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導語

"即使你可以面對人生能夠預知的苦痛,這樣的人生你還想要去體驗,想要去與它來一場賽跑嗎?"

《無問西東》的開篇,意氣風發的現代男青年張果果,在心裡為自己拋下這樣一個問題。

<strong>電影講述了四組不同時代的青年,他們或為著自己的學業抉擇而苦惱,或生活在黑暗的時代無法抒發內心的自由,或擁有一腔報國熱血去闖蕩,或需要直面無奈現實帶來的壓力。雖在不同時空,但他們每個人都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種種機緣巧合讓他們的命運聯結在了一起。然而即使這樣,他們每個人都沒有放棄對於人生的希望,想要讓自己的人生即使在苦難中也能夠綻放出最為美麗的光彩。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影片的開頭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青年企業家張果果因為受到同行的陷害,而丟失了經理的位置,然而他卻並沒有深究設計謀陷害自己的同事,反而選擇主動離開,在另外一家公司開闢天地。在這期間,張果果遇到了一個擁有嬰兒四胞胎的家庭,看著這奇蹟一般的四個孩子,他的內心頓時生出一股莫名的情緒,想要資助這個來自農村的貧困家庭,幫助他們的孩子健康成長。張果果戛然而止的故事作為開頭,也正是為這部電影埋下了一個伏筆,不知這四個嬰兒在面對他們即將到來的人生,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你是否也在年輕時對內心最真實的聲音置若罔聞?

回眸清華學堂中那個迷惘的吳嶺瀾,在民國初年,大文豪們各領風騷,寫出一部又一部驚人的鉅作,處處宣傳自己對民主的見解和思想,然而即使在思想高度開放、學術風氣極度自由的民國時期,吳嶺瀾也與現代千千萬萬的學子一樣,對自己即將選擇的科目陷入迷茫。周圍的同學總是充斥著一種聲音,最好的學生都在讀實科。這就使得吳嶺瀾陷入了迷茫,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科,還是能夠為自己帶來更加光明的實科,讓他看不清前路,也看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當時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看出了吳嶺瀾的疑惑。在一番攀談交心中,影片的主旨也逐漸顯現,實科的一番話第一次點出了電影想要表達的內涵。他認為,無論吳嶺瀾如何選擇,都不應當將自己置於一種黑暗的麻木與不真實感之中,而應當腳踏實地的遵從內心真實的想法,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以及做什麼,或和誰在一起,這都是從內心深處生髮出的一種不後悔不羞恥,也無所畏懼的喜悅和平和之情。

這段教誨正是點出了吳嶺瀾內心的迷茫與疑惑,讓他驅散心中的黑暗,無所畏懼,一往無前。在某日吳嶺瀾偶遇圖書館泰戈爾的演講,並且看到當時陪同在泰戈爾身邊那一群最卓越的人——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王國維等,都來到清華大學,侃侃而談自身抱負之時,那些民國大家身上抒發出的真正的自由與坦然的氣息使得吳嶺瀾不再疑惑,也不選擇迎合潮流,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從容且篤定地發出自己人生的光芒。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在後來抗戰時期,吳嶺瀾也經歷了那容不下一張書桌的年代,在西南聯合大學執教時,他在雲南的防空洞外給學生上課,就引用了泰戈爾的詩篇《愛者之貽》。

"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也許在一個悶熱的正午,一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你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著命運的安排。"

正是泰戈爾與民國大文豪們的從容與自信,那些面對著未知命運的篤定,以及堅持自我真實的信念,激發著吳嶺瀾選擇文科,尊師從教,並且默默為學生奉獻。防空洞外的導彈聲絡繹不絕,學生們在那一瞬間似乎忘記了窗外紛飛的戰火,而是就在這一刻,享受著生命的寧靜,思索著人生的意義,面對著內心的真實。

當明哲保身的"最佳選擇"擺在你的面前,你是否還會義無反顧遵從心底的聲音?

無論在哪個時代。明哲保身與一腔熱血似乎是一個永恆矛盾的話題。而每個時代都會因為許多問題而出現一個又一個的"最佳選擇",那些選擇都會讓人只顧自己,而放棄多管閒事。時間在四個故事之間不停的切換,被批鬥的王敏佳獨自承受著遭人唾棄的痛苦,而一起寫信的李想卻為了支援邊疆的名額,而放棄與王敏嘉一同承擔錯誤,選擇了明哲保身的道路。也許王敏佳心中那份為人打抱不平的熱血完全可以擱置在一邊,她也可以對老師的生活境遇置若罔聞,否則也不會淪落到被批鬥以及最終毀容,無家可歸的下場。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然而自保也許是人性。電影中描繪出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一邊是李想作為優秀青年去邊塞支援的表彰大會,一邊是王敏佳獨自一人面對批鬥、謾罵和拳打腳踢的觸目驚心,而我們作為觀眾,卻只能因此場景感慨一句,也是時代使然。也許在那樣的年代,想要站出來說一句真話,很普通地做一些事情,都有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雖然王敏佳聽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但是她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變成時代洪流中被傷害的那一類人。


