了。

其實,絕大多數看起來飄忽不定的命題,都和“人生”這一現實意義有著密切的關聯。只要從人生意義的角度切入,將命題中的比喻義、象徵義等轉換成“人生”這一本體,再使用第二點所分析的“化大為小”手法進行寫作,文章便不難寫作。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上述五點,僅只是理論上的價值剖析,而在實際寫作中,大多數中學生朋友難以將其全部落實到位。相反,日常作文中追求內容的“深刻”時,往往因為思考得不夠全面,或者認知存在偏差,很容易出現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以文字的晦澀,替代內容的精深。文章內容的深刻,是建立在思想的深邃基礎之上的。內涵深刻的文字,總能夠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抵達讀者的心靈。然而,有些同學,錯誤理解了“深刻”的本真意義,將文章的深刻,誤解成語言的詰屈聱牙。於是乎,或是用不文不白的語言,“之乎者也”出一大堆模稜兩可的話語;或是大量應用古代典籍,用冷澀難懂的文言,支撐起自己文章的主體框架。這樣的文章,表面看來,高深莫測。實際上,既不涉及事理的本質探究,又不能透過表象揭示實質。

第二,求大求全,脫離生活。有些同學,認為“深刻”就是跳出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的現實人生,來表現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內容。於是,他們一味從國家民族甚至宇宙星系的宏觀內容入手,試圖在宏大敘事中,體現出自己思想的深刻性。這種怪病,眼下,已成為中學生作文中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事實上,任何優秀的作品,總是從關注現實人生的角度出發,從細微處入手,通過普通人的命運沉浮,來展示時代的風雲變幻。過於求大求全,一來自己無法駕馭文章的結構,二來,也因為材料與生活的脫節,容易走上假大空的路數。

第三,思想偏激,言辭出格。還有少數同學,將“深刻”理解成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於是,他們在文章中,總是從另類思維出發來關注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他們竭力追求用語的驚人,總希望通過寫出別人不敢想不敢說的話語,來體現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思想的深度。孰不知,這些所謂的“深刻”,大多是建立在極端個人主義的基礎之上。一旦落實到了文章中,不但不能使讀者品味到深邃的思想,反而令讀者反感。

第四,缺少獨立見解,堆砌材料。還有少數同學,喜歡在文章中堆砌各種各樣的材料,試圖通過引用材料的深度,來實現文章的深度。然而,他們忘卻了寫作的根本目的,是展現作者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別人的觀點再深刻,也只屬於別人,無法以其來取代自己的思想。所以,這樣的文章,也就無法落實“深刻”的表現目的。

中學生作文自修課丨如何讓作文有深度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下面這篇考場作文,就較好地避開了上述四點錯誤,以思考的深度實現了作文的深刻。

宿命

我靠在昏暗、潮溼的小矮牆上,我正在思考我的人生——我是一隻豬。我們祖輩都一樣,有著極其悲慘的宿命。

宿命,宿命。

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複著同樣的事,日復一日……看著同伴們漸漸膘肥的身材,我卻始終壯不起來,我有著自己的思想。我不願臣服於我的宿命,因為我深知,我的自由之日便是我受死之時。

夜幕降臨,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我被屠夫送進了屠宰場。那兒陳列著一行一行的豬頭,一列一列的豬肉,我明白,我們身上的豬頭、豬肉、豬腸通通不是我們的,除了我們自己的靈魂。我一個激靈醒了過來。

夜色朦朧,我站在豬圈門口,揮灑冷汗。同伴一個一個都睡著了,我沐浴著從斷崖處吹來的山風,我的靈魂在內心躁動不安。我似乎看見了狼在斷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擺正了姿態,嗥叫了一聲,同伴們瑟瑟發抖,痴迷的眼神望著我,顯得很害怕。他們一定以為我患上了豬瘟,或者以為我是一隻披著豬皮的狼。我沒有解釋什麼,因為我只是順從我內心的靈魂罷了。

我決定要逃跑。

“什麼?”同伴們瞪著眼睛驚恐地看著我,此刻的我站在豬圈門口,繼續沐浴我的清風。我知道他們不會理解我,就像人們不理解韓寒一樣,我和他一樣,都是叛逆的少年。就像汪國真說的: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我的內心似乎更堅定了。

明天,明天。

紅豔的晚霞如期而至,濃薄的霧氣沒忘記給大地披上一層灰色的熒幕。我趁著夜色,拱開了豬圈門,玩命似的往斷崖飛奔,迎面來的是涼爽的清風。逃跑時我回頭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親,從她的眼神裡我看到的肯定的目光,似乎是我做了她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

斷崖的清風不像豬圈,豬圈裡的風夾雜著溼氣和汙臭。我擺正了狼的英姿,不斷嗥叫,因為我戰勝了我的宿命,我順從了我內心的靈魂。

心裡有個聲音一直在嘀咕:“你戰勝了你自己的宿命,多麼值得啊!”

夜幕下的斷崖,依稀可見幾顆星星,這勇敢的靈魂花,此時此刻,開得到處都是。

此文是湖南省2013年高考中唯一的一篇60分作文。文章採用童話的手法,以豬喻人,通過一頭豬不願接受祖輩的宿命,決心從豬圈中逃出去,並最終出逃成功這一核心事件的敘述,成功隱喻了現實人生中應有的積極人生態度。閱讀此文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魯迅先生有關“鐵屋子”的描述,聯想到唯有打破那鐵屋子,才能迎來全新的生活。

從寫法上看,此文將深刻的人生思考隱藏到了形象生動的故事之中,文字簡約,細節生動,很好地體現出化大為小、化虛為實的結構特徵。這樣的文章,不但內涵豐厚,而且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實屬難得的考場佳作。

由這一篇滿分作文可知,作文的深刻性需要建立在文章整體意義呈現的前提之下,而非某一兩個句子有思想深度。這一點在日常作文訓練中務必關注,切勿以局部的深刻取代了整體的深度思考與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