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天氣轉暖,萬物復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春天有了更多可以出去high的理由。

對於農家,尤其是古人來說,春天的意義就太重大了!

祈求好收成、祈雨求晴、祈求消災、甚至婚戀求子、贏得勝利,都需要在春天進行!

春社,就是這樣一個重大的日子!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明 張翀《春社圖》

“社,地主也。”

“社”是古代的土地之神,也就是土地公公。

在原始農耕時代,人們對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動。現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廟就是社日祭社時的遺存。

這種祭祀活動一年舉辦兩次。春天的叫“春社”,秋天的叫“秋社”,合稱為“社日”。

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所以有“春祈秋報”之說。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春社這一天,人們在社廟擺上社酒、社肉、社飯、社面、社糕、社粥等食品供奉社神,祭祀完畢後,大家會共同分享這些食物。

在中國歷史上,社日是古老且普遍的節日。

但在先秦、漢、魏、晉時期,社日並沒有固定統一的日期。自宋代起,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社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

根據主辦方的不同,春社又分為官社和民社。官社莊重肅穆,禮儀繁縟,而民社則充滿生活氣息,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是漢族民間極為流行的熱鬧節日,“社會”一詞就誕生於此。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先秦時,老百姓尤為看重社祭,據說孔子的弟子子路在經過鄭國某社時,只是想抓一隻停在社樹上的鳥,就差點兒被抓起來,最後在子路和子貢的百般道歉下,對方才善罷甘休。

到了唐宋時期,春社與上巳節、中元節成為當時最常見的節日習俗,風頭甚至勝過了中秋節和重陽節。

從唐朝一開國,官府就十分重視社祭,下詔令民間普遍立社,為社日的興盛提供了官府和法律的支持,並將其定為公共假日。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春社時,唐朝皇帝經常賜予大臣食物 ,如常裒曾經得到過羊酒、乾肉、海味、油麵、粳米等賞賜,白居易曾得到過蒸餅和糫餅。宋朝,被稱為“女中堯舜”的宣仁太后也曾贈予社飯給呂大防、範純仁、蘇轍等名臣。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南宋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民間社日當天的各種娛樂活動,既有相撲、蹴鞠等充滿競技性的活動,又有射弩、使棒等帶有表演性質的活動。戲曲方面則有雜劇、影戲、唱賺、清樂等集觀賞與音樂於一體的娛樂活動。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陸游大概對春社很感興趣,因為他寫了很多與春社有關的詩,如《春社》描述了春社時的社肉和社酒,另一首《春社》則提及了社戲,《社飲》《代鄰家子作》《社鼓》《社肉》寫出了春社時飲社酒共醉的場景,在《賽神曲》中,又生動地描繪了春社時祭祀社神的場面。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在明朝,《明會典》規定每百戶為一社,在春社之前就要準備好祭物,到了春社日,要用一羊、一豬、酒、果、香燭等祭祀。

為了更好地教化鄉民,促進村民和睦,明朝許多地方官員和鄉紳對春社祭祀進行了種種改革和整頓,不斷豐富民社的鄉村風俗,但無論如何整改,春社時一律“不許扮神跳鬼”“不許裝神舞鬼”。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一幅《春社圖》祈平安

《春社圖》描寫的就是明代春季祭祀的情景。

“村落多聚男女士庶,走馬鬧雞,壺觴行樂,以兆一歲豐稔之意。”卷中人物眾多、攜酒賣餅,飲酒作樂,雜技演劇,洋溢著一派喜氣歡快的節日氛圍。

此畫作於崇禎十五年,因初夏氣候調暢,估計秋收有望,明末畫家張翀特作此卷春社圖景,以表達自己祈求平安生活的美好心願。

其實,這也表達了我們共同的心願,願春風吹走一切陰霾,我們會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更加感恩的度過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