在我們為王敏佳、陳鵬和李響三人因為一封手寫信而各散天涯感到惋惜悲嘆的時候,也無比佩服在抗戰時期願保家衛國、棄筆從軍的富家公子沈光耀。他本可以迴歸富貴的家庭,在西南聯大學成而歸之後,當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或是教授,或許也可以出國來躲避戰亂,但是面對國內的動盪局勢,他卻毅然決然拋棄富家子和優秀學生的身份走上戰場。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也許這是吳嶺瀾那一句"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以及對自己的真實"以及空軍教官那一句"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正義無畏和同情",使得沈光耀最終下定決心,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顧母親的嚴詞反對,毅然加入了空軍。

正是沈光耀那份冒著被教官訓斥的風險,也要開直升機為貧民窟孤兒們空投食物的大愛才使得孤兒陳鵬在戰火中得救。

也正是陳鵬聽從了自己內心的情感,不顧風聲鶴唳的年代,毅然救起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也為了不連累李想追求更好的發展,冒著生命危險說自己獨自寫的那封舉報信。

終生充滿愧疚的李想,在支援邊疆的途中因為暴風雪天氣,將自己所有的食物留給了張果果的父母,才因此付出了生命。故事的主人公們因為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將自己的生命聯繫在了一起。

雖然他們素不相識,但卻都因為追求內心的自由正義與真實,讓他們都放棄了人生中所謂的"最佳選擇",使得他們的生命大放異彩。

生命有限,浩瀚無窮,唯有報以熱愛,才可無問西東

從民國初年到抗日戰爭再到文革,最後是21世紀的蓬勃發展時代,電影中描繪的4個時代,都是對我國有著歷史性意義的場景。時代不同,而相同的唯有那代代傳承的精神,這種精神雖然在每個時代都有著各自的表現形式,甚至在最極端的年代,說句真話都有可能成為人們鼓足勇氣才敢做的事情。然而無論何時,我們應當歌頌的都是那些勇於站出來,不忘初心,敢於面對千夫所指的人們,而這些人正是我們社會的希望與勇氣之光。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這部電影想要表達許多人心和人性方面的深層含義,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人不應當被作為手段,也不應當作為一部機器上的齒輪,人是自主自律,自立和自覺的,應當是由人自己來引導內心,出於自身的理智以及按照自身的意義來指導自己的選擇。"

  • 也正如在影片中描寫的,泰戈爾1924年訪問清華時所作的演講時說道,"現在的人們應當思考,有什麼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中拿出來送給時代的禮物,你必須要直面這個問題,要知道你自己的內心、文化,以及你們民族史冊中最永久流傳的是什麼,因此不要惶恐,不要走錯路,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本性。"

1924年,吳嶺瀾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了文科,放棄追逐時代潮流中為了利益和更好的發展,而選擇學習實科的機會。

1935年,放棄大好前景的沈光耀,毅然從軍,為孤兒們帶來糧食,也毫不後悔的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光榮犧牲,保家衛國。

1960年,看似柔弱的王敏佳為了成全李想的抱負,選擇了獨自承擔謾罵,而陳鵬也為了心中那一份對王敏佳的愛,一人決然踏上了尋找她的漫漫長路。

21世紀的繁華中,張果果並沒有反過來陷害壓迫於他的競爭對手David,他不屈服於世俗,也不妄圖改變世俗,拒絕向上司提供David的把柄和證據,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我與他們不一樣。

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在用他們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們對人生的理解,真正對於內心自由的嚮往與熱愛。

影片的最後一部分又回到了開頭,張果果那句令人深思的內心獨白,"如果提前瞭解你將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看著保育箱中四個新生兒的身影時,他的確有過那麼一絲的猶豫,也許資助著四個孩子長大將會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大負擔。但正是這些無比年輕而又有希望的生命,帶給他的生活無限的可能性。

《無問西東》:即使充滿可以預測的苦痛,也要讓人生綻放光芒

在影片中,世俗似乎與內心的自由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而世俗存在於每一個時代,就如同空氣一般,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的漂流著,甚至會讓人習慣到無法察覺世俗的存在,我們也許會認為民國抗戰和文革已經成為了過眼雲煙,但是我們是否應當繼續審視,在當下的時代,我們又面對著怎樣的世俗呢?

影片的最後,張果果望著北京繁華的街道,車水馬龍的景象描繪出這座大城市繁忙的實景,而保育箱中的安詳的嬰兒又似乎與這個世界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張果果的獨白,是導演在用現代語言詮釋著整篇影片的核心:

"你們看到和聽到的,經常會讓你們沮喪,因為世俗就是這樣的強大,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瞭解你們的人生,讓你們知道青春不過也就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會在意那些世俗。比如當你佔有多少才能更加榮耀,當你擁有多少才能夠值得被愛,當你們長大時,你們會因為新冒出土的綠芽而感到無比喜悅,也會對著初升的太陽歡呼雀躍,會給別人的善意報以溫暖,也會在讚美別的生命的同時,永遠的忘記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珍貴。"


結語

也許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世俗,但這並不重要,也無需在意,你會遇到困難,但是在短暫的青春中為何要一次一次為世俗所累,何不趁著大好的青春年華,揮灑書生意氣,最重要的便是吳嶺瀾在民國時期的那句迴響:永遠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以及對自己的真實。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在浮華的現代社會中,這部影片給予我們的,依舊是對大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曲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