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有時,天文學中最簡單的問題卻是最難回答的。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你會說:因為太陽下山了。但是還有恆星在閃耀啊。如果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無數顆恆星,那麼夜晚將和白天一樣的明亮。這種理論和觀測之間的矛盾被稱為奧伯斯悖論。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奧伯斯是19世紀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也是一位醫生。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白天,他行醫,晚上就觀察星星。他發現了5顆彗星,並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論。奧伯斯指出,按照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佈著無數個均勻分佈的發光恆星,儘管距離越遠,單個恆星的亮度越小,但考慮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點的光照總和,以及近距離恆星對後面星光的遮掩效應,整個天空就和太陽一樣明亮,而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理論與實際觀察結果就是這樣矛盾。簡單地說,黑夜應是白夜。

為了解決奧伯斯悖論,天文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加以解釋,但都不能自圓其說。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空中存在著吸光物質,物質吸收了來自恆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但實際上,空間中的消光物質無法使夜空變暗。物質在遮擋光線的同時,也會被光線所加熱,進而發光,它們將會和恆星一樣的明亮。這就像大雨中的樹,起先葉子還能保護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會從葉子上滴落下來,最終地面還是會溼透。有人則認為奧伯斯的理論是根據恆星均勻分佈在宇宙中計算出來的,而實際上恆星分佈並不均勻,有的星區恆星多,有的星區恆星少。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區和暗區,而地球就處在暗區,所以天空是黑的。還有天文學家用大爆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大爆炸後出現了許多星雲,逐漸凝聚成各種天體,宇宙不斷向外膨脹,大量恆星遠離地球而去,這些恆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令人驚訝的是,第一個給出奧伯斯悖論最合理解釋的不是裝備齊全的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國詩人一一愛倫·坡。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愛倫·坡認為,之所以遙遠恆星的光沒有照亮星空是因為它們還沒有到達地球:我們無法看到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講,我們無法看到150億光年之外的東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誕生的證據。1901年,物理學家開爾文對這一解釋進行了量化,開爾文的計算表明,若要夜空變得明亮,我們至少要能看到數百萬億光年遠的範圍。由於宇宙的年齡現在遠小於1萬億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夜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無數科學家

從愛倫·坡開始,天文學家已對黑暗的夜空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宇宙還太年輕。1964年,天文學家哈里森發現了另一個可能正確的解釋:宇宙擁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計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觀測宇宙需要的能量為現今的10萬億倍——每顆恆星的發光度要上升10萬億倍,或者恆星的數目要增加10萬億倍。另外,恆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無限老,夜空仍舊是黑暗的,原因是恆星總是會死亡的。

愛倫·坡和哈里森的解釋為夜晚的黑暗上了雙保險一一宇宙太年輕而且能量不足。點亮整個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蠟燭花上一個小時來加熱一幢房子:一個小時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長的時間,可是在完成這項任務前,蠟燭也已燃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