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耿況有六個兒子,尤其此人成就最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小說:耿況有六個兒子,尤其此人成就最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在上谷郡通往邯鄲的官道上,來了一隊全副武裝的車隊。為首的是三個人,都起著高頭大馬。一匹青鬃戰馬走在最前面,上面坐著一位身材高大、腰佩長劍的英俊公子。他看上去非常年輕,二十出頭的樣子。此人生得濃眉大眼,膚色白皙,英氣逼人。在他的身後緊跟的是兩個官員模樣的中年人,他們身材矮小,一副獐頭鼠目的模樣。三人的身後跟著幾百名士兵,押解著十幾輛驢車,上面滿載著沉甸甸的貨物。兩位官員一路上都在竊竊私語,不知在嘀咕著什麼。

“孫倉、韂包!快到前面去問問,我們這是到了什麼地方了!”青年人突然回過身喊道。

“是!”孫倉、韂包急忙催馬往前,趕到前方的一座小村莊去打探。不一會兒,二人匆匆趕回,向著公子稟報:“前面不遠就是邯鄲,距離洛陽還有六七百里呢!”青年公子沉吟了一下,吩咐道:“天色已晚,今夜就在這裡宿營吧!”然後又吩咐後隊:“全體進村!”

這個青年是誰呢?他們一行這是要到哪裡去呢?

這位青年公子名叫耿弇,表字伯昭。他是朔調郡連率耿況的長子,人稱“大耿”。

朔調郡也就是西漢時的上谷郡,連率就是太守,都是王莽時改的名。耿家是上谷郡的著名豪強大戶,族人眾多,錢糧豐足。十幾年來,耿況一直是在這裡做太守,雄踞一方。

耿況有六個兒子,皆是人中龍鳳。尤其是長子耿弇,更是一位文武雙全英雄俊才。

耿弇是被耿況從小一手調教出來的。每年歲末,耿況都要親自主持上谷郡的軍事演習,也帶著年幼的耿弇一起觀看。郡兵操練時,旌旗招展,騎兵縱橫驅馳,英姿颯爽,耿弇為之心馳神往。十幾年之後,耿弇出落得文武雙全,不僅文才卓越,而且精通兵法。

這回,耿況是派耿弇去洛陽更始皇帝劉玄,驢車上裝的都是給朝廷的貢品。

耿況不是上次為了印綬的事情跟劉玄翻臉了嗎?怎麼這個時候想起給劉玄朝貢?

王莽敗死之後,天下大亂,四海沸騰。劉玄進入洛陽之後,本應順應人心,安撫四方。其中的重要舉措就是安撫各地官員,一律原職任用,這樣有利於保持局面穩定。事實上,上次劉玄派使者去上谷的本意就是如此。但他派出的使者是綠林系的人,最後把事情搞砸了。

耿況為印綬的事情與劉玄翻了臉,由於鞭長莫及,劉玄拿他無可奈何,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劉玄在洛陽期間,更始諸將爭先恐後地攻略各地,竭力為自己搶佔地盤。這些綠林出身的土匪,雖說如今已是朝廷官員了,卻是積習難改,目無法紀,肆意妄為。每克一地,他們根本不向朝廷請旨即自行為政,擅自任用官員,甚至亂改地名、官名,域內一派烏煙瘴氣,混亂不堪。尤其是在劉玄西遷之後,中原事務全部交給舞陰王李軼全權處理,由於這位異姓王毫無權威,能力也較差,導致局面更壞,日甚一日。

自從更始元年九月接受更始朝廷招安以來,身為朔調郡連率心中一直很為前途焦慮。周邊郡縣都自作主張地把王莽時的名字改了,大把新莽時的郡名恢復為西漢時的原名,還把“連率”的職務名改回“太守”原名。耿況一直在尋思著,自己是否也要改?

無論是按漢法,還是按新莽時的法令,若無朝廷詔書許可就擅自更改地名、官名的,當論死罪。但周邊的各郡都改名了,自己改不改? 耿況為人行政一向謹慎小心,一直猶疑不決。

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耿況在上谷郡聽說了劉玄準備遷都長安的消息。他決定派長子耿弇去一趟洛陽。如果劉玄已走的話,就去長安給他道賀。耿況的目的在於,一方面為了印綬的事情向劉玄賠禮道歉,一方面向皇帝請示審批郡名、官名更名事宜。此外,他還想順便窺探一下朝廷的虛實,觀察風向,以求自保。

正月初,耿弇奉父之命,由上谷郡從事孫倉、韂包陪同,帶著十幾車黃金、玉器、珠寶等貴重物品踏上了南下之路。

經過十幾日的長途跋涉,耿弇一行終於抵達了距離邯鄲附近的小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