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我,不能回家

2月4日,會同縣地靈鄉團結村,立春餘寒未盡。“媽媽的眼睛好點嗎?“上午9時,李玉明拔通妻子電話,”爸爸咳嗽好點嗎?”每次夜班一結束,李玉明總會和家人寒噓一番。

“你能不能抽空回趟家?”“非常時期,請原諒我,暫時還不能回家......”通完電話,已經在疫情檢測點“守崗”近半個月的李玉明眼眶有點溼潤,臉色發黃,眼睛有些浮腫,即便戴著口罩也難掩其疲憊。

“家裡有3個老人要照顧,我愛人太累了。”團結村疫情監測點搭建的簡易帳篷裡,擺放著一張床,炭火燒的正旺,帳篷裡放著水果、牛奶、泡麵。也許是對妻子愧疚,也許是連續12天值夜班致導致感冒,李玉明說話聲音有些沙啞。

42歲的李玉明是會同縣地靈鄉一名基層幹部,家在廣坪鎮吉朗村,家有78歲的父母和剛滿100歲的奶奶。年前,父親因感冒加重了氣管炎病情,咳嗽嚴重,臥病在床,母親糖尿病併發症,癱瘓在床,妻子每天要負責為老人打針、注射胰島素,擦洗身體,辛苦可想而知。

平日裡鄉鎮幹部住在鄉里,李玉明只有節假日才有空回家。之前,妻子也經常埋怨他對老人不負責,連日來,隨著父母病情日漸嚴重,李玉明壓根也沒時間回家,家裡大小事都是妻子張羅打理。妻子從埋怨,到漸漸“隨他去”,到理解,進而默默支持......

“計劃春節假期回家照顧老人,為奶奶簡單過個生日。”大年三十夜,李玉明回到了家裡,本以為可以安心過個年,誰知大晚上接到緊急通知,“取消休假,工作需要,立即返崗。”李玉明沒來得及跟家人好好說話,立即返鄉。

“在家住一晚再走吧!”總是聚少離多,奶奶緊緊拉住李玉明,不讓他走。“奶奶,這次疫情非常嚴重,我必須要趕回鄉里去!”望著老人渴望的眼神,李玉明急忙安慰,“初二回來陪您過生日!”

跟家人簡單道別後,李玉明匆匆奔赴“抗疫”一線,家的重擔,又落在了妻子肩上。

地靈鄉團結村疫情監測點是聯通貴州、湖南的交通要道, 是一個“插花地”,人員情況複雜,加之春節假期,在外工作的民眾返鄉,團結疫情檢測點車流量亦迎來了高峰,防控工作複雜,返鄉人員情況摸排,過境人群的體溫檢測工作量大、面廣,刻不容緩。

“家人給了我最大支持,我沒有了後顧之憂。”從通知要返崗上班開始,李玉明吃住在鄉里、帳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疫”中來。

正月初二,是李玉明奶奶100歲的生日,頭晚父親還特意提醒他,“抽空回家吃個飯。”10點51分,李玉明值完夜班稍作休息,準備回家跟奶奶送句生日祝福。

正準備給家裡打電話的時候,他在車上接到群眾信息稱:“附近有從XXX地來的村民出現不適......”得知情況,李玉明輾轉多方渠道最終聯繫上了當事人,聯繫醫務人員到其家中實時確定了其身體狀況,後主動對村民進行闢謠,穩定了民心。

“計劃沒有變化快。”李玉明對奶奶的承諾,還是落了空。“原諒我,不能回家。”這是李玉明在電話裡經常說的話。

地靈鄉黨委書記梁海源介紹,目前鄉黨委、政府全體工作人員,三班倒“戰疫”,24小時堅守崗位,設置20個疫情監測點,排查、測量、登記......聯防聯控,加大“三類人員”摸排力度,“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與貴州天柱縣地湖鄉通力協作,信息互通、共享,“不漏一車、不少一人”,嚴把“卡點關”,築牢第一道防疫屏障。

“原諒我們,不能回家。”面對疫情,像李玉明一樣“戰疫”在一線的人員,黨員幹部、醫生、警察、記者、志願者......奔赴一線,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把最深的思念化作抗擊疫情的力量,守好“大門”,保障了社會平安穩定。(胡江勇 楊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