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畏懼成長?

小時候,年齡本身就就是值得炫耀的資本。長大一歲意味著會說更多的詞語,會讀更多的書;它意味著長得更高、跑得更快、跳得更遠。如果問一個小朋友今年幾歲,十有八九都會想方設法說大一些——四歲半的孩子絕不會承認自己只有四歲。

小時候過生日,總有父母悉心準備蛋糕、標誌著年歲的蠟燭、還有包裝精美的禮物。生日那天,任何小錯好像都可以被原諒,平日裡想實現的願望也能一一滿足。生日總是充滿著快樂的。

長大後,年齡卻變成了供人討伐的標碼:25歲?該成家了!30歲?怎麼還沒生娃?45歲?你看看你才賺多少錢……

於是總有朋友和我說,自己越來越畏懼生日了。因為每每慶祝生日,就會驚覺自己又虛度了一年的光陰。看著同齡人買房買車、成家立業,看著昔日同窗功臣名就; 漸長的年歲,彷彿只在嘲笑著自己的碌碌無為。


我們為什麼會畏懼成長?


“遠離考試和規範化的日程安排,

我們有能力評估好自己的現狀嗎?”


小時候,我們極為憎恨考試。我們憎恨應試教育把自己分成了三六九等——憑什麼優等生便事事飽受嘉獎,而我卻苦苦努力卻依舊要被老師責罵?憑什麼我們要被迫學習自己毫不不喜歡的科目,卻無法抽出多餘的時間來看自己熱愛的小說電視?於是我們熬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生日,終於等到了高考結束的那一天。我們把多年積攢的試卷撕得漫天飛舞,立下誓言絕不再考。

小時候以為的成長,意味著再也不用考試。

長大以後我們才發現,成人的世界依舊充滿了考試。只不過這一次,考試的形式變得愈發隱僻無形。

再沒有監考官會大聲宣佈考試的開始和終結;再沒有考完一場之後的稍作喘息;再沒有閱卷人會公正仔細地打出ABCD。我們甚至不知道生活的每分每秒,給我們都出了什麼樣的考題,給我們打了什麼樣的分數……

成人的世界,不是沒有三六九等,而是一切都不再量化透明。我們可能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平步青雲,而自己卻止步不前;也可能在無形之中得罪了領導而不自知。

如今的我們是多麼期待,何時可以再給我們一場統一考試。會有老師告訴我們人生的易錯難點,告訴我們各自的薄弱環節。如果是這樣, 我們至少還有加緊努力的方向,至少還可以看著分數和排名自我評估。

我們為什麼會畏懼成長?


“以前我們總想獨立,

卻從未想過獨立意味著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成長是身份的逐漸累積。我們不再只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教室裡的學生了。我們成為了公司的中堅力量,變成了孩子的爸爸媽媽,也逐漸長成了父母的期盼與依靠。

身份的累積意味著責任的疊加。這份責任很小, 它小到我們再也不可以肆無忌憚地流眼淚;再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地叛逆,卻又堅信總有人在我們身後收拾殘局。這份責任也很大,大到意味著我們的肩膀上抗的不再只是自己。

於是受了氣,我們還需微笑著面對咄咄逼人的甲方;儘管疲憊不堪,我們也要笑逐顏開陪孩子嬉鬧。我們再也不能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也逐漸失去了通宵k歌的精力與時間。

曾以為獨立,意味著為所欲為;卻不知久盼而來的獨立,意味著獨自肩負人生的重任。

我們為什麼會畏懼成長?


“當自由已成為常態,

我們卻更希望有一個人在身邊叨擾,

告訴你如何做,

怎麼選。”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年幼意味著事事受父母管束。沒有零花錢的時候,羨慕高年級的學長學姐們下課就可以到校門口買個雞蛋灌餅;父母放學來接的時候,總願意在教室內磨蹭拖拉一會兒。所以我們極為盼望十八歲。所以只把每一次的生日,當作向獨立更進一步。


因為沒有自由,我們和父母鬥智鬥勇:沒有手機,我們便會守在家庭座機旁,心驚膽戰地守候著好友的電話;不讓看電視,我們就學會了辨別不同鄰里的腳步聲,還知道趕在爸媽下班前用電扇溼毛巾給電視機降降溫,把音量頻道遙控器統統歸位。我們翹課去看電影,翻牆去打遊戲……我們絞盡腦汁去對抗大人給我們立下的條條框框。

我們渴望著長大,渴望著不用事事向父母報備。我們想著,到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做所有的選擇。我們可以喝無數杯奶茶,也再也沒有門禁;也沒有人翻我們的日記本,查手機的信息記錄。週末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玩到不醉不歸。

但當我們真正搬離父母遠走他鄉時,獨身一人所帶來的幸福感卻是極為短暫的。少了父母的操勞,也便少了歸家時遙遙亮著的燈火;少了長輩們的叨擾,我們不再萬事都有人幫著掌掌眼。

我們為什麼會畏懼成長?


我們開始惶惑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多想有人能讓我們安下心來,告訴我們這就是唯一的正確答案。要不要離職?要不要成家?該不該和黑心同事撕破臉?能不能讓老闆升職加薪?很多事我們都不再能請教別人,權衡再三,卻生怕自己沒有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開始害怕回家,害怕看到萬家燈火裡的一點幽暗。我們質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擔心自己還沒有聰慧到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多希望父母再在身邊勸告一句:“你應該放下手機,潛心學習了。”


“成長的路途各有難處;

人生的旅途,如若渴望奮鬥,

也只能是越走越艱辛。”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


文章內容或許會帶來一些朋友們的共鳴;又或許是因為我正處在“後青年”時代的關卡,恍然驚覺原來成年人的世界,並沒有我曾經想象的那麼美好;原來焦慮和惶惑,是這個年紀的必需品。

當孩子們渴望著快快長大的時候;我們卻總期待著:時光能慢一點、再慢一點。


也許只有相互體諒,大人們和小孩們才能真正理解:成長的路途各有難處;人生的旅程,如若渴望奮鬥,也只能是越走越艱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