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中國的大學生,都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錢理群教授,自2002年在北大退休後轉教中學,並一直關注中學和農村教育。他的理由是因為對中國大學的教育太失望了。

北大教授:中國的大學生,都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

他認為,“中國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在內,培養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雖然很聰明,但卻是世俗的,虛偽的,特別善於利用這個系統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如果權力在這些人手中,對國家的危害比一般的貪官更大。”

何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它指的是“自我主義者” ,他們衣冠楚楚,甚至偽裝自己。 他們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品味。 所有活動的核心是利己主義。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價值觀缺陷產生的心理障礙

《Snakes in Suits》作者Robert Hare認為,利己主義者通常具有虛假的人格魅力、內心缺乏基本的道德觀念,有反社會人格傾向。

當人們談論利己主義的主題時,他們有一個激烈的爭論。黨批評道德和利他,自私的人類基因等地防守。在這一過程中,就形成了兩種聲音:

支持利己主義:利他主義是虛偽,只是假裝道德

支持利他主義:自私的人沒有能力去同情和感受他人的痛苦

共情首先是由由人本主義的創始人羅傑斯提出,指的是去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的能力。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支持他們,不管他們的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如何。

Robert Hare認為,一切通過“善意”獲得的外部獎勵或者精神愉悅都是利己主義的表現,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切以物質、名聲、權力為目標,本質上來說並非出於共情,甚至連憐憫之心也沒有。

《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勒龐在書中提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人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寧願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所謂的安全感。”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人口在不斷增長,這給那些還未成年的年輕人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少人甚至被視為真理。為了追求物質和名利,幾千年的傳統美德被拋棄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容易受到“利己”觀點的影響,在物質社會中迷失自我。這種方式的“利己”,是缺乏人情味的表現,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所謂的“精緻”,不過是披著合理外衣的絕對利己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

林火旺 ,國立臺灣大學的哲學教授,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源於對自我的關注。

簡單地說,根本不存在完全利他主義這樣的東西。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價值觀的時代,“利己主義”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面目,違背了自然規律,忽視了現實邏輯。

心理利己主義認為,唯一能讓任何人追求或實現最終目標的是自己的利益,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但是當願望實現,他們的內心開始感到空虛寂寞。

在中國,就業和大學教育之間的關係是當代大學生無法逃避的問題。

目前,大學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過於陳舊,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供應和需求的需要。

許多公司在招聘員工時對大學生的素質不滿,認為當代大學生缺乏獨立性、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些問題都是精神素質的問題,也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因此,社會應該更加重視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客觀看待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