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年度沈祖芸全球教育報告 精要 (第二講)

37度養兒育女 出品

一 起 做 ·剛·剛·好· 的 父 母

本文由 三一冰 整理


第二講 學校正在“變小”

這一講告訴我們全球的挑戰看起來是學生的變化,實際上根源卻是學校這個組織的系統變革。組織的變革很複雜,也很艱難,因為它意味著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要打破已經習慣的舒適區,以知識為中心轉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

微小學校的出現就說明了在這個信息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尋找新的模式來應對新的挑戰了。學生一少,老師可以做到每天關照到五六個孩子,自然師生之間的接觸時間就多、交流頻次與瞭解程度也都提升了。

這裡提到美國一所東敲西打學校(Tinkering school),學校總共30多個6到15歲的孩子和5位老師,沒有教材、沒有考試,校園只有一大堆木頭、釘子、輪子等各種生活工具,通過真實社會的項目來學習。這所學校的創始人說,這所學校裡最壯觀的是此起彼伏的失敗。在逆境中,學生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老師和同伴相互依賴,這使得每一個孩子不僅保持著主動學習的勁兒,還學會了求助、妥協、合作、寬容和理解。

其實中國也有這樣的小學校,沈老師說大約30多所,只是大部分目前還沒有辦學資質,好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已經組建起創新學校聯盟,讓他們有了協同成長的家園。

這裡提到成都的好奇學校,2016年創辦至今,一共只有15名12到16歲的學生和5位老師,校長為他們設計了系列項目式學習,比如用10天時間把一輛廢棄的47座大巴車改造成“好奇圖書館”,在文中還有圖書館的工程進度表,和完成圖,真漂亮。

老師的作用就是在孩子們完成任務期間出現沮喪、想放棄等情況時為他們點燃信心,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幫孩子搭建學習的腳手架,畢竟這些項目中要遇到的問題太多了,設計、畫圖、施工、安排工作、團隊分工合作等等。

那麼這種微小學校的缺點是什麼呢?對十幾個學生來說課程開多了就會富餘,加上老師 也有限,孩子需要的課又不一定能開出。其實我在想那這些學生的家庭是不是都可以支持他們不參加高考,要是對其家長也進行調查分析,那結果一定更值得參考。

對上面的缺點沈老師認為北京十一這種大規模學校用學校組織結構的再造提供瞭解決方案。學校把5000名在校師生按年級拆分成12個管理單元,每個單元近400名學生,然後進行選課走班。就是學校開設了300多門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等課程,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來選,需要學習哪門課就去哪個教室找哪位老師。

所以沈老師再次指出: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從表面看規模大小很重要,但本質上卻是組織結構的變革。

這講讓我想到新西蘭的幼兒教育,一個幼教老師照看的就是五六個兒童。這裡的教育排名也是相當靠前的,只是這次的報告中沒有提到,所以就等以後有機會再聊。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37度養兒育女 第一時間就可收到更新,謝謝你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